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部署和安排,“地球日”当天,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围绕“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活动主题,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

    依托“46种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项目成果,郑州综合利用所在郑州枫杨外国语中学(东校区)组织开展了以“我们身边的矿产资源”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邀请了郑州综合利用所离退休老干部、原副所长杨友生同志向同学们介绍了珍惜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重要性、矿业固废的来源及解决途径等科普知识。通俗易懂的科普讲座、生动有趣的宣传展览、琳琅满目的矿石标本引得同学们兴趣盎然、啧啧称奇,互动环节的科普图书奖励更是让同学们激动不已,竞相举手抢答。两个小时的科普活动就像带领着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神秘的科学之旅,生动,新奇,又充满了无限乐趣。

    在祖国西北重镇酒泉市,依托“东天山昌吉-双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郑州综合利用所)”项目成果举办了科普宣传活动。科普人员通过制作主题展板、发放知识海报及宣传彩页、悬挂横幅、向民众发放环保购物袋等方式,向社会民众普及了西北地区地球科学知识及矿产资源概况,并对酒泉地区丹霞地貌、硅化木、恐龙化石、冰川等地质遗迹进行了现场讲解。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吸引了当地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

    此次科普宣传活动增加了社会民众对“地球日”的认同和生存空间环境的了解,引导大家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了大家保护环境、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意识,到达了预期效果。

    郑州综合利用所杨友生同志做科普讲座 

    同学们参观矿石标本 

    同学们竞相参加科普互动 

    酒泉市科普成果展览 

     “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环保倡议签名 

    酒泉市科普宣讲人员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2018年1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二级研究员曹建华博士带领“长江、珠江、黄河岩溶流域碳循环综合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22人在桂林毛村岩溶碳循环野外试验场开展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综合地质调查野外培训。

    2018年是“长江、珠江、黄河岩溶流域碳循环综合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结题年,各子项目以本次培训契机,总结2016-2017年调查成果,查漏补缺,统一认识,实现二级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

    曹建华研究员首先讲解了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概念模型,并指出岩溶碳循环地质调查的“18字”方针:“定边界、追过程、查条件、测形态、算通量、评潜力”,并对这18字进行了详解和拓展,使各位培训人员对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综合地质调查全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各子项目负责人和骨干围绕岩溶地质点调查、水的理化指标的测试调查、土壤剖面调查、土壤呼吸、土壤二氧化碳浓度、溶蚀试验、水气界面二氧化碳脱气监测和水生植物调查方面进行了技术交流培训。培训现场大家讨论热烈,对调查过程使用的新技术兴趣盎然,同时也对调查过程可能存在的问题、数据精度的要求提出见解和突破方向。

    曹建华强调,岩溶碳循环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路上,有许多科学问题和科技创新目标需要解决,勉励大家不断创新,为岩溶流域低碳高效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地质方案。

    岩溶所开展流域尺度岩溶碳循环综合地质调查野外培训

    金秋九月,丹桂飘香。为丰富离退休老干部的文体活动,喜迎党的二十大,9月9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举办2022年度离退休老干部金秋趣味运动会,共有70余名离退休老干部参加此次活动。

    趣味运动会根据老干部年龄和身体状况,秉持安全第一的宗旨,以趣味性、娱乐性为主,共设置了“套圈”“定点投篮”“筷子夹球”“投壶”“掷飞镖”“丢沙包”等6个比赛项目。

    早上8点不到,参赛的老干部就早早来到比赛场地,他们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比技艺、话友谊、谈家常,个个精神矍铄,现场充满了热烈欢乐、温馨祥和的气氛。

    所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出席运动会并为离退休老干部送去节日祝福及纪念品。此次趣味运动上,老干部们切磋了技艺,强健了身体,增强了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分展现了离退休老干部自信开朗、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与时俱进、永葆活力的风采。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2022年度离退休老干部趣味运动会

    2020年10月30日,为响应自然资源部关于第51个世界地球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下,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长江经济带红安—咸宁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克服疫情期间复杂的外部环境,携手湖北省红安县觅儿寺镇政府走进觅儿寺镇明德小学,联合开展了以“科普活动进校园”为主题的科普宣传活动。

    此次地学科普包括科普展板、岩矿标本展览、古生物标本展览等多项活动。项目组利用展板为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球的结构、地球的演化、大别山的前世今生、地质灾害预防、环境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精彩的演讲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高度认可,宣讲中项目组成员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许多地学科学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地球科学的热情和兴趣。精致的矿石、晶体、古生物化石等标本也吸引了师生的眼球,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项目组科技人员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讲解和说明。项目组成员的讲解,普及了地学领域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以及环保和灾害防治知识,增强了同学们对地质知识的求知欲、探索欲,也提高了同学们对珍稀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认识。

    觅儿寺政府科普相关负责人及明德小学部分校领导参加了有关活动,并对科普活动进校园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和感谢,希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项目组能举办更多的科普活动。

    展板宣传

     

    观看岩矿及化石标本

     

    项目组成员合影

    武汉地调中心开展地学科普进校园活动

    2020年8月2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响应“科技战役 创新强国”活动主题,在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精心组织了《乘风破浪的孢粉》研学课程直播活动。课程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李杰博士主讲,通过地调科普“微吼”平台面向全网直播,青岛市枣山小学二十余名学生和老师现场参加了活动。

    本次研学直播活动以“孢粉”为主题,科普基地设计了研学报告手册发放给学生,设计了植物标本制作的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在上课之前观察身边的植物,预习相关内容。活动分为科普讲座、科学实验、互动交流三个部分。

    在直播间,李杰博士从生活中常见的开花植物讲起,从花的结构引入孢粉的概念,介绍了花粉的发育过程和繁殖功能,以及植物的分类,从地质学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20多亿年以来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的演变历程,各类植物对应的孢子或花粉的微观特征,包括孢粉的形态、结构、大小、纹饰等,并利用3D打印模型和显微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孢粉。李博士重点讲解了孢粉学的应用,介绍了孢粉乘风破浪进入海洋,以及科学家采样、制备样品、镜下鉴定和分析研究的科研过程,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展现了孢粉学在分析植被与气候变化,揭示自然灾害以及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应用。小小孢粉故事多,通俗有趣的讲解让现场同学听得兴趣盎然。在报告过程中,李老师为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历史演化,认识显微镜的放大作用,提出了“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时期,动物界的主角是什么?”“城市间距离、人的身高脚长、一张纸的厚度、一粒孢粉的直径”长度对比等问题,学生们踊跃回答,积极思考,认识了生物进化过程,也更容易地实现了观察事物的视角从宏观到微观世界的转换。

    科学实验环节,同学们排队到显微镜下观察孢粉,向老师请教问题。李老师讲解了家庭植物标本制作实验,介绍了标本制作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强调了野外信息记录以及植物标签信息的重要性。现场的学生分成小组在李老师带领下动手制作标本,学习用标本夹对新采集的植物进行压制,将干燥好的植物装订固定在标本纸上,给植物标本制作标签。最终,每个小组都顺利完成实验各个环节的操作,成功制作了植物标本。

    在成果交流环节,每个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介绍研学成果,分享研学感受,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制作标本认识了更多的植物,学到了很多有关孢粉的知识,原来每一朵花都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以后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本次全国科技周期间“乘风破浪的孢粉”研学课程直播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暑假期间为青少年举办的第二场线上现下相结合的科普活动,为他们的暑假生活增添了科学的色彩。活动利用网络融媒体平台资源,更广泛地传播了海洋地质科学知识,激发了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形式灵活生动,取得了很好的科普传播效果。

    学生排队观察孢粉 

    显微镜下放大40倍的石松孢子 

    学生向李杰博士请教问题

    李博士指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 

    分享研学体会

    青岛海洋所在全国科技周期间成功组织研学课程直播活...

    2020年1月13日至1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合作举办了以“海洋+实验”的为主的“海之融”寒假海洋研学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假期生活,来自青岛市南京路小学、青岛51中、青岛57中、青岛5中以及宁夏路小学的150余名同学参加了研学活动。

    活动期间,青岛海洋所为中小学生呈送了“有孔虫——大海里的小巨人”“从一把海砂说起——认识矿物与宝石” “人类未来的金属资源宝库——深海铁锰结核”“石头记”和“解密可燃冰”5项研学课程,研学课程团队精心设计了研学内容,研学过程分为“VR体验+报告+实验+总结”三个环节。

    科普报告以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介绍了海洋里微小的有孔虫、海边常见的海砂和岩石,深海里的铁锰结核以及未来新能源可燃冰,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课件演示吸引着学生们用心听,认真记。报告采取互动的方式,老师授课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答,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赠送相应的小小岩石标本作为奖励。

    每个研学课程有相应的实验操作,镜下观察有孔虫,绘制有孔虫结构图,借助显微镜测量出有孔虫的尺寸,学生们真正知道了有孔虫到底有多微小;近距离观察宝石标本,借助显微镜从海砂样品里识别矿物与宝石,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全面了解海洋里的矿物与宝石,镜下观察到颜色各异的石榴石、绿帘石、碧玺等,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来自深海的铁锰结核,看上去黑不溜秋,但是却蕴藏着丰富的金属资源;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系统VR2.0让学生仿佛置身海底一般体验到大洋深处的海洋资源的奥秘。从几百万年到上亿年的岩石标本让学生们纷纷惊叹,认识到每一块岩石都蕴含着历史变迁的信息;同学们看到可燃冰,围拢在实验员周围观察实验现象,亲手触摸,在可燃冰点燃的瞬间,同学们啧啧惊叹,结束实验后,对照可燃冰晶体结构模型,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用磁力贴搭建起各种可燃冰的笼形结构。

    研学课程的最后,学生们认真完成了研学课程报告,针对个别问题的疑问,指导老师给予详细的解答,老师和同学代表填写了研学活动反馈报告,纷纷表示研学课程质量高,环节安排合理,科学家讲解通俗易懂,互动实验设计科学有趣,非常享受研学活动,同时,也提出了诸如增加科普视频播放等建议。

    据悉,青岛海洋所积极促进与当地政府和教育机构在科普领域的广泛合作,以海洋科普教育为抓手,面向青岛市中小学开展研学课程服务,普及海洋地质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利用教育部、中国科协和市南区教体局三项科普项目经费,购置了显微镜、3D打印有孔虫、孢粉、可燃冰分子模型、矿物晶体结构模型、VR头盔等教具,丰富了研学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激发出学生探索海洋的热情,极大促进了海洋教育的发展。

     

     

     

    青岛海洋所寒假研学活动让同学们流连忘返

    研学放飞新梦想 助力扶贫送关怀

    “瞧,我们看见北京的彩虹啦!”这是记者在加入2019地调科普研学微信群后,看见的第一条留言。随即刷屏的,是江西赣县五云中心小学校长钟丽丽发来的孩子们在车上即将进京的兴奋笑脸。闷热的北京,在前一夜迎来了一场难得的大雨,洗刷了城市的高温。精心筹备研学活动近一个月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的老师们,也在翘首期盼着孩子们的到来。

    地学研学的初心

    研学不同于旅行,并不仅是让孩子们来到北京走走看看,而是希望他们能带着问题去行走,去思考。活动准备之初,承办单位文献中心、青岛海洋所、地质所、地质力学所、实物资料中心和中国矿业报社的老师们就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畅游盐湖》、《嗨,恐龙》、《飞跃珠穆朗玛》、《洞穴之旅》、《燃烧的冰》、《地质灾害手册》等科普丛书,让孩子们对地质有最基本的认识。“孩子们知道的多了,想知道的也就更多了。”

    事实上,前期的准备工作可不仅仅是这几本读物。早在今年6月份,科普办就在萍乡小学召开过一次别开生面的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多位地质专家深入浅出到讲授地质知识。

    正如自然资源部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的那样,中国地质调查局把科普作为服务赣南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2017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科普进校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科普扶贫的内容和形式,不但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送去了最新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带去了憧憬科学殿堂的梦想。

    扎实的工作在这次研学活动中得到了体现。许多孩子在课堂中不仅能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也能配合进行良好的互动,他们的储备知识让讲解老师多次发出由衷的赞叹。

    地学研学的初心就是开拓孩子们的视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也正是这份初心决定了研学活动的起跑线。

    地学研学的特色

    7月25日,同学们迎来的是特殊的一天——他们要追随着李四光先生学习工作的脚步,去探寻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和矢志不渝的报国情怀。李四光先生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无论是创新地学理论、开拓地质力学,还是发展地质教育事业,李四光毕生的奋斗都与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午,同学们来到了李四光纪念馆,李四光先生的外孙女邹宗平女士迎接了远道而来的大家。李四光纪念馆原是李四光先生的旧居,他于1962年迁居至此,度过了去世前的最后10年。1989年,李四光诞辰100周年时,其旧居被辟为李四光纪念馆,并由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题名。2015年,纪念馆经扩建、重新修缮后向公众开放。李四光先生的衣物和手稿,在海外留学时的成绩册、毕业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藏品还原了他当年辗转各国求学的场景。

    “我想把我学到的知识,尽快地贡献给我的祖国,这样更有意义。”李四光先生学成归来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小朋友们。当听到了李四光先生家中“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后,同学们更是连连感叹。

    当天下午,同学们又来到了北京大学,在这里继续追随者李四光先生的脚步。在他留恋的博雅塔、在他驻足的未名湖、在他工作过的地学楼,都留下了孩子们的身影。在未名湖畔,同学们还争先与北大的“锦鲤”讲解员哥哥合影,小小的研学娃心中有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像哥哥那样好好学习,考上北大,就是像李四光先生那样探索科学,报效祖国。

    地学研学的课堂

    地学研学的课堂上需要多听。鸟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力学所的老师带来了生动的一课。虽然一开始同学们瞪着大眼睛,满脸的不相信,但随着讲解的不断深入:始祖鸟具有典型的恐龙特征,恐龙蛋与鸟蛋非常相似,恐龙在飞行进化中体型变小,部分恐龙化石有羽毛痕迹……丰富的图片、详实的资料,大家听得聚精会神。

    地学研学的课堂上还需要多看。来自地下7018米的松科二井的岩芯,代表着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金钉子……这些珍贵的地质标本记载了不同时期地球气候、地质的变化,无言地讲述着地球科学的奥秘。目不暇接中,同学们已经领略了亿万年间的地球风采。

    地学研学的课堂上还得多动手。在实物中心,同学们亲手将矿物薄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普通的薄片在显微镜的世界里竟是如此斑斓,引得同学们发出了一阵阵赞叹。

    地学研学的收获

    来自五云小学的方钰,记者对她印象一直特别深。这个六年级的姑娘在第一天代表同学们发了言,安静沉稳,犹如队伍里的小领队。在地质博物馆参加活动的时候,由于标本展台空间小,孩子们挤得里三层外三层,个子小的同学们急得在外圈蹦跶着想看上一眼。方钰走过去,抱起了小姑娘,帮助她看到了讲解的老师。这两个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经过短短三四天的接触,结下的友谊让人动容。

    为期一周的地学研学,不仅仅让同学们开拓了眼界,树立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知欲,也让他们收获了一份友谊。

    在研学途中,我们偶遇了一位从江西来京旅游的游客,当了解到整个研学活动的来由去脉后,她特别激动,反复说着一句话:“真是太好了,多照顾照顾我们江西,多照顾照顾我们的孩子。”

    即使地学科普研学活动结束了这么久,我依然能在微信群里看见家长们、老师们感谢的话语。这些研学的孩子不仅自己收获着,也将所得所感分享给亲人朋友,让这次研学活动变得更有意义。

    梦想从这里启航

    认识海洋

    7月29日,研学活动启动,每位同学都领到了一份研学手册和研学任务单。研学手册图文并茂,是根据青岛这座海滨城市的科普资源特色,围绕了解青岛、探知海洋、学习科学家精神设计的,既有知识,也有问题,帮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有的放矢地学习、体验,在课程结束时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当天,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杨金玉博士做了“认识海洋”的科普报告。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海洋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鼓励同学们关心海洋,树立海洋意识,认识海洋,将来投身海洋科学研究。报告后,同学们戴上头盔体验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发的“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系统VR2.0”,身临其境般感受奇妙的海底世界。

    了解青岛 了解海洋地质

    7月30日,兴高采烈的学生们依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青岛市规划馆、石老人海水浴场、青岛奥帆基地博物馆、青岛地质之光展览馆(李四光主题展览馆)进行参观研学。

    在这一天满满的安排,同学们对青岛的城市发展和未来规划、对青岛这座帆船之都和海洋科技城有了一定了解;知道了什么是“水准零点”,进而理解了“海拔”的概念,了解到中国各地海拔高度便是从水准零点开始垂直向上测量得到的。虽有烈日当头,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显然,他们在这里已拥有了一份崭新的收获。

    在石老人海水浴场,同学们了解了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以及石老人海水浴场沙子成份等知识。原来,石老人就是一个由海水风浪侵蚀残留下来的海蚀柱地貌。同学们带着美丽的故事来到了大海边,享受大海带给他们的快乐。不管是青岛本地的小学生还是江西来的小学生,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有的在礁石上捡小螃蟹,有的在海水中尽情玩耍。他们跑着,跳着,难能可贵的纯真在这里真情流露。

    海洋生物 海洋资源

    7月31日,同学们依次在青岛海底世界、青岛贝壳博物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进行参观研学。

    在青岛海底世界,同学们见到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在青岛贝壳博物馆,金牌讲解员李宗剑的讲解幽默又生动,实物演示加风趣互动,使同学们兴趣盎然,笑声、提问声、答疑声不绝于耳。神秘鹦鹉螺的故事既把同学们从现实带回远古时代,又引发了对高等函数的趣味探索;黄金律、自然律、欧拉公式等新鲜词汇把学生们的胃口调得高高的。展厅里的研学高潮一波接着一波,同学们都围着讲解员问这问那,恨不得把贝壳的知识一下子全都装到自己的大脑里。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同学们聆听了石油工人的故事。大学生志愿者还把他们带进物理实验室了解科学知识,探索力学和电学的奥秘。

    海洋环境 海洋探测

    8月1日,同学们依次在青岛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国海洋大学、蓝谷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进行了参观研学。

    在青岛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同学们看到“拯救第八大陆”几个字都很纳闷:世界上不是只有7个大陆吗?面对他们疑惑的眼神,讲解老师揭开了“第八块大陆”的神秘面纱:它是太平洋上一片由400万吨塑料垃圾组成的“垃圾带”,占地面积达160万平方千米。随着海洋垃圾带的日益扩大,这道“塑料汤”不但对海洋动物造成伤害,还进入了自然界的食物链,已严重威胁到了人类。随后,同学们分组制作了海洋中垃圾收集处理的“小岛模型”。他们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和想象力,制作的模型既美观又实用,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深切体会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在中国海洋大学,同学们在海洋调查实验室了解了波浪浮标、Argo等海洋调查设备和调查方法,在物理海洋实验室听老师讲解并观摩了风浪流水槽实验,知道了风浪和涌浪的两个词语含义的不同,也明白了“无风不起浪,无风三尺浪”的缘由,萌生了探索海洋奥秘的好奇心。

    海洋知识还没完全消化完,航空航天的科学知识又接踵而来。在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同学们看到了我国制造的无人机模型,抚摸到了我国建造的深海探测船,见识了我国深海、深空领域前沿的科技产品。在动手折纸飞机的时候,歼10战斗机的外观及一些关键部位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根据电脑屏幕上的提示,聪明的小家伙们不一会儿就完成了飞机模型并就地“试飞”,就连随行的老师也参与其中,空旷的房间一下子成了歼10纸飞机的表演场地。开始模拟飞行的时候,跑得快的学生一屁股坐在电脑前握住飞行操纵杆,没抢到座位的则急得直转圈;老师教大家如何开飞机的时候,他们目不转睛,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步骤。这堂内容丰富的研学课程让同学们感受了我国在航空、航天和航海领域越来越强大的科研能力,以及科学家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海洋权益及可燃冰研学体验

    8月2日是本次研学活动的最后一天,同学们依次在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进行参观研学。

    在青岛“一战”遗址博物馆内,同学们了解了上世纪初青岛被侵占的历史,观看了一战时德军建造在山洞里的山炮台。沉痛的历史使同学们认识到建设海洋强国、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戴上手套从液氮罐中拿出冒着雾气的可燃冰样品,同学们频频举手提问,老师们耐心讲解,一堂生动有趣的可燃冰科普课就这样开始了。

    5天的时间飞逝,在研学活动闭营仪式上,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有的喜欢海水浴场的实践,有的对可燃冰充满兴趣,有的更爱海洋生物,有的迷上了物理试验……同吃同住同行的几天时间,两地的同学们结下深厚友谊,纷纷互赠礼物,互留联系方式。

    “最期待的是和你见面,最幸福的是和你在一起,最无奈也最难过的是短暂相聚后的离别,在那边的你,加油……”在离去的车上,江西的同学们频频向送行的同学和老师挥手,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同伴、告别了青岛。

     

    弘扬李四光精神 探索地球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