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根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技术工程化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总体部署,为掌握项目任务的实施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规范执行,2015年3月13—15日,项目牵头单位物化探所组织项目监理组成员、技术专家组成员和项目总体组成员,分别对重庆地质仪器厂承担的任务“三维多参量电磁探测技术产品化研究”和成都理工大学承担的任务“三维时频域电磁测深信号处理与反演成像解释系统”进行了检查和研讨。

      三维多参量电磁探测技术产品化研究工作包括工艺开发、仪器生产、仪器检测三个主要方面,目的是为了提升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形成大深度三维电磁探测仪器的加工工艺、生产流程、检测方法,以及仪器的操作维护手册,促进系统的推广和应用。项目完成了90根高频感应式传感器的加工和工艺文件一套(机械图纸、材料清单、原件清单、材料图印刷版图、装配工艺、焊接工艺、调试工艺、检验工艺和使用说明),100台接收机的部件加工、样机调试和工艺文件,2台30千瓦发射机的部件加工和工艺文件,以及瞬变电磁发射和接收仪器的部件加工和部分工艺文件,各项工作基本按计划进度进行。在完成仪器的后期加工与测试后,将开展应用培训和模拟环境的测试。

      三维时频域电磁测深信号处理与反演成像解释系统研究是结合三维电磁探测数据采集的特点,开展大地电磁、磁性源瞬变电磁数据处理和正反方法研究与程序开发,为三维电磁探测系统软件提供计算方法模块。项目研制开发了瞬变电磁信号处理、三维大回线装置正演数值模拟、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与三维成像算法程序,以及大地电磁信号处理、矢量有限元和有限差分三维正演、三维最优化反演与概率成像算法程序,同时开展了理论数据计算和对比实验工作,并编写了部分程序文档,提交了相关信号处理和正演模拟程序。项目组将在3月底陆续提交已完成的程序代码,以便于系统集成。

      通过本次检查,项目组织部门、项目牵头单位加深了对两个被检查任务的了解,并就任务实施过程中有关技术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在肯定任务取得的进展和成果的基础上与任务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进行了沟通,针对存在的仪器和程序的测试、完成时间等问题给出了改进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工作要点。


    对重庆地质仪器厂的现场检查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两个委托业务工作进...

    近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提交的“重力数据光滑反演软件”、“重力数据聚焦反演软件”、“浅地层剖面测量SEGY数据预处理软件”、“海洋单频脉冲震源信号波形处理软件”、“深拖连续记录数据分解软件”、“磁带管理系统”、“海洋地质综合业务应用平台”等7项软件产品,顺利获得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重力数据光滑反演和重力数据聚焦反演软件(2020SR0572255、2020SR0572279)。针对常规重力反演软件不能准确有效反演密度变化缓慢和具有陡峭边界地质体的问题,上述两种重力反演软件在传统光滑反演和聚焦反演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不等式约束条件来约束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并利用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能够快速、较准确获取不同地下异常体的密度分布特征,应用效果良好。

    浅地层剖面测量SEGY数据预处理软件(2020SR0086229)。在浅剖地震数据处理工作中,常规商业地震处理软件存在某些功能的缺失、有些运算无法进行、部分数据的信息无法获取等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据处理质量和效率。该软件实现了浅剖数据的读写、分段采集测线的连接、浅剖换能器位置的校正、道头坐标系统转换、坐标的剔除或替换、批量输出炮点航迹图等功能,有效弥补了常规商业软件的不足,有力加强了浅剖数据质检查漏工作并提高了处理效率,应用效果良好。

    海洋单频脉冲震源信号波形处理软件(2020SR0917765)。在海洋浅地层剖面采集过程中,短时单频脉冲震源得到的地震记录主频相对较高,频带相对较窄,往往会伴随着严重的空间假频现象,极大的影响了后续横向空间处理工作。该软件利用希尔伯特变换实现了对单频脉冲震源信号的波形处理,有效消除空间假频现象,提高数据分辨率,在我局浅剖资料处理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深拖连续记录数据分解软件(2020SR0666771)。深拖多道地震是将震源和拖缆均布设在海底以上100米左右的深度上进行地震采集,在有效减少了菲涅尔带的同时,利用连续采集记录方式,大大提高数据横向分辨率。该软件针对深拖连续记录的地震数据,利用放炮时间截取实现深拖连续记录数据的分解,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磁带管理系统(2020SR0046260)。该软件在微软ASP.NET平台上,基于微软SQL Server数据库,使用多种编程语言开发,实现海洋地质磁带的常规业务办理、磁带数据维护、基础数据维护、以及磁带数据的查询与统计等功能,可通过浏览器方便使用,实现了对广州海洋局磁带库中保存的原始磁带、成果磁带及其生命周期进行查询、检索和管理,有力提升了该局的数据管理能力,为后续的数据挖掘和研究工作提供支撑。

    海洋地质综合业务应用平台(2020SR0043809)。该软件在红帽Linux系统下开发,采用Mysql数据库,Tomcat7.0作为WEB服务器,使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主要有用户中心、资源中心、应用中心、运维中心、运营中心、计费中心等功能,可通过浏览器方便使用,实现了对广州海洋局的海洋地质各业务应用系统及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为软硬件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撑。

     

     

     

     

     

     

     

     

    广州海洋局新获7项软件著作权

    近日,九三学社国土资源委员会第一支社组织社员前往京西古道开展地质考察活动。

    京西古道是元代以来北京通往山西、内蒙古的一条商旅要道,其中,牛角岭关城的“蹄窝”及斜河涧村“冰川漂砾”一直吸引着地质学家的关注,一百年前,中国地质学先驱丁文江先生曾指出所谓“蹄窝”,其实是基性火山岩的差异风化作用所致,这种现象在山西北部的很多地方都能见到,并非是传说中骡马踩踏而形成的蹄窝,而近年来,有学者曾发表论文,试图证明“蹄窝”是骡马踩踏形成,并对风化“壶穴”说提出了质疑。

    一支社的地质学家们经过实地考察和讨论,认为牛角岭“蹄窝”应是风化形成的壶穴,并得到了七点认识,一是壶穴发育于下侏罗统南大岭组基性火山岩中两组共轭剪节理的交叉部位,属于构造软弱带,容易遭受风化剥蚀;二是壶穴发育于道路较低洼处,雨季容易形成地表流水和积水,会加速风化作用速度;三是壶穴的形态多数为椭圆形,椭圆长轴方向与水流的方向一致,说明其受流水侵蚀明显;四是壶穴的深度在10厘米左右,这个深度的坑,若骡马踩踏进去后极易出现卡蹄的危险;五是壶穴的底部形态呈中间深、四周浅锅底状,与骡马蹄底较平的形态不吻合;六是除极少量巧合之外,大部分的壶穴位置分布与骡马行走时留下的蹄印位置组合不能对应;七是一些壶穴非常靠近道路内侧,负重的骡马若踩上那些坑,势必会碰撞崖壁,因此不合逻辑。以上七个理由足以说明所谓“蹄窝”的说法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其真正的成因就是基性火山岩的差异风化作用。

    另外,一支社还对斜河涧村白龙沟第四纪“冰川漂砾”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砾石体积、岩性的考察,对周围环境、地形的分析,得出该砾石的成因应该是山体崩塌、滑坡作用。

    通过野外典型地质现象考察,经验丰富的地质学家对青年地质工作者进行了指导,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通过对科学问题的仔细观察和认真讨论,一支社达到了开展组织活动和专业知识交流的目的,弘扬了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优良传统,提高了社员的科学素养,增强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九三学社国土第一支社开展门头沟地质考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