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雷晓东(右)向专家介绍野外工作情况。

    “我们在延庆的工作区域有一片正好位于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规划区,通过测量,如果这片区域的地热资源符合开采要求,未来有可能为冬奥会冬季供暖需求提供清洁能源,为绿色办奥运提供支撑。”雷晓东满怀期待地说。

    新年刚过,北京市地勘院物探研究室副主任雷晓东又接到了新的任务,1月17日,他所负责的延庆地区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刚刚通过野外评审验收,剩下的主要是内业了。“我们在延庆的工作区域有一片正好位于2022年冬奥会的场馆规划区,通过测量,如果这片区域的地热资源符合开采要求,未来有可能为冬奥会冬季供暖需求提供清洁能源,为绿色办奥运提供支撑。”雷晓东满怀期待地说。

    2008年7月,雷晓东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毕业,进入北京市地质勘探院华清地热公司工作。刚一报到,他就前往内蒙古大草原,参加刚启动的《内蒙古东乌旗海勒斯台陶勒盖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普查》项目,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寻找隐伏矿产资源。

    在大学里,雷晓东学的是水文地质,对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并不熟悉,因此在报到之前,他就买了许多物探专业书籍,专业上有什么不会的就学,不懂的就问,出发前他就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项目组工作区域位于乌珠穆沁草原,与蒙古国接壤,水草丰茂、牛羊遍野,小说《狼图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被喻为草原上最后的“天堂”。风景虽然优美,但是对地质工作者来说,困难也不少,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夏天的烈日蚊虫、冬天的暴雪狂风,都在考验着刚参加工作的雷晓东。

    那段时间雷晓东从未有一日懈怠过,每天早晨5点多钟就起床,吃过早餐带上干粮,出野外采集高质量数据,往往要忙到天黑后才能回到驻地,晚上他还主动承担起数据处理任务。稍后空闲,他又捧起专业书籍,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一本本地啃。这样一干就是三个多月,雷晓东的辛勤努力和付出,让他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认可,从一个物探新人迅速成长为项目组的技术骨干。

    单位里比雷晓东年轻的同事都喜欢叫他“东哥”,提起他,大家总是异口同声地说:“东哥爱学习。”因为不是物探专业科班出身,雷晓东特别注重这方面的知识,他读了地球物理前辈刘光鼎院士、汪集旸院士、刘士毅先生以及其他多位著名学者的书,每天坚持看两篇专业论文、每周一篇英文论文,认真翻看单位物探前辈写的报告。工作之余,他还积极与国内物探领域的专家交流,主动向他们学习,与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刘士毅先生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除了专业书籍外,雷晓东还爱看历史书籍和名人传记,坚持学习英语,每天睡觉前和早起后,总会先看上几页书。

    学习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往往一到关键时刻就能显现出作用来。2009到2010年,北京市地勘局引进了两套价值昂贵的进口勘探设备GDP-32Ⅱ型多功能电法工作站,主要用于地热资源勘探。当时大家谁都没有接触过这套设备,雷晓东勇敢站了出来,带领其他年轻的技术人员,认真研究使用方法,很快就掌握了操作方法,为后期的地质勘探与地球物理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原来的时候,物探数据采集和处理分别由外业和室内人员完成,室内数据处理的结果经常不能及时反馈给外业工作人员,造成了工作失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雷晓东严格要求自己,白天采集的原始数据,晚上一定要处理完毕、形成图件、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并及时调整第二天的工作。

    每次单位有新来的同事,雷晓东总不忘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再仔细的观察也不如实地测量来得精准。”2011年,在实施《北京城市地质土壤调查与评价》项目时,为了取得合格的样品,雷晓东和同事深入密云、平谷和门头沟部分人迹罕至的深山中取样,至今手上还留有当时工作时的伤疤,“只是受了点轻伤,最可怕的是迷路,有些地方GPS会发生信号漂移,下山的时候一下子就找不到方向了,那样的情况下,就算是在北京也很危险,幸运的是,我们摸索着走了一段,又找到路了。”这些在野外遇到的危险,雷晓东很少讲,怕家人知道了担心。

    天道酬勤,2014年,雷晓东考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2015年,他顺利通过了地球物理勘探专业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

    “你们现在在什么位置?”2016年深秋,在前往延庆项目工作组的路上,雷晓东不停地打着电话询问,在田野间找了很久,还是没有发现工作小组的身影,过了一会儿才知道,原来当天上午的工作很顺利,原本要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只用了半天,大家决定抓紧时间转移到下一个测量点。

    北京市地勘局党委的杜钰记得大约半年前,项目小组在大兴区工作,她随着领导去探访,往往是他们刚赶到一个地点,得知项目小组已经完成工作赶往下一个地点了,“花了两三个小时,我们愣是没有找到。”最后,领导放弃了,直接到项目组的驻地等着队伍收工。很多时候就是这样,项目任务重,时间紧,地质队员在野外必须争分夺秒开展工作,为了保证质量还要反复观察,很少能停下来歇息。

    半个小时后,雷晓东赶到了新的测量点,工作组的厢式货车停在空旷的田野边,同事用铁锨铲出一个直径50厘米深5厘米的圆坑,雷晓东边用铁锤沿着坑边一根根敲入铁钎,边说:“用这种多功能电法工作站找地热资源,是目前用得最多也是最成功的方法。”而在不远处的野鸭湖附近,还有另一组地质队员,正带着仪器进行氡气测量。

    2016年,北京市地勘院开展了涉热业务整合重组,成立了物探研究室,年轻的雷晓东挑起大梁,全面主持业务工作。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库,从地表往下正常增温梯度是每1000米增加25~30摄氏度,我们熟知的温泉就是以水为介质把地球热量带到地表,现在也可以用钻探手段将地下几千米的热水引上地表,因此浅层地温能和水热型地热资源是可持续开发的重要清洁能源。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鸟巢国家体育场就使用了可再生地热能源,当时被认为是绿色奥运的重要部分,而目前京津冀地区采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面积占全国利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总面积的20%,是我国浅层地温能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延庆地区具有丰富的浅层地热资源,地热水出水温度最高可达65摄氏度,能够达到供暖要求,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一谈起熟悉的工作,雷晓东就格外兴奋,“我们也希望通过对延庆这一区域的地热资源调查,找到最优质的开采区,不仅是为2022年的冬奥会也为整个北京提供清洁能源,为首都的蓝天贡献一份力量。”

    伟大的事业往往离不开无数平凡个体的默默奉献,进行地热资源勘测时,多功能电法工作站往往只留下一个人看守仪器,监测数据,其他的组员则四散开去,开始各种测量。深秋的野外寒风刺骨,裹着军大衣还直哆嗦,“留守的组员不能离开,虽然挨冻,唯一的好处是离车近,能喝上口热水,在外面跑线的就只能啃几口干粮对付一下了。干地质工作吃这样的苦是经常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就想着尽快把工作做完做好。”雷晓东说。

    不辞风霜为地热

    为全面提升职工安全意识,提高消防和危化品泄露等应急处置能力,扎实开展全国第23个“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力学所”)于6月24日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演练。

    此次综合演练活动准备充分,内容丰富,涵盖了全员应急疏散(逃生)演练、学习并实际操作灭火器演练、地质力学所微型消防站应急人员使用消火栓进行火灾扑救等消防演练和实验室危化品溅洒事故模拟演练。本次应急演练在中消联盟(北京)消防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严格遵守演练操作规程、流程。整个综合演练采取分层、分批有序进行,重点突出应急逃生方法和技能演练。

    通过演练,参演职工进一步熟悉了消防和实验室危化品溅洒事故等危急情况时的应急逃生技能、处置程序和操作流程,提升了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能力。 

     

     

     

     

     
     
     
    地质力学研究所开展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演练

    9月27日-29日,陕西天度云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开展三维激光扫描软件应用及建模技术培训。

    培训针对三维激光扫描仪的野外操作、cyclone 软件的点云数据多站点拼接、三维点云数据的建模流程、三维点云数据的空间量测、三维点云动画的生成及输出等应用环节,开展了系统讲解与演示。岩溶所二十余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三维激光扫描建模技术是目前国际上空间三维数据获取、数据加工与处理的主流技术。本次培训针对岩溶所承担的岩溶区区调项目涉及的岩溶地貌及洞穴景观调查应用需求开展,提高了岩溶所三维地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水平。

     

     
     
    岩溶所开展三维激光扫描软件应用及建模技术培训

    2020年11月18-1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和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成功联合举办了“地下水模型创新技术”国际线上培训及交流会。培训会通过ZOOM视频会议平台,由瑞士联邦理工大学Wolfgang Kinzelbach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授课。此次培训为吸收和掌握国外地下水数值模拟先进技术和理念,更好地落实服务国际合作和相关业务的建设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Wolfgang Kinzelbach教授是国际知名专家,是“中国政府友谊奖”的获得者,也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长期国际合作伙伴。本次培训的内容主要以Wolfgang Kinzelbach教授及其团队在我国河北邯郸开展的研究工作为主,包括地下水模型创新技术应用研究、基于水平衡的箱式模型应用研究与推广、地下水二维数值模型研究、实时模型应用研究、数据驱动模型应用研究和地下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等研究内容。

    培训会受到业界广泛关注,共有来自局属相关单位技术骨干、水利环保等有关单位技术骨干、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以及其他科研单位或公司工作人员等约400余人参加培训。

     

     

     

    环境监测院成功举办“地下水模型创新技术”国际线上...

    为地质科学走进大众,服务社会,助力教育,引领滨海市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科学观。 3月28日上午,应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王宏研究员及姜兴钰、商志文高级工程师走进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史话讲堂”,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学地理老师、农业部水科院东海所和唐山海洋牧场实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以及滨海新区文史爱好者带来了“牡蛎礁与渤海湾西北岸海陆变迁”为主题的科普讲座。

    此次讲座以实物观摩为基础,向观众讲述地质现象,不仅有利于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引导观众探讨和深挖自然奥秘,在揭开神奇的地质历史的同时,提升观众的环保意识。

    讲座现场,王宏研究员介绍了地质环境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姜兴钰以“关于牡蛎”为题,围绕牡蛎的生态习性,介绍了牡蛎个体发育、牡蛎与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以及改善近海环境的作用。商志文以“渤海湾西北岸埋藏牡蛎礁的形成及古环境意义”为题,向与会人员讲述了牡蛎礁的形成与分布、牡蛎礁的古环境意义。她重点介绍了牡蛎礁作为海面标志点,与另两类标志(沉积物和贝壳堤)一起,重建了渤海湾距今1万余年以来的古海面曲线。

    牡蛎作为先锋物种,受到各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全球变暖→海面上升、海洋影响越来越强的今天,建设牡蛎礁可成为海洋地质生态环境保护与海岸带修复的重要手段。

     

    讲座现场(一)

    讲座现场(二)

    “牡蛎礁与渤海湾西北岸海陆变迁”主题科普走进天津...

      2014年10月31日,加纳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DICKSON ADOMAKO一行3人在长城公司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到访航遥中心,了解我中心在矿山执法、遥感探矿领域的应用经验。航遥中心遥感部副主任姜德仁、遥感部矿产资源调查和国产卫星应用领域的技术专家、科外处工作人员等参会交流。

      

      遥感部姜德仁副主任代表中心对加纳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到访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中心遥感业务领域的发展及现状做了简要地介绍。遥感部杨金中博士、肖晨超博士和王梦飞博士先后就中心在矿山资源调查与监测领域、北斗卫星数据应用情况、遥感技术在境外找矿的应用情况向加纳代表团做了简要汇报。报告结束后,加方简要介绍了加纳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对国产卫星数据的应用技术及如何与中心建立项目合作联系等相关问题与中心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希望能积极探索未来与中心合作的可能性。会后,姜德仁副主任陪同加纳代表团成员参观介绍了中心展室。中心和加方圆满完成了此次交流会面。

     


    加纳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院到航遥中心访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