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3月28日至30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主办的2025年度“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论坛”在成都成功举行。本论坛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和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来自全国89家高校、科研院所及行业部门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参加。

    本届论坛以“跨学科交叉、基础与应用联动”为核心,设置了21个前沿专题,呈现了540场口头报告和168个学术展板,内容涵盖中国大陆主要造山带形成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前寒武纪构造与超大陆旋回、构造变形与流变学、盆地构造与能源效应、活动构造与地质灾害、构造地貌学、矿田构造学、古地磁学等研究领域,充分展示了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前沿进展和蓬勃生机。

    闭幕式上,与会院士为优秀学术报告颁奖,并宣布下届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会后,论坛还根据不同主题设计了三条野外地质考察路线,为学者们提供了地质现象与理论模型深度对话的实地平台。

    “传承构造地质精神,赓续构造地质荣光”,本届论坛通过学科交叉、代际传承与实践创新的多维联动,展示了我国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地球科学前沿发展、服务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等重大需求贡献了力量。 

    大会开幕式现场

    地质所成功举办2025年度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学术...

    12月1日,冬日温暖的阳光洒满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昆明中心”)自然资源科普研学基地,云南广播电视台《七彩少年》栏目研学小记者中华小学站的90余名师生齐聚此地,共同开启一场寓教于乐的地球科学科普之旅。

    步入昆明中心自然资源科普馆,地球46亿年沧桑历程如同画卷般展开。孩子们穿梭于时空隧道,从地球的诞生到现今的演变,每一步都令他们惊叹不已。生动的模型、逼真的影像资料,使得复杂的地质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地质寻金找矿展区更是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五彩斑斓的矿石标本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如同宝石般吸引眼球。孩子们不仅亲眼见到了这些自然瑰宝,更有机会亲手触摸、感受其独特的质地。在昆明中心科普馆研学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师生们对矿石的形成、分类与应用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态保护修复和自然资源碳汇两大展区则为孩子们敲响了环保的警钟。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孩子们通过实例学习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碳中和的紧迫性。地质灾害模拟实景沙盘、石漠化修复实景沙盘等直观生动的展现方式,更是让环保意识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盛宴,更是点燃了他们对地球科学的热情与好奇心。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展望未来,昆明中心将发挥优势,多措并举,不断推进优质科普研学基地建设,精心打造地学科普品牌系列活动,尽快争取“研学小记者科普实践基地”落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科学素养,使地学科普研学活动成为培养未成年人进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平台,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地学科普教育同频共振。

    石纪流光启智旅 展馆研学探奥秘

    为推进健康地质研究与调查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应国际环境与健康研讨会(ISEH)、国际环境污染与健康会议(ICEPH)与国际环境地球化学研讨会(ISEG)联合大会组委会邀请,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以下简称“测试中心”)派代表团一行9人于2024年08月11日至18日赴爱尔兰戈尔韦大学参加ISEH、ICEPH和ISEG国际联合学术会议。

    代表团成员大会期间合影

    该联合会议是国际环境和健康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旨在为从事地质、环境和健康多学科领域交叉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提供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本届大会以“大数据时代的环境、健康、地理信息科学与农业”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位科学家参会。会议邀请了王焰新院士、Centeno和Finkelman等医学地质专家作为大会报告专家,分享了地质、环境、健康研究以及大数据应用等多方面的前沿成果。与会专家们就医学地质、健康地质、气候变化、水资源、环境污染、新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等多个议题开展研讨。

    测试中心在本次大会中精心组织了“Geo-Health in China: Progress and Future”健康地质专题分论坛。刘大文从健康地质提出的背景、中国健康地质调查工程的实施、发展与展望等方面向国际同行介绍了中国健康地质调查取得的最新进展与成果。测试中心与会科研人员以口头报告或 展板报告的形式介绍了近年来在健康地质、生态修复和新型有机污染物等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彰显了中心的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其中,代表团的金晶博士、汤奇峰博士获组委会评选的最佳口头报告、严桃桃博士获最佳展板报告。此外,来自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也围绕会议主题做了报告。分会场的报告精彩纷呈,受到了参会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Centeno和Finkelman等医学地质专家对健康地质给予重点关注,全程参与了本专题,并对中国的研究表达了极大兴趣和高度赞赏,希望未来深入合作。

    成功举办中国健康地质专题论坛和获奖证书

    会议期间,除积极参加大会各项议程、成功举办中国健康地质专题论坛之外,代表团还和组委会申请在北京承办下一届国际环境与健康研讨会、与国际医学地质协会(IMGA)讨论了设立健康地质工作组等事宜,并就两事项后续的推进工作进行了初步安排。

    此次出访是中国健康地质调查首次走向国际,所得成果丰硕,为推动健康地质技术发展,深化国际合作、加速国际化进程、构建高效国际合作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代表团成员与国际著名医学地质专家合影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团组赴爱尔兰参加ISEH、ICEPH和...

    喀斯特溶洞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通过系统地洞穴空气-滴水-现生碳酸钙沉积物监测,得以了解洞穴碳酸盐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照片为岩溶所唐伟助理研究员在洞内计时测量洞顶滴水速率。

     
    唐伟在喀斯特溶洞内计时测量洞顶滴水速率

    10月19日上午,为了喜迎重阳佳节,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3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在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了一场迎重阳趣味运动会。

    趣味运动会是环境监测院“敬老月”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此次运动会旨在丰富老同志文体活动,强身健体提高退休生活质量,分别设有投沙包、投靶掷准、1分钟夹玻璃球、套圈、颠乒乓球等五个娱乐项目。老同志们热情高涨,各显身手,积极参加各类项目,展示了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运动会后老同志们纷纷表示,此次运动会项目集运动性、趣味性、知识性、休闲性于一体,既是离退休老干部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精神风貌的一次大演示,也是为老同志们提供的一次体育、文化、娱乐、交友的难得聚会。

    环境监测院相关负责人代表院党委出席了开幕式并对老同志进行了亲切慰问,鼓励老同志们积极锻炼身体,享受美好生活,继续关注和支持环境监测院的发展。

     

     

     

     

     
     
     
    环境监测院组织离退休职工趣味运动会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它内部有地核、地幔、地壳结构(图1),外部有水圈、大气圈和磁场。其内部蕴藏的丰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地球有它自己的“怪脾气”,如地震、火山和泥石流等。这些“怪脾气”让我们人类损失巨大,也让我们人类望而生畏。从人类诞生之初到今天,科学家们都在尝试各种方法找到地球产生这些“怪脾气”的原因及应对方法,从地球表面到地球深部都在做各种探索和测量工作,特别是对地球内部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意图解开其中的奥秘。但是由于地球内部岩层、水层、温度、压力等的千变万化,迄今为止,我们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仍知之甚少。2013年,我们国家实施了“松科二井”重大地调科研项目,通过向地下钻进深孔获取地壳岩石实物资料,从地壳内部“挖石”来打开探秘地球深部的通道。“松科二井”科学团队披荆斩棘,书写着我国深部探测的新篇章……

    那么,靠什么探秘地球深部的秘密呢?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松科二井”科学团队的“十八般兵器”和“独门绝技”。本文从取心钻探工具、取心技术创新、“泥浆”以及取心技术探索等四方面论述“松科二井”是如何打开地球深部秘密的。

    图1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挖石利器——取心钻探工具

    地球内部是一个极不均匀和极复杂的球体,从地壳到地核的岩层、水层、温度、压力等千差万别,想要在它上面钻眼“挖石”并非易事。而对于超过7000米的超深井——“松科二井”来说,难度更大。这是因为“松科二井”在向下钻进的过程中,一要保证钻的井眼不能坍塌和崩裂,二要保证取出的深部岩心完好无缺。要想达到这两个目标,不但需要有先进的钻进方法,而且必须有适合地下各种复杂多变地层的“挖石利器”——取心钻探工具。这种取心钻探工具和匹配的钻头是向地下钻进并抓取岩石的保障(图2)。“松科二井”在钻进过程中,其工作过程为:钻头在最底部通过高速转动不断“咬碎”周围的岩石,把中间的柱状岩石样本送入取心钻具里抓取、携带岩心的内筒,而取心钻具外筒源源不断的将钻进中需要的压力和转速传递给钻头,同时在转动过程中修整井壁,保护内筒。

    图2 KT 系列大口径取心钻具

    独辟蹊径——取心技术创新

    传统的科学钻探中大直径井段是先取心钻进一个小井眼,再用扩孔钻头重新钻进去扩大井眼至设计井眼直径。然而,在科学超深井钻探中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大直径井眼中高效钻进,并且完整地抓取岩心。“松科二井”在钻探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技术创新,如大直径同径取心、长钻程技术和大直径岩心原状出筒技术等,都为我们国家科学超深井钻探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先来说说大直径同径取心技术。“松科二井”攻克了大直径取心钻头破碎岩石和粗大岩心抓取、携带出井等关键技术,并用国内首创的Φ311mm的大直径同径取心钻探工具直接钻进一个大井眼(图3),一次钻进至设计井眼直径,这样不但省去了传统的“小径取心,大径扩孔”过程中的很多工序,避免了“小井眼到大井眼”钻进中的很多风险,而且节约了大量生产物资,获取的岩心样品实物量是设计的5倍,为地学家们提供了更多极其珍贵的岩心。

    图3 Φ311mm大直径取心钻具组装与出井

    再来说说长钻程技术。“松科二井”在钻进过程中每次取心钻具装满岩心后需要把井中所有钻具提出,岩心被取出后再把所有钻具下到井里继续钻进。科学家们通过多次试验和技术攻关,实现了长钻程技术的突破,把每次可连续钻进深度(钻程)从10m、20m扩展到30m。在Φ311mm井段一次取心钻进长度(钻程)超过了30m,创造了该领域的世界纪录;而在Φ216mm井段、井深4700m以下一次连续取心钻进长度(钻程)更是达到了41.69m,在更难的Φ152mm超深井段一次连续取心钻进长度(钻程)超过33m,又连续两次刷新了世界纪录(图4)。“松科二井”科学团队所研发的这种长钻程技术大大减少了从井内提出钻杆、下入钻杆的次数,尤其是在井深超过7000m的时候,从井内提出钻杆、下入钻杆一次需要工人36个小时的长时间连续操作,实用价值巨大。因此,长钻程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小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压缩了钻井施工周期,而且极大地节约了综合成本,更为以后更深的超深井工程开辟了新技术支撑。

    图4 四筒超长取心钻具与单次钻进获取的40m岩心

    最后说说大直径岩心原状出筒技术。为了保证大直径岩心出井后能够完整、原状从岩心筒取出,“松科二井”科学团队利用水力出岩心技术与工程现场的液压拆装台架辅助的机械出心技术,保证了4100多米岩心完整、原状出筒,为地学研究提供了一套优质、丰富的岩心实物资料(图5)。

    图5 获取的大直径岩心实物

    钻井血液——取心钻进中的泥浆

    “松科二井”完钻井深达7018m,在超深井向下连续钻进过程中,既要防止上部井眼完好且不坍塌,也要让钻头“咬碎”的岩渣从井底顺利排出,还要保证高速转动的钻头不会因为发热而提前报废,这些都得依靠“泥浆”即钻井液来实现。它就像人的血液一样,在钻眼过程中从地面到井眼最底部不停地循环、净化,传递水动力、冷却并润滑钻具,携带和悬浮岩屑,维护井眼周围井壁的稳定。而且钻井越深,温度越高,钻井液技术难度越大。“松科二井”每往下钻进100米,温度升高3℃~4℃,钻到孔底的时候温度已超过240℃,科学家们通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研发出的新型钻井液配方经受住了井底240℃以上温度的考验,刷新了我国水基钻井液应用最高温度记录(图6)。

    图6 钻进过程中泥浆循环流动示意图(黄色箭头表示泥浆流向)

    寻找新大陆——取心技术探索

    超深井在钻到一定深度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岩石硬度大、钻眼速度慢等,要想继续向更深的地球内部探索,就必须克服重重困难。科学家们已预想到了这些问题,如在大直径井眼取心钻进中怎么能不把钻杆全部从孔里提出来就可以把岩心全部取上来?在高温地层、坚硬的岩石中怎么能让钻头更高转速去“咬碎”岩石?怎么能在钻眼同时把井眼底下的各种数据直接输送到地面?“松科二井”在实施过程中,科学家们已对大口径绳索取心、涡轮钻取心、井底随钻数据采集与传输等技术做了大量的可行性试验,得到的技术和数据,为今后的万米超深井科学钻探储备了技术力量。

    “上天入地”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探索地心深处的奥秘,科学钻探“路漫漫其修远兮”,尽管现在我们只钻穿了地球的“皮毛”,但我们相信在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通过将来实施的万米科学钻探、超万米科学钻探,定会打开探秘地球深部的通道,那时我们距离地心会越来越近。

    中国矿业报:钻探挖石,打开探秘地球深部的通道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妇工委联合举办“七彩童年•让梦飞扬”迎“六一”儿童画展。

    地学文献中心领导高度关心下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党委书记蔡纲亲临现场指导并对儿童进行慰问。此次画展共收到来自28名儿童的43幅作品,年龄最大12岁,最小的不到3岁。孩子们用画笔勾画出一幅幅七彩的童年。本次绘画分为幼儿与儿童两个小组,由专家评选出12幅获奖作品。

    举办此次儿童画展,是地学文献中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具体实践,为干部职工提供了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通过画展,不仅为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共同收获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少年儿童欣赏绘画艺术的兴趣,提高独立创作和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让家长们更多的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更多的关注子女素质教育,共同为他们装扮七色童年。以此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储备力量。

    蔡纲书记慰问小朋友 

    儿童画画展长廊 

    《茂盛的地球》(8岁) 

    《美好的时光》(4岁) 

     
    地学文献中心举办迎“六一”儿童画展

    4月19日下午,由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与燕郊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举办的小学生地学科普知识竞赛取得圆满成功。经过层层选拔,来自燕郊高新区26所小学的72名小选手获得入围资格,参加此次现场竞赛,比赛最终决出一等奖1组,二等奖4组,三等奖7组。

    此次小学生地学科普知识竞赛是实物资料中心第48个地球日重要活动之一,作为实物资料中心着力打造的科普品牌,地学知识竞赛旨在向青少年们普及地学知识、传播地球科学思想,给科学插上创新与普及的翅膀,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地质调查工作的意义、感受地质学科魅力,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成为“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本次竞赛呈现四大特色:

    协同合作,首次与燕郊高新区教育部门合作。本次活动得到燕郊高新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双方通力合作、精心策划,措施到位,从参赛单位、人员设定到竞赛程序、规则、奖项设立,每个细节都一一确定。实物资料中心此次与教育部门合作,创新了活动形式,联合了多方资源、力量做科普,扩大了本次世界地球日活动影响范围,反响热烈。

    参与广泛,燕郊高新区26个小学积极报名、踊跃参加。为更好地普及地学知识,扩大活动影响范围,实物资料中心先给全区的26个小学的学生发放了地球日科普知识竞赛答卷,近40000名小学生参与了答题,学生们或查阅资料找答案,或向老师询问,在完成答题的同时也汲取了更多课外知识。在知识竞赛现场,来自26个小学的24组小选手也表现出色,充分展现出各自学校风采。科普答卷的派发和知识竞赛的举办反响热烈,得到家长和学校的支持,也充分体现实物资料中心十余年来为全社会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所受到的肯定。

    寓教于乐,提升青少年对地球科学的感性认知。本次知识竞赛分初赛和决赛两部分,以抢答的方式进行,充分调动了小学生们活动积极性和了解地学知识的积极性。比赛竞争激烈、如火如荼,中小学生们拼尽全力争取答题机会,每答完一题,主持人也会做出答案的详细解释并做出相关知识延伸。热烈而轻松的活动氛围,严谨详实的科学解释,让孩子们在愉悦中学到更多地学知识。

    知识全面,围绕地球科学知识和地质学科常识制定题目。相关专家亲自把关,保证题目不出纰漏。比赛题目涉及地球科学、矿物学、岩石学、地质年代、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球资源、地球环境等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地质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覆盖面广、深入浅出,给孩子们提供了了解地学知识的多个角度,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

    燕郊高新区社会发展局、燕郊学区中心、实物资料中心相关领导和实物资料中心同志也到场为参赛选手加油鼓劲。

     

    知识竞赛如火如荼 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场嘉宾领导与获胜选手合影留念

    传播实物地质资料知识 释放地球科学魅力

    为深入了解实物地质资料科普服务需求,更好地促进科普服务工作。2017年1月5日,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与三河市燕灵路小学进行了新年伊始的首次科普服务座谈会。

    会上,实物资料中心负责人简单介绍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科普工作基本情况以及科普活动取得的成绩。燕灵路小学校长对实物中心为小学生们提供的实物地质资料科普服务,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并代表燕灵路小学向实物资料中心赠送“传播科普惠大众,热心公益彰美名”锦旗。实物资料中心负责人向燕灵路小学赠送了《十个伙伴来分级》、《趣话实物地质资料》科普读物。

    在座谈过程中,燕灵路小学老师们畅谈了她们对地学科普服务的认知,反馈了学生和家长们的想法,并从科普电影、科普活动、科普讲解等方面提出了科普服务建议,希望每学期能为小学生提供几场通俗易懂的科普电影,能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准备几套通俗易懂的讲解词,让同学们从中能够学习到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引起学生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建议实物中心科普活动纳入到燕灵路小学每年的科技节活动,合作举办小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地学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科学;同时与学校教学相衔接,联合举办地质科学探索课堂等,利用实物资料中心人才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实物资料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不同年龄学生提供不同科普讲解内容,引起学生兴趣,从中得到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并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今后双方能深入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为将来共同申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这个目标而努力;二是希望通过学校这个平台进一步扩大我们的服务范围,形成科普联盟,共同传播地球科学知识。

    通过此次座谈,中心进一步了解了小学生对实物地质资料科普服务内容和形式的需求,同时也感受到宣传国土资源国情国策,普及科学常识,推广新成果、新技术的责任重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围绕服务需求,将科普服务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为创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科普品牌而努力。

    地调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与燕灵路小学科普服务座谈会现场


    燕灵路小学向地调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授予锦旗

    地调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向燕灵路小学赠送科普图书

    实物资料中心召开科普服务座谈会接受燕灵路小学锦旗
      4月22日,雨过天晴,春回大地。满载互动式科普展品、三维科普展板以及科普知识专题展板的“科普大篷车”开进了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这是武汉地调中心在“第45个世界地球日”活动周期间开展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暨青少年科技教育学习活动,光谷三小400多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科技人员在校园操场上向同学们展示了反映声、光、电基本原理的科普展具,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声、光、电等多种学科的基本原理。手摇发电机、尼普科夫转盘、离心现象、窥视无穷、人体导电等科技展品给同学们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盛宴和智慧大餐,同学们对科普展具充满了好奇,他们兴致勃勃地观看,亲身体验科普展品,操作各种展具,观察科学现象,时而思考,时而争论,时而为成功的操作欢呼雀跃,近距离的感受了科学带来的快乐和科教展品的魅力。

    此次“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科技教育与学习相结合的氛围,为同学们提供了走近科学、认识科学、了解科学的机会,让同学们接受了科学的熏陶,培养了同学们的科学兴趣,增强了他们动脑和实践能力。
                              










    武汉中心举办“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

        你或许见过山,或许见过海,但是,大洋几千米以下的海山,你了解吗?在蓝色的海水下,也同样有高山、平原、峡谷、暗流,现在,请跟随“海洋六号”船,到中太平洋某海山一探虚实。

        当地时间8月23日,这是中国大洋23航次进行到近一半的时间,按照计划,海洋六号实施深海摄像。海底摄像这还是第一次出马,大家很关注。

        这些天,海况并不太好,浪花翻滚,远处一排排的白浪溅起飞沫。记者得知,当天风力4-5级,浪高2米,海上作业有些困难。

        年轻科考人员胡波是深海摄像作业的负责人之一,刚值完大夜班吃过早餐睡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被叫醒,带着困意,到可视工作室协助调试海底摄像系统。后甲板的科考队员们也正忙碌地准备着: 吊放浅钻,换接系统接口,开机调试。

        直到中午12:30,海底摄像系统完成准备工作,从三层作业甲板下水,记者看到,这套系统仿如一个两米长,1米多高的飞艇,包括两个高精度水下摄像机和水下光源,以及高度计、倾角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水下定位信标等。据正在现场指挥作业的摄像作业负责人张锦炜高级工程师介绍,经过10多年的多次改进,这套摄像系统已今非昔比,可以通过光电复合缆控制水下部分的电力供应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实现了甲板供电,甲板录制,作业时间不受限制。

        下水前,只见科考队员王俊珠满身油污趴在甲板上,用毛巾清洗摄像头后再用镜头纸进行擦拭。其后,A型架启动,海底摄像系统吊起,2组4位科考队员分两队从两侧用绳索将系统牵引稳定后,深海摄像系统入水。

        而在综合地球物理室内,导航定位组负责人彭朝旭、科考队员黄宁从上午8:30就开始为水下定位紧张忙碌,通过这套水下定位系统,可以准确地获知深海摄像系统所在的位置和深度,数据稳定,绝大部分时间效果令人满意,大家很高兴。

        下午,进行深海摄像作业期间,由于海上风向突然变化,光纤缆被海流牵引倾斜,被避免被磨损,首席科学家助理刘方兰紧急协调,后甲板与驾驶台密切配合,顺利将设备回收水面。其后又再次下放。

        “进行海底摄像作业时,对绞车操作要求很高,眼睛要时刻盯着摄像画面和绞车转轮,手要时刻握住绞车操作杆,将设备时刻保持在适当水深处,既要保证设备离海底很近,使摄像画面足够清晰,又要保证设备离底一定高度,避免触底。”首次参加远洋科考的李琦体会着,“连续进行了7个小时的绞车操作,在精力如此集中的情况下,对绞车操作员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还好作业过程中有傅晓洲和炜哥(张锦炜高工)替换。”

        深海观山不易。进行水下定位、下放摄像系统、观测、记录,期间还要综合海流、风向等各方因素,更需要船舶驾驶、轮机配合,后甲板科考人员的高度协调,从上午8点,到晚上23时30分关闭海底摄像系统,“海洋六号”船科考人员们经过了15个小时的工作,完成了对中太平洋的一座平顶海山的首次探索之旅。

        由于本航次开展的富钴结壳调查,因此,所选择的海山为可能富集结壳的平顶海山。海底摄像要从水深1000多米的平顶海山的山顶处到水深3000多米的山脚。那就让我们跟随海底摄像一起探海遨游吧!

        打开系统,在海底摄像系统投射的灯光照射下,白色的“雪花”纷纷飘落,继续向下推进,高清摄像镜头传回的画面稳定、清晰。到海底了,摄像系统席卷着海流掀起了一阵浓雾很快沉静下来,一片灰白的画面上分布一些弯弯曲曲的纹路,间或有些孔洞,充满着神秘感,犹如上个世纪70年代黑白电视纪录片的画面。这就是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深海海底世界。

        此刻,正负责记录班报的董彦辉博士解释到,那些纹路应该是海底底栖生物爬过的痕迹。孔洞则可能是生物的藏身之处。

        “看,鱼,那姿态,真叫妩媚!”科考队员王俊珠提醒着我们。画面上,一条黑色的小鱼从我们的眼前扭动着腰躯游过。

        再深一些,海底又是另一幅景象了。凹凸不平的,犹如菠萝蜜表面圆润的黑色块状物,那就是深海富钴结壳,本航次科考的目标之一,低凹处覆盖着灰白色的海底沉积物。深海摄像带着我们安静掠过的前人从未到达的深处和海域,记者仿佛正俯身翱翔。

        几个小时过去了,灰白色的画面上,黑色结壳、海底沉积物交替或穿插出现,一朵摇曳的“花”出现在结壳的缝隙间,有着多次大洋科考经验的首席科学家助理邓希光博士解释到,那是深海红色珊瑚。

        “海洋六号”以两节的速度在中太平洋公海沿预定测线慢速行进,涌浪袭来,间或有些晕眩。科考队员李琦、傅晓洲等轮换操纵着万米光纤缆绞车,牵引深海摄像系统继续向深处进发。

        深海底下,深海摄像系统犹如一个外星来客,静静地缓慢的从距离海底几米的高处飞过,静寂的海底世界并没有被这群来自中国的海洋地质工作者打乱。

        一只色如血红的虾从镜头下游过。此刻画面上显示水深已达3000多米。操作绞车的工程师李琦、记录班报的宋维宇博士精神为之一振。

        时间已是8月24日晚上9点多,10分钟后,根据此前完成的多波束测深表明,此处已是海山底部,然后,结束深海摄像,回收系统,结束水下定位等等时,已是当天的11:30。

        在可视工作室观看深海摄像的首席科学家何高文对记者说,“深海摄像是开展大洋科学考察的一种重要的调查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直接观察海底地貌等情况,为其他采样作业手段选择合适的采样点提供依据,提高了采样的针对性;可以圈定结核、结壳的分布范围,此外,画面中关于海底生物的分布活动等情况,可以为环境学家们提供海区环境评价的基础资料。”

        从清晨到深夜,整整15个小时,科考队员们完成了对中太平洋某海山的深海摄像1条测线的作业。

        记者已随船科考半月,据记者观察,几乎每次深海作业,少则三、五小时,多则十几小时。科考队员于宗泽感慨到,“海上情况瞬息万变,气候、海浪、仪器甚至人的情感,不经意间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整个航次也是在不断的发现问题大家共同解决问题中过来的。”如今,科考时间已近半,远洋科考队员在太平洋海域继续探索。

    深海摄像系统入水

    2、	神秘的海底世界(中太平洋海山上的富钴结壳与海底生物——红珊瑚)

    神秘的海底世界(中太平洋海山上的富钴结壳与海底生物——红珊瑚)

    神秘的海底世界(中太平洋海山上的海底沉积物与海底生物——深海红虾)

    深海观山记

       发展研究中心团委高度重视青年文化生活和青年的健康发展,在喜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际,于1012日下午在北京新星石油公司篮球馆组织了青年职工篮球赛(甘家口办公区VS黄寺办公区)。中心近40多位职工到现场为运动员呐喊助威。
          比赛一开始,双方队员就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黄寺队首先利用队员速度快的优势,多次穿插跑动、传球投篮,一度掌握着比赛的主动权,并以领先优势结束上半场。下半场一开始甘家口队就奋起直追,发挥队员身高优势,控制篮板,稳扎稳打,逐渐将比分临近。最后一节,比赛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双方队员你来我往,突破、快攻、篮板、抢断,动作干净利落,攻防转换速度极快。通过多次抢断快攻、篮下激烈拼抢,双方比分不断交替上升,台下观众高亢的加油助威声也此起彼伏,整个篮球赛场上充满了竞争的激情和运动的活力。最终,经过4节的激烈争夺,甘家口队以胜出5分的优势险胜黄寺队。整场球赛打出了水平,更展现出了发展研究中心青年职工饱满的热情和高昂的斗志。
          本次比赛的顺利举行,不仅为喜爱篮球运动的青年职工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展现自我的平台,增进了甘家口办公区和黄寺办公区青年的友谊,切实加强了团队凝聚力,进一步活跃了青年文化生活,推进了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
           据悉,本次活动也是技术指导中心争创“青年文明号”集体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下一步,技术指导中心还将在发展研究中心党委、团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地质找矿大课堂”、“走进一线服务找矿”等系列争创活动,不断提高广大青年职工的政治修养、业务素质、服务意识和工作热情,建设“作风硬、素质高、业务强、服务优”的青年团队,提升综合能力,强化业务支撑,创新技术服务,助推找矿突破。



    发展研究中心举办青年职工篮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