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党的十九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地质调查工作内外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全局开展了地质工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大讨论、大调研和大实践活动。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主动对接需求,按需求专门收集了国外有关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文献,并编辑了《地学新书资源推介(自然资源管理专辑一)》印刷版和电子版,推送给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单位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

    本期共精选38册馆藏纸本外文图书、15册国外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专著,以及16篇美国有关自然资源管理的科技报告,内容既涵盖自然资源管理及政策、国土空间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等综合性内容,又包含具体的水资源、林业资源、湿地、能源等相关自然资源的管理及政策。地学文献中心将继续推出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科技论文、标准、成果报告等内容,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了解国外自然资源管理现状,明确下一步工作方向提供文献支撑服务。

    读者如需本推介之文献,可到地学文献中心借阅、复制、扫描等,电子图书可通过远程用户登录直接下载或阅读。

    附件:国外自然资源文献.pdf

    yw79自然资源管理专辑一封面

    地学文献中心完成《自然资源管理专辑一》

    2022年3月,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王登红研究团队、王成辉正高级工程师等主编完成的《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和稀土矿产调查研究进展》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稀有、稀土和稀散矿产(三稀矿产)是国家“十二五”起就规划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也被称为高科技矿产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加强该类矿产的地质调查力度,为社会发展提供急需矿产资源,是《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成功的根基。华南是我国三稀矿产的重要矿集区,在该地区开展稀有、稀土和稀散矿产调查是取得找矿突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必行之举。王登红团队自2011年以来长期在华南开展三稀矿产调查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华南三稀矿产的地质背景和时空分布规律,在稀土矿山开采和建设用地压覆资源调查等多方面为矿政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在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开发监管和储量动态估算等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三稀矿产成矿规律和高端开发利用尤其是离子吸附型稀土成矿规律和勘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本专著是地质调查项目“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稀散和稀土矿产调查”(2016—2018年)的资助成果,也包括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三稀资源战略调查项目”2011年以来在华南地区开展的地质调查相关成果。主要介绍了华南幕阜山矿集区稀有金属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研究、赣西北九岭地区岩体型稀有金属新发现及找矿进展、南武夷山矿集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规律研究、浙江南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调查研究进展、云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规律总结、北大巴山—大洪山地区与碱性岩有关稀有稀土矿产成矿规律研究及资源潜力评价;并介绍了华南稀土矿区环境调查SMAIMA方法体系、评价模型及其应用,以及基于DEM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地貌条件分析。本书是对华南稀有、稀土矿产调查评价工作的探索性成果,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稀有、稀土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供矿床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勘查、矿政管理及其他专业领域科研、教学人员参考使用。

     

     
    《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和稀土矿产调查研究进展》 专著...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编著的《大兴安岭南部突泉地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一书,近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突泉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中南段东坡与松辽平原的接壤地带,区内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岩比较发育,岩石类型多样,演化阶段复杂,与之有关金属矿产丰富,在区域构造上,古生代处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缝合-造山带内,西邻二连-贺根山断裂带,南侧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带。近10年来,沈阳地调中心在研究区开展了多项区调及综合研究项目,经过多年的野外调查与科学研究充分结合,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

    本书较系统总结阐述了大兴安岭南部突泉地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岩地质特征,根据接触关系、岩石组合特征及研究区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将突泉地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划分为晚三叠世(220~202Ma)、中侏罗世(166~163Ma)、晚侏罗世(160~146Ma)和早白垩世(141~127Ma)4期。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及研究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岩地球化学综合研究,主要划分3大构造-岩浆成矿演化阶段: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220~163.3Ma)--前造山期伸展、裂解作用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事件,热液型铜锡铅锌矿;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160~146Ma)--蒙古-鄂霍茨克洋盆消亡、闭合、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事件,斑岩型钼矿和热液型铜银矿;早白垩世(135~130Ma)--造山期后,大陆地壳伸展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事件,矽卡岩型和热液型铜钼银铅锌矿。这一结论为进一步开展大兴安岭地区构造-岩浆-成矿规律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本书利用了已有地质资料及数据进行二次开发,促进了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并可供地质矿产、地球化学等科研和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参考使用,将为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大地构造、地质调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大兴安岭南部突泉地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演化...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编著的《东北地区重要矿产与区域成矿规律》一书,已于日前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为本书作序,认为这是一部内容翔实、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并多具创新认识的学术著作。

    东北地区是我国矿产资源重要集中分布区,目前发现矿产137种,探明储量98种,其中40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截至2010年,东北地区煤炭、铁、铜、铝、铅、锌、锰、镍、钨、锡、金、铬、钼、锑、稀土、银、硼、磷、硫、萤石、菱镁矿、重晶石等22种重要矿产的矿产地达1800余处。多年来,众多矿床学研究者在东北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重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和总结。特别是“矿床成矿系列”理论自1979年提出以后,得到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和应用,指导各省(区)开展了 “一轮”“二轮”“三轮”固体矿产区划工作,完成了省级成矿区带划分,总结了重要成矿单元成矿特征、成矿规律。但以统一的理论体系,开展东北地区大区层面的重要矿产研究及成矿规律总结,少有涉猎。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的颁布,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组织实施,为开展东北地区重要矿产与成矿规律研究提供了最佳机遇。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协同东北地区4省(区)相关院校、地勘队伍,以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以前人资料和以往工作为基础,以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区(带)合理划分和成矿规律总结为重点,以服务于成矿预测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为目标,创新开展东北地区大区域、成矿省尺度跨成矿区(带)和重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

    《东北地区重要矿产与成矿规律研究》专著,是“东北地区重要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及综合”项目相关成果的总结,是项目全体参加人员辛勤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搜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汇总、集成各省区潜力评价工作成果,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划分了东北地区21个重要矿种的矿产预测类型273个,总结了单矿种矿产资源分布、成矿特征和时间、空间的分布规律;优选63处典型矿床进行了综合研究,建立了典型矿床成矿模式;完成东北地区Ⅳ级、Ⅴ级成矿单元划分,划分成矿亚带45个,圈定矿集区(找矿远景区)191个;开展了东北地区重要矿产成矿系列划分和研究,共划分矿床成矿系列57个,亚系列66个,矿床式188个;系统总结了东北地区12个Ⅲ级成矿带的地质背景、控矿条件、成矿特征、矿床类型、控矿要素及时空分布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总结了东北地区3个Ⅱ级成矿单元的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和区域成矿谱系,显著提升了东北地区重要矿产成矿规律的研究水平。

    著作在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单元划分和区域成矿规律总结等方面有所创新,丰富了东北地区重要矿产研究内容,提升了区域矿产和成矿规律研究水平。本书可供矿床学及矿产勘查、矿产预测等科研、生产、教学和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参考使用。相关人士表示,这部专著的问世,必将进一步带动东北地区矿床学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带动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矿产与成矿规律研究工作的深入,进一步指导东北老工业基地取得地质找矿的新突破,也必将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地质科技创新发展和地学人才培养。

    东北地区重要矿产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提速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郭友钊教授编著的《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经资格审查和专家评议,从130部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获自然资源部授予“2019年自然资源优秀科普图书”,向全社会推荐阅读。

    图书的策划始于2015年,2016年通过广泛收集资料与调研,并在天然气水合物领域专家指导下执笔创作,20175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上市发行。《钻冰取火记——新盗火者的故事》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工程”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等项目的部分成果创作。该书以两位中学生追随科学家探索可燃冰的经历为线索,详细了解可燃冰的前世今生、可燃冰导致的神秘现象及可燃冰巨大的能源与环境意义,展示从“钻木取火”到“钻冰取火”的突破性科技创新。

    全书图文并茂,事理并蓄,悬疑兼容,探索性强,适合自然科学爱好者、尤其对可燃冰感兴趣的大众阅读,也可供从事油气勘探及清洁能源工作的人员参考。 

       
    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钻冰取火记-新盗火...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主编、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参编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预算编制与审查实用手册》图书正式出版。

    该手册以《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项目概算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咨询评估预算标准》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概(预)算标准》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案例介绍了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排查,重点小流域、重点场镇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各项工作的预算编制与审查,介绍了以往编制和审查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地质灾害治理防治项目的预算更为准确,进一步规范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了防治工程资金预算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效益。该手册是国内首部指导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预算编制与审查的一部系统性专著,可供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预算编制与审查实用手册》正式出...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三稀项目组编写的《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一书近期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稀有稀土稀散金属(简称三稀)是与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性矿产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我国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资源或丰或欠,但一般都品位低,好矿少,环境问题突出,找大矿找好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国地质人员和矿政部门管理人员对于三稀矿产的资源储量状况、分布、品质、资源潜力、市场价格与需求及可利用性等基本情况普遍不熟悉,迫切需要一份系统的参考工具书。

      本书在充分搜集各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典型矿区的实地调查,按照锂、铍、铌钽、锆、铪、锶等矿种(矿种组),分十七章分别介绍了各个元素的物理化学和地学特征、各个矿种(组)的矿产资源概况、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绿色矿山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趋势分析与矿政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探讨了资源开发利用与新兴产业发展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地质勘查、环境保护、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矿政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本书具有工具书性质,可供从事稀有金属、稀土金属和稀散元素矿产勘查、科学研究、矿政管理及矿山、冶金、教学等方面相关人员参考。

    《稀有稀土稀散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专著出版

    日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撰写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为16开,308页,共45.6万字。

    该书是对青岛海洋所近年来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力图全面系统地介绍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全书分13章,重点探讨了X-衍射谱仪、X-CT、固体核磁共振及成像系统、激光拉曼光谱、低温扫描电镜、高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稳定同位素质谱等现代分析仪器在水合物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结构参数、气体组成、地化参数、形态学、赋存状态、热力学及微观动力学等方面的实验测试技术与方法,探讨了水合物钻探现场样品的分析测试方法,并论述了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及测试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据悉,该书是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继2012年出版国际上首部《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技术与应用》专著后,再次出版的一部专论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的著作,首次将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进行系统地归纳、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测试技术体系,旨在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评价及相关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与基础信息。

    该书可供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及相关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

    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专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