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6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的重要贺信精神为新时代海洋地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我国浩瀚的蓝色国土上,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他们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研究员是他们的代表。多年来,印萍在从事的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滨海湿地保护、固碳增汇以及海洋司法鉴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海洋地质科研的实力,更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海洋基础地质调查:

    不断提升地球系统和资源环境国情认知水平

    印萍介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始终致力于摸清我国海洋自然资源的“家底”。

    历经20余载,我国已实现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功召开第一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大会,正式发布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地质资源环境全貌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全面实现了数据集聚、原创发现、理论认知和技术进步。在1∶100万海洋区调工作推进的同时,项目团队还在重点海域完成了35个国际标准图幅的1∶25万海洋区调,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15.2%,并

    探索启动了1∶5万海洋区调试点,拉开了管辖海域大比例尺调查序幕,有效提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程度。

    印萍等科研人员以解决重大海洋基础地质问题为目标,查清重点海域基础地质特征,提升地质构造、地层沉积、岩石矿物、地形地貌等基础地质认知,深化成矿、成藏、致灾、生态等地质背景、地质过程、控制因素等认识,持续海洋基础地质认知水平。近年来,成功实施跨越东海陆架盆地并穿过冲绳海槽中北部的OBS地学断面调查,获得冲绳海槽构造-沉积演化新认识。编制完成《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图集》,实现对中国东部海域陆源碎屑沉积物从源到汇全过程解析。实施长江口至冲绳海槽地球化学断面调查,在东海多圈层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取得创新成果。

    在印萍的带领下,海洋自然资源调查评价获得重要进展。编制出版《中国海洋自然资源图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洋自然资源全貌。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应用示范区取得新成效,省部合作开展山东半岛东北部海洋资源环境本底调查,支撑荣成市获批海洋生态修复中央财政资金,高效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和盐沼植被修复工作。牵头制定《海洋牧场选址调查评价技术指南》,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批准发布,填补了国内海洋牧场建设选址调查和评价的空白。

    滨海湿地保护:

    守护蓝色屏障,促进生态修复

    2024年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隆重发布了《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旨在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系统阐述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秉持的理念、政策主张及实践成果。它不仅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和成效,更彰显了中国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坚定决心与积极贡献。

    作为行业知名专家,印萍重点关注了滨海湿地、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通过长期的监测与研究,带领科研人员逐步掌握这些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

    滨海湿地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滨海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与破坏。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滨海湿地的调查、保护与修复工作之中。

    科研团队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通过构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湿地的生态状况与变化趋势。同时,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科研人员成功实施了多个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工作期间,选择辽河三角洲地区200亩的退化盐沼湿地,分别建立芦苇和翅碱蓬碳增汇试验区,并对退化湿地基质、水文过程和植被定植进行了调控修饰设计和构建。经过3年的修复,示范区植被生物量能达到天然盐沼的1.2 ~ 4.0倍,而湿地沉积物固碳速率也恢复到了天然盐沼湿地的60% - 80%。

    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滨海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固碳增汇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充分发挥海洋在固碳增汇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蓝碳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科研人员通过调查评估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固碳潜力,揭示了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滨海湿地沉积碳汇调查与评估技术体系,编制《滨海湿地沉积碳汇调查与评估指南》,构建我国典型滨海湿地沉积碳汇数据库。科研人员还积极探索蓝碳交易与补偿机制,为推动蓝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印萍介绍,2024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中方牵头单位的全球首个“滨海湿地负排放中美欧联合示范基地”正式揭牌,稳步推进滨海湿地负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该基地是由青岛海洋所、厦门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丹麦奥胡斯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技术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路易安那州立大学、美国维拉诺瓦大学等多家单位的湿地研究机构共同建设的碳增汇示范基地,旨在探索和验证滨海湿地在碳汇功能提升中的作用,这不仅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生态工程,也是跨国合作的科学试验场,将为全球湿地保护和碳增汇提供实践经验。其目标是推动“走向生态健康的滨海湿地增汇科学”的发展,并集中展示全球先进的碳增汇技术、工艺,实现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科学使命。将聚集中美欧湿地研究机构的优势科学家,在我国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和江苏盐城等滨海湿地开展海洋负排放研究工作,并与美国和欧洲相关国家实现相同维度的监测数据共享,通过数据对比,研究湿地碳循环过程和固碳途径及技术,打造湿地碳增汇示范基地,发挥滨海湿地在海洋负排放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全球海洋负排放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印萍带领科研团队在工作中

    海洋司法鉴定:

    立足主业拓新局, 公益性地质工作深化支撑服务

    海洋司法鉴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海洋地质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海洋司法鉴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研人员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专业的知识体系,为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损害、海洋资源开发等纠纷案件提供了科学、公正、权威的司法鉴定意见。这些鉴定意见不仅为司法机关的裁决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公平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山东省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法人,印萍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探索地质调查服务海洋资源环境公益诉讼工作,搭建海洋资源环境公益诉讼技术支撑平台,高质量办理司法鉴定案件,持续深化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市各级检察院和法院的合作,破解海洋公益诉讼发现线索难、调查取证难、损害赔偿司法鉴定难等难题。做好非法开采海砂资源生态环境损害、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土地损害领域、非法捕捞生态损害鉴定领域司法鉴定,地质调查-司法鉴定-生态修复的全链条技术服务成果显著。特别是为海砂盗采案件侦查和检察诉讼提供技术支撑。在连云港近岸海域海砂盗采案件中,印萍带领团队在盗采区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环境调查,综合利用多波束地形测量、侧扫声纳、地质取样和浅层地震等数据,在涉案海域发现海砂盗采破坏底床环境的直接证据,科学测算盗采海砂体积和海床受损面积,提出了矿产资源补偿、海洋生态修复、海岸侵蚀预防性责任赔偿等鉴定评估标准建议,向办案团队提供海洋资源环境损害相关知识培训和专家建议,提交的海洋资源环境损害鉴定报告支撑检察公益诉讼,提升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海洋公益诉讼成效。

    此外,在印萍的带领下,该中心与荣成市检察院、无棣县检察院和灌南县检察院共建的海洋公益诉讼实践基地持续运行,开展广泛的业务交流,助力破解海洋公益诉讼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司法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相关专家应邀参加全国检察院公益诉讼技术与实务培训班,做海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技术及案例培训,为中国海警系统提供海砂资源调查和非法采砂资源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培训。同时,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中心共同承接检察公益诉讼环境损害鉴定意见审查指引研究课题。

    美丽中国建设成果: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绿色足迹

    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征程中,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留下了坚实的绿色足迹。印萍也通过长期的科研与实践,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滨海湿地保护、固碳增汇以及海洋司法鉴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的发表与获奖上,更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切实改善与保护上。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部分滨海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修复,蓝碳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海洋司法鉴定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些成果的实现,离不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更离不开国家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印萍谈到:“作为人大代表,我将继续秉承‘科学、创新、奉献、卓越’的科研精神,致力于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为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继续‘集民智,重调研,善思考,以高质量代表建议履职’,将代表履职和我的本职工作互相促进,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

    印萍代表 蓝色国土上的绿色耕耘者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致“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的重要贺信精神为新时代海洋地质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我国浩瀚的蓝色国土上,有一群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爱护,他们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研究员是他们的代表。多年来,印萍在从事的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滨海湿地保护、固碳增汇以及海洋司法鉴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些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海洋地质科研的实力,更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海洋基础地质调查:

    不断提升地球系统和资源环境国情认知水平

    印萍介绍,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的重要力量,始终致力于摸清我国海洋自然资源的“家底”。

    历经20余载,我国已实现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功召开第一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大会,正式发布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地质资源环境全貌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全面实现了数据集聚、原创发现、理论认知和技术进步。在1∶100万海洋区调工作推进的同时,项目团队还在重点海域完成了35个国际标准图幅的1∶25万海洋区调,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15.2%,并

    探索启动了1∶5万海洋区调试点,拉开了管辖海域大比例尺调查序幕,有效提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程度。

    印萍等科研人员以解决重大海洋基础地质问题为目标,查清重点海域基础地质特征,提升地质构造、地层沉积、岩石矿物、地形地貌等基础地质认知,深化成矿、成藏、致灾、生态等地质背景、地质过程、控制因素等认识,持续海洋基础地质认知水平。近年来,成功实施跨越东海陆架盆地并穿过冲绳海槽中北部的OBS地学断面调查,获得冲绳海槽构造-沉积演化新认识。编制完成《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地球化学图集》,实现对中国东部海域陆源碎屑沉积物从源到汇全过程解析。实施长江口至冲绳海槽地球化学断面调查,在东海多圈层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取得创新成果。

    在印萍的带领下,海洋自然资源调查评价获得重要进展。编制出版《中国海洋自然资源图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洋自然资源全貌。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应用示范区取得新成效,省部合作开展山东半岛东北部海洋资源环境本底调查,支撑荣成市获批海洋生态修复中央财政资金,高效实施互花米草治理和盐沼植被修复工作。牵头制定《海洋牧场选址调查评价技术指南》,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批准发布,填补了国内海洋牧场建设选址调查和评价的空白。

    滨海湿地保护:

    守护蓝色屏障,促进生态修复

    2024年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隆重发布了《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旨在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系统阐述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秉持的理念、政策主张及实践成果。它不仅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和成效,更彰显了中国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坚定决心与积极贡献。

    作为行业知名专家,印萍重点关注了滨海湿地、红树林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通过长期的监测与研究,带领科研人员逐步掌握这些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

    滨海湿地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滨海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与破坏。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滨海湿地的调查、保护与修复工作之中。

    科研团队在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通过构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湿地的生态状况与变化趋势。同时,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科研人员成功实施了多个滨海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有效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

    工作期间,选择辽河三角洲地区200亩的退化盐沼湿地,分别建立芦苇和翅碱蓬碳增汇试验区,并对退化湿地基质、水文过程和植被定植进行了调控修饰设计和构建。经过3年的修复,示范区植被生物量能达到天然盐沼的1.2 ~ 4.0倍,而湿地沉积物固碳速率也恢复到了天然盐沼湿地的60% - 80%。

    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滨海湿地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固碳增汇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充分发挥海洋在固碳增汇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开展蓝碳生态系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科研人员通过调查评估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固碳潜力,揭示了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滨海湿地沉积碳汇调查与评估技术体系,编制《滨海湿地沉积碳汇调查与评估指南》,构建我国典型滨海湿地沉积碳汇数据库。科研人员还积极探索蓝碳交易与补偿机制,为推动蓝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印萍介绍,2024年,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中方牵头单位的全球首个“滨海湿地负排放中美欧联合示范基地”正式揭牌,稳步推进滨海湿地负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该基地是由青岛海洋所、厦门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丹麦奥胡斯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技术中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路易安那州立大学、美国维拉诺瓦大学等多家单位的湿地研究机构共同建设的碳增汇示范基地,旨在探索和验证滨海湿地在碳汇功能提升中的作用,这不仅是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生态工程,也是跨国合作的科学试验场,将为全球湿地保护和碳增汇提供实践经验。其目标是推动“走向生态健康的滨海湿地增汇科学”的发展,并集中展示全球先进的碳增汇技术、工艺,实现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科学使命。将聚集中美欧湿地研究机构的优势科学家,在我国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和江苏盐城等滨海湿地开展海洋负排放研究工作,并与美国和欧洲相关国家实现相同维度的监测数据共享,通过数据对比,研究湿地碳循环过程和固碳途径及技术,打造湿地碳增汇示范基地,发挥滨海湿地在海洋负排放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全球海洋负排放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印萍带领科研团队在工作中

    海洋司法鉴定:

    立足主业拓新局, 公益性地质工作深化支撑服务

    海洋司法鉴定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作为海洋地质专业调查研究机构,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海洋司法鉴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研人员依托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专业的知识体系,为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损害、海洋资源开发等纠纷案件提供了科学、公正、权威的司法鉴定意见。这些鉴定意见不仅为司法机关的裁决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公平正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山东省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法人,印萍积极发挥平台作用,探索地质调查服务海洋资源环境公益诉讼工作,搭建海洋资源环境公益诉讼技术支撑平台,高质量办理司法鉴定案件,持续深化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市各级检察院和法院的合作,破解海洋公益诉讼发现线索难、调查取证难、损害赔偿司法鉴定难等难题。做好非法开采海砂资源生态环境损害、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土地损害领域、非法捕捞生态损害鉴定领域司法鉴定,地质调查-司法鉴定-生态修复的全链条技术服务成果显著。特别是为海砂盗采案件侦查和检察诉讼提供技术支撑。在连云港近岸海域海砂盗采案件中,印萍带领团队在盗采区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环境调查,综合利用多波束地形测量、侧扫声纳、地质取样和浅层地震等数据,在涉案海域发现海砂盗采破坏底床环境的直接证据,科学测算盗采海砂体积和海床受损面积,提出了矿产资源补偿、海洋生态修复、海岸侵蚀预防性责任赔偿等鉴定评估标准建议,向办案团队提供海洋资源环境损害相关知识培训和专家建议,提交的海洋资源环境损害鉴定报告支撑检察公益诉讼,提升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海洋公益诉讼成效。

    此外,在印萍的带领下,该中心与荣成市检察院、无棣县检察院和灌南县检察院共建的海洋公益诉讼实践基地持续运行,开展广泛的业务交流,助力破解海洋公益诉讼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司法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相关专家应邀参加全国检察院公益诉讼技术与实务培训班,做海洋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技术及案例培训,为中国海警系统提供海砂资源调查和非法采砂资源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技术培训。同时,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中心共同承接检察公益诉讼环境损害鉴定意见审查指引研究课题。

    美丽中国建设成果: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的绿色足迹

    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征程中,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留下了坚实的绿色足迹。印萍也通过长期的科研与实践,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滨海湿地保护、固碳增汇以及海洋司法鉴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国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科研成果的发表与获奖上,更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切实改善与保护上。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我国部分滨海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与修复,蓝碳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海洋司法鉴定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些成果的实现,离不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更离不开国家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与支持。

    印萍谈到:“作为人大代表,我将继续秉承‘科学、创新、奉献、卓越’的科研精神,致力于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为推动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同时,继续‘集民智,重调研,善思考,以高质量代表建议履职’,将代表履职和我的本职工作互相促进,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治理”。

    印萍代表 蓝色国土上的绿色耕耘者

    近日,国际地学期刊《Geomorphology》发表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在海洋沉积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基于定量物源分析,估算了淮河—老黄河水系物质对东海北部陆架沉积的贡献,揭示了江苏海岸带外顺岸搬运向离岸搬运转变的现象。

    利用碎屑矿物指标,研究人员对东海西北部表层沉积物的物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南部为长江物源区,而北部则为混合物源区,可归为长江、老黄河与淮河物质的三端元混合。以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重矿物组成作为端元,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北部不同沉积分区的物源混合比例。长江物质是主要物源,其相对贡献在59%至71%之间,老黄河物质的相对贡献介于21%至39%之间。淮河物质的贡献少,通常在7.2%至9.4%之间,而在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其贡献仅为2.4%。在南部的长江物源区,可观察到两期冰后期海侵沙脊的发育,两者的分界线与80 m等深线吻合良好,对应于~14,600年前末次冰消期的冰融水事件(MWP-1A)后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停顿期。研究还揭示了全新世早期长江流路可能的后退轨迹。

    研究人员认为,江苏岸外的辐射潮流分散系统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与长江冲淡水所引起的岬角效应,是引起顺岸搬运向离岸搬运转变的主要原因。这种转变机制降低了淮河—老黄河物质与长江物质的顺岸混合作用,而增强了沉积物的离岸搬运。苏北辐射潮流系统是江苏海岸带沉积物的捕获器和转运中心,老黄河及淮河物质在顺岸漂流裹挟之下,搬运至该分散系统的中心海域,然后在辐射潮流作用下向周边海域分散。细颗粒的老黄河物质主要富集在济州岛西南泥质区(~39%)和长江口外陆架峡谷区(~31%)。前者可以认为是该系统的一个终端叶瓣;而后者则归因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和长江冲淡水所引起的岬角效应,该效应使得顺岸搬运向离岸方向偏移,老黄河物质因而在长江口外的陆架峡谷深水区沉积。

    该研究提出的潮流分散模式,预测了南黄海广泛存在着长江与老黄河/现代黄河物质的混合。作为一个独立的水动力系统,苏北辐射潮流系统是联结长江分散系统和现代/苏北黄河分散系统的关键枢纽。可以认为,中国东部陆架海域沉积物的搬运、分布和混合过程,主要由这三大分散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来控制。

     

     

    苏北辐射潮流驱动下长江物质与淮河—老黄河物质的混合与再分布

    中国东部海域沉积物搬运方式从顺陆架向跨陆架转变的新解释...

    (一)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多功能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初步设计完成

    (略)

    (二)自主研制国内首套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并成功应用

     

     吸力锚装船固定                                     吸力锚入水

    该成果由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宋刚为牵头人的科研团队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2019年11月13日,国产深海井口吸力锚在我国南海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已掌握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井口吸力锚既需要较强的承载力,又需要很高的垂直精度,以确保钻井时钻杆顺利通过。

    2.结构方面采用了“上拱下锥”式的筒体结构大大提高了其承载力;监测方面采用了机电双通道姿态监控系统实现多参数监控;安装方面采用了步渐间歇式自贯和拖曳连续式负压贯入工艺实现了高垂直精度。其参数为:直径Φ6.5m,高12m,重96t,承载力超500t,安装垂直精度控制在0.17°,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3.实现了井口吸力锚理论和安装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使我国成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井口吸力锚技术装备的国家。

    (三)中国海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集成与洋陆汇聚带地质理论创新

     

    该成果由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张勇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李学杰共同带领的科研团队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 首次基于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实测数据,形成了“一图一库一报告”整装成果:编制了海洋地质系列图件计3类27张;建立了包含758个数据集的海洋地质空间数据库;编纂了1套“志书”性成果报告。

    2.获得了系列原创性认识:建立了中国海域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创新性提出“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作用”和南海“弧后扩张与左旋剪切”理论模式;厘定了中国海域中-新生代地层格架,实现跨构造单元的地层比对;刻画了中国海域地形地貌特征,新命名245地理实体并获国务院批准;创新性提出中国东部海域“陆缘条带状”和南海“多源环带状”沉积分异模式;总结了海域成矿成藏规律,引领新领域和新层系矿产资源调查。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重大成果有效服务于海洋强国战略,推动了西太平洋边缘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四)我国中生代爬行动物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南漳-远安动物群中的“鸭嘴兽”龙化石及素描图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程龙、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周炫宇、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安显银等组成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在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中新发现两件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有与现生鸭嘴兽相似的头骨结构,不仅将鸭嘴兽式的捕食方式提前到早三叠世晚期,而且进一步暗示了海洋生物在早三叠世已经完成复苏,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子刊《科学报告》上,后经CCTV等国内外权威媒体跟踪报道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效应。

    2.在辽西地区九佛堂组中新发现了吕氏努尔哈赤翼龙,其牙齿生长角度为进一步揭示帆翼龙类的进食习惯和食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3.在西藏昌都地区首次发现海拔最高的侏罗系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化石,为蜥脚类恐龙的早期演化和体型大型化生长模式提供了重要证据,对恢复昌都地区侏罗纪时期古生态和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五)中国大型锂矿成矿新机制与找矿新突破

    “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锂矿成矿机制示意图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王登红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1.提出了“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的锂矿成矿机制新认识。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以甲基卡为示范带动川西可尔因、九龙等地以锂为主的硬岩型稀有金属地质找矿工作并取得突破,其中在甲基卡矿区及外围探获Li2O(334)资源量约30万吨,马尔康矿田探获Li2O(334)资源量约13万吨。

    2.在此理论的基础上拓展了“五层楼+ 地下室”的勘查模型,进而指导川西、幕阜山—九岭矿集区及中央造山带的秦巴山区等地在寻找伟晶岩型锂辉石矿床、花岗岩体型锂铍铌钽矿床及层控热液型铍矿床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指出了新方向,打开了稀有金属找矿的新局面。

    (六)七种自然界新矿物获国际认证

     

    显微镜下的新矿物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熊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曲凯、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任光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简伟等科研人员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点:

    在我国境内铬、铂族、稀土和金矿床中发现了七种国际认可的新矿物:“经绥矿”(TiB2),“志琴矿”(TiSi2)、“巴登珠矿”(TiP)、 “太平石”((Ce7Ca2)Σ9Mg(SiO4)3[SiO3(OH)]4F3)、“氟栾锂云母”(KLiAl1.5☐0.5(Si3.5Al0.5)O10F2)、“钾绿钙闪石” (KCa2(Fe2+4Fe3+)Si8O22(OH)2)和“灵宝矿”(AgTe3)。这些新矿物的发现提高了我国矿物学基础研究水平,促进了矿物学学科发展,提升了我国学者在国际矿物学领域的影响力,也对相关矿产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窗口。

     

    (七)石漠化调查及综合治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新突破

          

                                   王研副局长考察广西平果县果化                                 岩溶峰丛洼地石漠化

                                      石漠化生态修复示范区                                   生态修复模式“果化模式”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罗为群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主要创新点:

    1.系统查明中国石漠化面积6期变化规律,创新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果化模式”等3种可复制、可推广模式及其关键技术体系,获批国家标准立项3项。

    2.建立示范区6个,成果在西南60多个县推广应用,指导300多个县石漠化治理工程,形成赤苍藤、火龙果、树仔菜、黄花梨以及岩溶景观生态旅游等系列生态产业,累计间接经济效益500亿元,带动20万人脱贫致富,受益1000多万人,培训技术人员3万人次。

    3.编制石漠化相关成果报告3部,获陆昊部长批示2次,科学技术部以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果编制科技部简报报送中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73家媒体报道成果。培养省部级人才3名,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

     

    (八)首套3000米级轻便型声学深拖探测系统研发成功

    拖体入水

    该成果由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赵铁虎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是我国首套适用于3000米水深集测深、侧扫、浅地层剖面探测功能为一体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装备。其主要创新点:

    1. 创新深拖系统结构设计和PHINS+DVL+USBL组合航位推算/水声定位算法,首创拖体姿态舵机调节机构,拖体重量轻、结构紧凑、搭载空间大、定位精度高、作业灵活、姿态稳定,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

    2.可在3000米以浅水下长时间连续开展高精度地形地貌及浅地层结构以及物化参数探测,适用于海底浅表层水合物、热液硫化物等资源调查及特定目标搜索。

    3. 技术指标已通过湖试及海试验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完成了应用试验,取得良好探测效果。

     

    (九)国内首套小型化高精度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研制成功并应用

    ZAG-E型冷原子绝对重力仪实物图

    该成果由中国自然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完成,主要完成人员林强、周坚鑫等。其主要创新点:

    1.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检测,仪器测量精度为10μGal;经第三方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ZAG-E型冷原子重力仪的成功研制,突破了长期以来的国外技术垄断,为地质调查提供了新手段,实现了国产冷原子绝对重力测量设备从无到有的突破。

    3.该型仪器是国内首个得到国家权威机构检验认证的高精度绝对重力仪,今后将在地质调查、地震监测与预报、地壳运动及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物理测量和军事应用等相关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十)地质调查“在线化”系统研发成功并全面应用

     

    地质调查项目“在线化”应用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李丰丹、霍志彬、杨旭东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其主要创新如下:

    1.地质调查项目在线化是地质云、智能化和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基础。构建项目云上工作环境,初步实现地质调查数据的在线化采集、汇聚、存储、管理、处理与应用,支撑地质调查项目全流程在线化工作和研究,基本形成“云+端”现代化地质调查工作模式。

    2.在线化平台融合地质云各类资源,地质云在地质调查工作中的作用越发突显;在线化协同工作机制支撑调查过程数据的动态汇集与管理,为地质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共享奠定基础。

    3.智能地质调查技术手段有效服务于二级项目“在线化”,推动智能化技术落地应用。野外采集从“单兵”提升为地质云“端”,提升了野外调查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基于大数据的智能管理分析与决策支持模块支撑业务管理全过程。

    4.目前,地质调查项目“在线化”平台已全面应用于2019年正在开展的地质调查二级项目。

    2019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出炉

    4月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聘请国际知名专家美国地质调查局Walter D. Mooney教授为客座研究员,共同推进太平洋两岸构造对比研究,也是青岛海洋所贯彻落实中美地质调查局长会谈成果,开展中美地质调查局在海洋地学领域的科技合作的重要举措。

    聘任仪式上,青岛海洋所为Mooney教授颁发了聘书。聘任仪式结束后,双方进行了合作研究讨论。青岛海洋所青年科学家介绍了中-新生代中国东部海域构造特征及海陆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苏鲁造山带(包括UHP岩石的研究)及其海上延伸的后碰撞构造演化,灵山岛软沉积变形及同沉积变形触发机制的研究进展。

    Mooney教授认真听取了报告,他表示青岛海洋所在东部海域构造地质研究方面获取了大量、高质量的数据,可以期待将来产出一大批创新性研究成果。他介绍了向顶级期刊投稿撰写论文需要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帮助OBS数据处理及解释、海陆构造对比研究方向的青年科学家梳理了研究思路,制定了文章提纲。双方还详细讨论了合作研究工作安排,拟订了初步合作交流计划。

    据悉,Mooney教授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国际著名深部地球物理专家,现为美国地调局印度洋海啸系统的负责人,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计划首席协调员。长期从事美国重大深部探测计划——COCORP、EarthScope的研究与组织工作,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地壳结构与板块构造研究,特别是大陆岩石圈结构的研究。于1994-1997年间作为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北美、南美及全球的首席地震地质学家和项目协调员,带领多个研究团队从事全球地球物理研究项目。Mooney教授发表了170余篇有关深部岩石圈结构、组成和演化的科技论文。作为共同作者,出版了《Exploring the Earth’s Crust: History and Results of Controlled-Source Seismology》等专著。

     

     

    青岛海洋所聘任美国地质调查局Mooney教授为客座教授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渤海海峡第四纪环境演变和海平面变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渤海海峡2.25 Myr以来的沉积序列及其对渤海第四纪古环境演化的响应。

    中国东部海域第四纪海侵演化历史及驱动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特别是渤海第四纪首次海侵的时间仍然存在争议。渤海海峡是渤海连通黄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其沉积记录对海平面变化、陆源碎屑输入、区域构造活动等环境变化高度敏感,为重建渤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档案。该研究依托渤海海峡长序列钻孔岩心开展高分辨率的年代学、沉积学分析,研究发现:一是渤海海峡地区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2.25 ~ 1.46 Ma 为河流相沉积,1.46 ~ 0.89 Ma 为河流-湖泊相沉积,0.89 Ma以来为海陆交互相沉积。二是第四纪“渤海古湖”的湖平面范围在早更新世晚期曾一度扩大至渤海海峡。三是区域钻孔记录对比揭示渤海第四纪首次海侵的时间不晚于0.89 Ma。四是综合中国东部海域已有钻孔的第四纪海侵记录,构建了黄、渤海第四纪海侵时间和路径的演化模式。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黄、渤海第四纪海水侵入时间和路径演化模式图
     
     
    青岛海洋所在渤海海峡第四纪环境演变和海平面变化研...

    199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采用统一的标准对我国主张管辖海域组织实施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截至2015年,已完成1∶100万南通幅、上海幅、海南岛幅等16个完整图幅和4个不完整图幅的调查和综合调查报告编制,实现了对我国管辖海域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全面覆盖。

    随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3家单位,全力推进成果集成,首次形成了基于此次调查全覆盖实测数据的“一图一库一报告”系统性成果,获得了多项理论认识与创新。

    成果与进展

    一是编制了首套1∶100万海洋地质系列图。这是我国管辖海域第一代以实测资料为基础的海洋地质系列图,包括6种基础性图件、19种专业性图件、2种应用性图件,全面展示了20年来我国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是建成了标准统一、结构合理的中国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中国海域16种调查数据、5大类分析数据、10类成果图件,共计758个数据集,为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全面高效的数据服务。

    三是形成了一套“志书性”的著作,可作为海洋资源勘查、海洋科学研究、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的“工具书”。

    四是刻画了中国边缘海地貌形态。依据“形态与成因、内营力与外营力、分类与分级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先宏观后微观、先群体后个体的分析组合方法划分了四级地貌单元;阐明了海域基本地貌格局,宽广大陆架和沟-弧-盆体系是中国东部海域主要地貌特征,多类型陆架、海底峡谷群和深海平原则是南部海域主要地貌特征。

    五是揭示了中国海域重磁场特征。重力异常场直观展示出了中国东部海域“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和南部海域“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构造格局。磁异常显示出东部海域北东向和北北东向条带状走向和南部海域团块状特征。

    六是编制了中国海域及邻区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提出了“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模式;系统查明了中国海域断裂发育特征;揭示了中国海域深部壳幔结构。

    七是厘定了中国海域地层系统。制订了中国海域综合地层分区方案,从整体上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地层发育特征,从层序地层的角度揭示了东亚大陆边缘中-新生代的构造格局与沉积演化规律;系统总结了中-新生界地层发育特征和规律。

    八是揭示中国海域晚第四纪沉积演化过程。系统地揭示了沉积物区域分布规律,总结提出中国东部海域“大江大河-大三角洲-宽缓陆架-深水海槽”条带状沉积分异模式和南海“短源性河流-多类型陆架-高角度陆坡-深海海盆”的环带状沉积分异模式。

    中国海域地层比对

    应用与转化

    通过一系列研究和对比,工作人员总结了中国海域成矿成藏规律,有效拓展了南黄海海域的油气资源领域;对我国管辖海域38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油气新区、新层系分布面积达120万平方千米,圈定一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石榴子石、金红石、锆石等重矿物资源潜力区,建筑用海砂潜力区、热液资源区等。

    相关成果还支撑了“蓝色国土”生态文明建设。例如,建立了全新世以来黄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演化模式,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地区陆海交互作用的影响机理,服务于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定量评价了辽河、黄河、长江、闽江和珠江五大河口底质重金属污染程度,为改善河口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系统总结了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跨海通道主要灾害地质类型,为跨海通道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合理建议。

    此外,工作人员建立了“多维多参量立体综合”野外调查、“多源异构大数据相互约束和验证”数据处理、“中国边缘海海洋地质系列图编制”等三套技术方法体系,提升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水平。

     
    中国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硕果累累

    6月11日-14日,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地震科学中心Walter Mooney教授应邀到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开展合作交流。在为期3天的来访过程中,Mooney教授与青岛海洋所研究人员进行了充分沟通和交流。

    根据2017年签署的《中国东部与美国西部伸展构造对比研究》项目合作协议的内容和要求,双方通报了近半年来各自研究工作的进展和现状,并就下一步合作研究工作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将继续贯彻落实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长会谈的精神,继续开展两国地质调查局在海洋地学领域更加深入的科技合作,以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为依托,在项目合作协议的框架内,系统收集整理岩石圈分层、速度、密度等资料,进行全球岩石圈精细结构特征的研究。

    来访期间,Mooney教授作了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the western USA and south China的主题报告,系统讲解了美国西部伸展构造的发育特征、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为我国东部海域伸展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对比。青岛海洋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相关人员介绍了中国东部海域构造地质研究的最新成果。双方就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计划进行了探讨,同时对青年科研人员进行了指导。在青岛期间,Mooney教授还为青岛市第39中学的师生作了“地震与火山活动”相关的科普报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据悉,Walter Mooney教授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地球物理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地震层析成像和地球深部构造,对全球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结构及演化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也致力于地震和海啸的减灾工作,是USGS主导的“印度洋海啸预警系统”项目负责人。2017年4月被青岛海洋所聘为客座研究员,目前是中美合作项目的美方负责人。

    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科学中心Walter Mooney教授访问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