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熊盛青准备上飞机执行珠峰高程航空重力和遥感综合测量任务

    熊盛青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我国第三代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体系策划和主要创建者。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工程师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和参加国家专项、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等3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兼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和长安大学特聘教授与博导,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和航空航天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

     

    马克思曾说,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在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有突出创新能力、可解决复杂难题的工程师队伍必不可少。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获得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熊盛青是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我国第三代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体系策划和主要创建者。在创新的道路上,他带领团队屡次突破,打破国外关键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装备从进口到国产的飞跃;填补了青藏高原航磁空白,建立了全地域、多尺度、高精度的航空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技术体系。

    熊盛青(中)与执行青藏高原航空重磁探测的技术团队

    “我很幸运,赶上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探事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采访中,熊盛青多次提到“幸运”二字,记者的感受是,能够赢得幸运之神的眷顾,与他心无旁骛的持续耕耘不无关系。他做事严谨认真,思考问题视角宏阔,勇于突破,特别对专业怀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即只要符合国家的战略需求,他会毫不犹豫地坚定做下去。他顽强而执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在现实利益面前,从未动摇方向。

    “搞地质工作苦”是外界普遍的看法,采访熊盛青之后,完全颠覆了记者的刻板印象。41年间他将毕生激情倾注于事业,在挑战与超越间乐此不疲,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并乐在其中。令他感到非常欣慰的是,团队的科研成果极大减轻了地质工作人员野外作业的艰辛,为“中国创造”汇聚了力量。

    年少展现 学习禀赋 

    很多人问熊盛青,为什么他可以通过重重考验,被组织委以重任,成为当时“地矿”系统最为年轻的总工,并且不负众望,不断创新突破,取得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对事业的无尽热爱”是他孜孜以求的核心动力,然而,更多具体答案并非那么容易找到。不可否认,回望一个人成长的时代和环境,必定有助于增加对他的了解。

    记者想要说明的是,熊盛青小时候的经历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总体上是他所成长的时代和地域的一个缩影。我们今天看来可能会认为罕见的,恰恰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常态。

    1963年,熊盛青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的农村。他还不满五岁便上小学,由于年龄小,家人并未抱什么期待。没想到从入学起,熊盛青就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放学后,懂事的熊盛青从小就开始帮家里分担各种家务,从打猪草到砍柴,水稻插秧,田地除草,几乎所有的农活他都干过。

    初中学校的位置离家较远,只有不到十岁的熊盛青,每天需要赤脚走二三十里山路往返。“平时我们一年四季都是光脚上学,把鞋背到学校,到老师那里洗洗脚穿上鞋,放学后再背回去。”要是赶上雨雪天气,山路更加难行。“像雨伞、雨鞋这些用品,普通家庭买不起,下雨时一般都是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熊盛青回忆道。学校没有食宿条件,尤其是天寒地冻的冬季,无法带饭加热,只能早饭后去上学,直至放学回到家才能再吃一顿饭。常常忍饥挨饿,上初中不到一年,小小年纪的熊盛青就得了胃病。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并未影响他的学习成绩。初中毕业后,他在家劳动了一年,通过规律饮食和劳动锻炼,慢慢地把他的胃也养好了。上高中可以住校,熊盛青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当时有一句流行语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熊盛青的数理化成绩都非常突出。1979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为6%,位列“文革”后恢复高考录取率的倒数第二,那时的高考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报志愿的时候,我爸说他不懂,请物理老师帮忙参考。”没想到熊盛青去报志愿时,物理老师不在。那时很难获得关于报考院校的信息,只有墙上贴了一些招生简报。“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成都地质学院(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招生海报上的这句话,吸引了熊盛青的注意力。而且那时地质跟师范、农林业一样,属于免收学费专业,可以给家里减轻经济负担,于是熊盛青毫不犹豫报考了成都地质学院。“后来,我的物理老师也鼓励我,他说和传统地质工作相比,航空物探找起矿来又快又好。”

    把孩子送到大学校园,是每个家长都期待的时刻。但在熊盛青成长的年代,这样简单的愿望也会显得奢侈。那时没有直达火车,要从湖南经贵州再到成都。在株洲火车站,家长帮熊盛青找到几个去成都地质学院上学的同伴,不再送他,这样就可以省些路费。“我爸给我送到车厢的连接处把箱子一放,然后我坐在箱子上面一直坐了20多小时,到了成都。”

    第一次离家,进入成都地质学院放射性物探专业就读的熊盛青,学习依然出类拔萃,一直是校三好学生。毕业时,他大学期间所学36门课程平均90分以上,在全专业59名学生中,他的总分排名在前列。作为优秀毕业生,他被学校分配到了北京,来到了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简称航遥中心)。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过程,熊盛青感慨地说“小时候确实吃了不少苦,但也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遇到什么困难也就难不住我了。”正是小时候的这种磨炼,造就了他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意志。

    熊盛青参加“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

    奋发有为 备受器重 

    该如何理解航空地球物理勘探(简称航空物探)?熊盛青介绍,就是把专用物理探测仪器装载在飞机上,从空中探测地球磁场、电磁场、重力场和放射性场等各种“场”的变化,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寻找矿产资源等,具有宏观、快速、高效、经济、不受地面条件限制等特点。航空物探是地质勘探的重要方法之一,广泛用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以及区域构造和大地构造等方面的研究。

    “在航空物探和遥感手段出现之前,找矿主要靠地质队员的双腿,而航空物探就相当于地质调查领域的‘空军’,发挥着战略侦察的作用。只有我们尽力缩小找矿的范围,在地面开展工作的地质队员才能少跑腿、少打钻,少一些辛苦。”熊盛青讲解道,航空物探的探测效率是地面方法的10倍至100倍,成本则仅有十分之一左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983年进入航遥中心后,熊盛青跟着师父到野外去搞飞行测量,获取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处理。之后一步一个脚印,学习数据分析和地质解释。也许在老一辈专家眼中,熊盛青这位年轻后辈虽然性格内向,言辞不多,但是具有湖南人那种“吃得苦、耐得烦”的特质,不仅善于学习,尤其身上有股难得的坚韧劲,对待每一件事都非常认真、纯粹、笃定。前辈们都很愿意去教他。

    1991年,年仅28岁的熊盛青已经作为副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了。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师父为了给他“压担子”,平时较少插手具体研究工作,在这样的锻炼下,熊盛青成长很快。

    在负责科研工作中,熊盛青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意识到需要加强自己的知识更新和储备,于是报考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熊盛青的成绩达到了统招分数线,但他选择了定向培养,单位对于熊盛青作出上学深造的决定给予了充分支持,他也成为航遥中心送培的我国航空物探领域的第一位博士。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全国下海经商潮如火如荼的时候,熊盛青却甘守寂寞,潜心“充电”。他幽默地说“大家都下海,我选择了上山。”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三年,是熊盛青最为充实忙碌、极大开阔专业视野的三年。其间,他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也极大提升,所负责的国家攻关课题圆满完成,后来还获得了省部级奖励。1997年毕业时,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也获得优秀博士论文奖。

    求学期间,熊盛青事业与学业齐头并进,亦取得了可圈可点的工作成果。1995年,熊盛青被单位提拔为总工助理,并交给他一项特别的任务,即为单位做一份人才工程规划。熊盛青用一年时间,制定出航遥中心关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并且付诸实施。以该方案为蓝本,此后不断补充完善,在航遥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熊盛青又被破格提拔为主任助理、副总工。

    完全出乎熊盛青意料的是,1997年他刚刚完成博士学业重返岗位,1998年3月,上级组织就任命他为单位总工程师,成为“地矿”系统内最年轻的总工。在航遥中心这个汇聚了数百名专家的高科技单位,熊盛青德才兼修,以不折不扣的实干精神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可。

    当时航遥中心与国外矿业和石油公司的合作开始增加后,跨国公司往往要求合作方有完整的质量管理标准。就任总工后,熊盛青马上着手建立符合ISO9001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规范航空物探和遥感勘查工作,于1999年3月率先在全国地勘系统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实现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

    熊盛青(右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奖励大会现场

    不负冀望 担当重任 

    作为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航空物探技术也是各国科技实力比拼的热点。“航空物探就相当于为地球做CT。搭载物探仪器的飞机飞越大地,地下数千米以内的地质结构和矿藏情况就能被‘透视’。”熊盛青比喻道。“把探测的数据生成图像后,专家们要据此判断一个区域成矿的可能性。不同矿产物理性质不同,我们利用这种区别来找到不同的矿藏。我们的目标是追求快速和精准,尽量缩小寻找的范围,那么获取数据的仪器设备的作用非常关键。”

    中国航空物探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前人的不懈努力,已经从中低精度测量发展到了高精度测量,但曾经,高分辨率综合测量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却被几个发达国家掌控,成为制约我国航空物探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卡脖子”问题。

    工作伊始,熊盛青第一次参加野外勘查,到柴达木盆地寻找钾盐矿藏,就感受到了仪器设备的关键作用。钾盐是农业种植中钾肥的主要原材料,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矿产资源,探明优质钾盐矿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时我们引进了一套国外的仪器,我刚好赶上了这套系统正式用于生产。”在学习数据采集,熟练仪器操作的过程中,熊盛青切身感受到,“我发现我们引进的设备实际上是国外快淘汰的,而先进的肯定是买不来的,所以必须靠自己做。”熊盛青和他同事们曾试图仿制国外仪器,结果发现内部都是“黑匣子”。这更加坚定了他走自主研发之路的决心。

    2006年,“发展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这对该领域发展意义深远。就在同一年,我国将“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列为“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的重大项目,这是当时原国土资源部国家科技项目中级别最高、经费最多、难度最大的一个科研项目。43岁的熊盛青担任了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和总体专家组组长。

    “规划特别清晰”,在立项时该项目就给科技部评审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于累积数年的思考,熊盛青牵头制定了航空物探装备研发详细的“路线图”。熊盛青回忆道,“当时我们确定的目标是,希望能够通过两到三个五年规划的时间,自行研制出相关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实现航空物探装备国产化。”

    根据规划的“路线图”,一支跨学科跨行业的“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创新团队”应运而生。在科技部与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研究队伍由国内产—学—研25家单位、51个研究团队、近500名跨领域跨专业的科研人员组成。这支庞大的科研队伍为了共同的梦想,开始攻坚克难的征程。

    从基础原理到结构设计,再到仪器研制和系统集成,一个个难题不断被破解。让熊盛青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项突破,意外来自偶然的交流。一位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科研团队负责人,发愁于测量中总有消除不掉的噪声,但熊盛青却敏锐地发现,对方想要过滤的“噪声”,正是航空物探测量所需的重要信息。“我们迅速达成了合作意向,开展反向研究,把‘噪声’探测放大,就成了我们需要研制的仪器。”上机测试的结果令人惊喜,目前这台仪器与进口同类仪器的测量水平相当。

    随着自主研发的航空物探关键仪器陆续研制成功和投入应用,第三代高分辨率综合航空物探测量技术体系逐步建立。熊盛青负责的863重大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从“十一五”的重大项目,到“十二五”的重点项目,再到“十三五”国家深地专项中7个项目组成的项目群,国家对航空地球物理技术研发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

    通过连续3个“五年规划”的科技攻关,熊盛青带领团队系统性解决了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理论、技术与工程难题,在国产化航空物探遥感仪器及软件研发和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关键仪器全系列自主研制,航空物探技术装备的工程化应用,填补了多项国内理论、技术和装备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实现了我国航空物探技术装备从进口到国产的飞跃。国产的航空物探技术装备,已成为国家地质调查的重要装备,仪器性能指标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大大推动了我国矿产勘查能力的综合化和现代化。

    多年来,熊盛青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等30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15项,第一作者出版专著1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荣获国家工程师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诸多奖项和荣誉。

    熊盛青(右)与仪器专家段树岭教授研讨相关问题

    中国创造 走向世界 

    实现航空地球物理技术的国产化,不仅需要性能先进的硬件,设备的高效运转同样离不开软件技术的支撑。熊盛青带领团队进行数据处理、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和软件开发,最终打造出支持二次开发的GeoProbe Mager地球物理软件平台。

    “我们把航空物探应用的整个流程,从数据输入、数据管理,到数据处理、信息提取,以及到最后成图,全部搭建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打破国外软件的技术垄断,实现了航空磁力、重力、电磁和伽马能谱数据及地面重磁电数据的同平台处理与综合解译,而且支持用户自行开发插件,形成模块插入原软件系统,与平台原有的其他功能同步应用,从而形成符合多样化需求的改进优化和定制服务。”熊盛青介绍,该软件目前已经升级到4.0版本,推广了1800多套。

    熊盛青带领团队打破国外软件技术垄断,自主研制的GeoProbe Mager 4.0 软件系统

    GeoProbe软件优异的专业功能和高度的实用性引起了许多国外同行的关注。尽管目前只有中文版本,但在国外同行的要求下,已经有多个国家的专业人士获得了软件使用权并参加了相应的培训。熊盛青团队正在筹划制作国际版本的软件,让中国人的原创成果更好地融入全球航空物探遥感工作,让中国科技更多地服务世界。

    “扫面”探测 透视地球 

    走进熊盛青的办公室,除了满屋的书籍和资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幅挂在墙上的特殊“地图”,这就是全国航磁图。“红色区域代表磁场比较强,越向蓝色演变,说明磁场越弱。”熊盛青讲解道,“这片‘红得发紫’的区域就是鞍山铁矿,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这条带是板块碰撞区域,磁场也明显更强。”

    这是由熊盛青主编出版的《中国及毗邻海区航磁系列图》中的一种,是我国首次陆海统编、种类最多、精度最高的全国航磁系列图之一,已居于国际领先地位。该系列图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重点出版物,是我国航空物探领域数十年调查和科研成果的集成,也是他主编的第三版全国航磁图。通过对全国航磁资料的研究和地质解释,他和团队编制出版了《中国陆域磁性基底深度图》《中国陆域断裂及岩浆岩分布图》《中国陆域区域构造图》《中国陆域磁性铁矿资源潜力预测图》等系列航磁地质解释图件,为找矿勘查部署、透视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成矿、成藏、孕灾”等地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区域地球物理基础资料和地球科学研究成果。

    这套航磁系列图的绘就完成,是我国几代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20世纪末,我国几乎实现了陆域航磁勘查全覆盖,但青藏高原中西部的110多万平方千米,由于层峦叠嶂、高寒低压,航空探测存在飞机作业难、精准定位难、航磁仪器正常运行难等障碍,仍是未知的处女地。

    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仅30多岁的熊盛青针对特殊复杂环境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实施野外作业。最终,解决了长期制约高原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的关键技术难题,突破飞行“禁区”,获取了青藏高原中西部高精度航磁数据,填补了我国陆域航磁最后一块空白区,实现了我国陆域航磁全覆盖,并获得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方面的许多新发现和新认识。其中,青藏高原中西部油气、金属矿产和地热资源远景评价成果,有力地支持了青藏高原的找矿勘查部署和找矿突破,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套航磁矢量勘查系统

    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套航磁全轴梯度勘查系统

    聚焦找矿 勇当先锋 

    “科技创新必须‘落地’。”技术研发中,熊盛青追求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平衡统一,“就像木桶效应讲的,单一技术指标就算是国际领先,如果整体技术指标不上去,不能转化应用,实际意义也不大。”

    熊盛青介绍,“以需求和实用为导向,对于新技术新方法开发,我们采取边研发、边应用、边完善的模式。”近20年来,高分辨率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找矿效果,有力支撑了上一轮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

    “大冶铁矿深部富矿体、山东齐河富铁矿、新疆东天山铜镍矿、秦岭华阳川地区铀矿……”谈起航空物探技术助力找矿突破的案例,熊盛青如数家珍。几十年来,我国发现了数万处的航空物探异常,依据航空物探异常支撑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矿床。熊盛青带领团队完成的基于全国磁测资料的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摸清了全国铁矿资源“家底”,为找矿勘查部署和找矿勘查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战略性矿产找矿提出了新要求,明确要“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根据国家战略,熊盛青针对面临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在大量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航空地球物理支撑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的思路。沿着这个思路,熊盛青领衔制定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星空地海井探测观测监测技术体系建设方案”,作为自然资源部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查技术方法组组长,指导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自主研制的航空重力系统应用于2020珠峰高程测量

    躬行践履 协作共进 

    透过舷窗,俯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巍峨壮美,回忆起当时的景象,熊盛青至今记忆犹新。“我参加了珠峰航空重力测量5个架次中的首飞,围着珠峰飞了6个半小时。”曾经有强烈晕车晕机反应的熊盛青,经过常年的锻炼,已经对野外作业安之若素。

    2020年5月,熊盛青登上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飞机“航空地质一号”。机上装载的是包括我国自主研制的航空重力仪等国产化设备在内的先进装备。这一次,他的任务是参与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提供重力测量等关键数据。

    此次飞行,为珠峰高程测量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先是海拔高,飞行高度为9800米~10250米,接近调查飞机10500米的极限高度。其次,飞行难度大。在珠峰地区,不仅山峰高耸、地形起伏,而且天气变化剧烈,因此要万分警惕来自众多风口的巨大侧向风。此次飞行首次获取了珠峰地区高精度航空重力、航空摄影和激光雷达数据,创新形成了适合高寒高海拔复杂地区要求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测量方法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全球全地域航空探测能力。

    熊盛青回忆起第一次执行飞行任务的情景,“航空物探需要低空飞行,因为距离探测目标越近,可探测到的地下空间范围就越大,得到的数据就越精确。” “飞行高度六七十米,正好是大气层中气流运动最强烈的区域,机身颠簸得特别厉害。飞了还不到1小时,我就吐得七荤八素,整个航程4小时飞下来,感觉自己把苦胆都吐出来了。”再次试飞,情况依然如此。“师父本来想培养我专门搞仪器研发,那么必须在勘探过程中实际操作仪器。”如果当初没有强烈的晕机反应,熊盛青可能会踏上不同的专业主攻方向。

    担任航遥中心总工程师20多载,熊盛青自觉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将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带领团队在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和遥感领域取得系统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成果。回首往昔,熊盛青总结道,做科研首先且最重要的是瞄准国家需求,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其次,要善于合作,能够团结各方力量,取长补短形成合力;第三,要有激情、有热情、有恒心。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熊盛青不但自身技术过硬,统筹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还极为擅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当各个小组的技术难题汇集给他,他总能精准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熊盛青强调,每项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庞大团队的高效协作。如何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把每个人的专长和优势与团队的发展结合起来,让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知人善任和巧妙的管理智慧。他明白,要协调一个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年龄结构组成的团队并不容易。技术出身的他拿出科研攻关中那股务实的劲头,“做事先做人,什么事都先带头做起来。”

    熊盛青十分重视年轻人的成长,不断压担子、交任务,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增强团队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在熊盛青的带领下,“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国家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该团队有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5人先后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省部级人才工程。

    “科研对我来说既是一个艰辛,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特别是当一个个难题被攻克时,那种喜悦感便油然而生。”作为航遥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求索的脚步无暇停歇,他正以服务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目标,致力于推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系统“三测”技术体系的建立。

    《中华英才》半月刊:熊盛青:科研探索之路其乐无穷

      谢学锦,勘查地球化学家,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23年5月21日生,1941-1945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化学系学习,1946-1947年重庆大学化学系毕业。1950-1952年任南京矿产测勘处实验室技术员,1952年调地质部参加地球化学探矿室的筹建工作,1954年任地球化学探矿研究室主任,1980-1983年任副所长,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历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质对比计划执行局委员,国际《地球化学勘查》杂志主编,现任国际《地球化学勘查  环境  分析》杂志和《地球化学勘查》杂志编委,国际地质标准通讯区域编委,国际地科联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工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

      主要成果有:发现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与苏联学者并驾齐驱的热液矿床原生晕分带序列,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地球化学填图和金矿勘查的理论与方法技术,泛滥平原沉积物作为全球地球化学填图采样介质,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的矿产勘查新战略。

      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三部,2007年获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界最高奖-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获何梁何利基金2002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代表作有《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区域化探》,《金的勘查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块体—概念和方法学的发展》,《全球地球化学填图》,《Geochemical Reference Samples, Drainage Sediment GSD 1-8 from China》,《Regional Geochemistry-National Reconnaissance Project in China》,《Some Problems, Strategical and Tactical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Geochemical Patterns from Local to Global》、《Analytical Requirements in International Geochemical Mapping》,《The Suitability of Floodplain Sediment as Global Sampling Medium: Evidence from China》,《Empirical Prospecting, Scientific Exploration and Information Exploration》,《Global geochemical mapping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谢学锦
      10月11-12日,由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和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办,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

      会议主席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秦勇教授代表学校致辞。他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他表示,在中国矿业大学105年的办学历史进程中,已形成了以煤炭能源开发利用为主的办学优势,同时地学学科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此次会议在矿大召开,是学校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学习契机,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的教学、科研水平。

      开幕式由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姜波主持。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原中国地质大学校长赵鹏大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了“大数据时代数字找矿与定量评价”报告。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AMG)主席、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成秋明,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建平,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中心主任严光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IAMG)前主席,来自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Frits Agterberg教授和来自西班牙赫罗纳大学的Vera Pawlowsky-Glahn教授等4位外国专家。

      会议共有13位专家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在四个分会场共有58个专题发言。大会期间IAMG中山大学学生分会与中国地质大学学生分会进行了专题交流;IAMG中国国家委员会召开了工作会议;本次会议副主席、秘书长杨永国教授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第十三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矿大召开



    研讨会现场






    第十三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矿...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经绥研究员、侯增谦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经绥,岩石大地构造学家。1950年6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籍贯浙江余杭。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达霍西(Dalhousie)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在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原位金刚石,证明是自然界中一种新的产出类型,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在全球多个板块缝合带的蛇绿岩中发现大量超高压和强还原矿物组合,建立俯冲物质深地幔循环和铬铁矿深部成因模式,开启了研究深地幔物质的一个重要新窗口。发现和厘定我国柴北缘、东秦岭和西藏松多等3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厘定东昆仑阿尼马卿和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组合,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块体制的演化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李四光奖等,选为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侯增谦,矿床地质学家。1961年6月生于河北省藁城市,籍贯河北保定。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1985和1988年分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陆成矿理论、矿床成矿模型和勘查评价方法研究。创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 揭示了碰撞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机制。建立了碰撞型斑岩铜矿、褶冲系铅锌矿、碳酸岩型稀土矿等成矿新模型,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科学预测了四条大型矿化带,理论指导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等。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毛景文,矿床学家,生于1956年12月。1978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1982年和1988年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和圣太田高等矿业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任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矿产模型和找矿评价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找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他针对我国东部燕山期板内大规模成矿事件,通过破解成矿时空分布规律、物质分布规律和构造控制规律,创新性构建了板内成矿动力学模型,被国际同行定义为Mao’s模型,发展了成矿理论,并有效指导找矿勘查部署。他提出10组矿床组合模型,被有关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用于找矿勘查,推动隐伏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毛景文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及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SCI检索刊物《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和《Acta Geologica Sinica》副主编,国内核心期刊《矿床地质》主编;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和长安大学兼职教授。他曾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主席,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和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理事。先后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学论文42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8篇。他的科技论文SCI引文在全球矿产资源领域排名前五,在国内排名第一;他的国内CNKI引文在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排名第一。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级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4项。此外,还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会士(1996)和澳大利亚矿业和冶金协会(AUSIMM)会士(2015)。 

    杨经绥、侯增谦、毛景文当选“两院”院士

    11月27日、28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分别宣布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在新增选的128名两院院士中,有4人来自地质调查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统称为两院院士,均为两年增选一次。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和最高、终身荣誉学术称号。

    地质调查系统4位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分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毛景文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经绥研究员、侯增谦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王双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毛景文:矿床学家,生于1956年12月。1978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1982年和1988年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1993年在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和圣太田高等矿业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任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矿产模型和找矿评价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找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他针对我国东部燕山期板内大规模成矿事件,通过破解成矿时空分布规律、物质分布规律和构造控制规律,创新性构建了板内成矿动力学模型,被国际同行定义为Mao’s模型,发展了成矿理论,并有效指导找矿勘查部署。他提出10组矿床组合模型,被有关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用于找矿勘查,推动隐伏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毛景文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及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SCI检索刊物《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和《Acta Geologica Sinica》副主编,国内核心期刊《矿床地质》主编;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和长安大学兼职教授。他曾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主席,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和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理事。先后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学论文42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8篇。他的科技论文SCI引文在全球矿产资源领域排名前五,在国内排名第一;他的国内CNKI引文在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排名第一。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级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4项。此外,还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会士(1996)和澳大利亚矿业和冶金协会(AUSIMM)会士(2015)。

    杨经绥:岩石大地构造学家,生于1950年6月。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达霍西(Dalhousie)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40年来在岩石大地构造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做出系统性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其深地幔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科学价值:在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原位金刚石,证明是自然界中一种新的产出类型,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在全球多个板块缝合带的蛇绿岩中发现大量超高压和强还原矿物组合,建立俯冲物质深地幔循环和铬铁矿深部成因模式,开启了研究深地幔物质的一个重要新窗口;发现和厘定我国柴北缘、东秦岭和西藏松多等3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厘定东昆仑阿尼马卿和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组合,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块体制的演化做出重要贡献。先后发表论文 505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25篇;SCI收录论文229篇,SCI他引7708次;EI收录43篇,CSCD收录264篇,他引7340次。发表专著4部,并客座主编了JMG、JAES和GR等期刊的5部专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李四光科技奖和留学人员成就奖等多项奖励,并被选为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侯增谦:矿床地质学家,生于1961年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IGCP中国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GA)副主席等职。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1985和1988年分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长期从事矿床学研究,主要围绕“碰撞与成矿”这一成矿学重大科学问题,立足青藏高原,结合特提斯对比,主持完成“973”、IGCP、重点基金等一批科研项目,颠覆了国际流行的“大陆碰撞难以成大矿”主流认识,创建了被国际同行认可的碰撞造山成矿理论,揭示了碰撞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机制,指导青藏高原找矿取得了重要突破;建立了碰撞型斑岩铜矿、褶冲系铅锌矿、碳酸岩型稀土矿等成矿新模型,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科学预测了四条大型矿化带,理论指导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3项及李四光科技奖等。主编国际英文专集4部,出版中文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167篇(第一作者37篇),top1%论文7篇,SCI他引5008次,连续3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王双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生于1955年5月。他从事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地质勘查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30多年,在找煤、勘探、开发三个阶段均取得创新性地质成果,不仅查明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总体分布规律与资源总量,而且建立了高效、高精度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还提出了生态脆弱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新技术,为我国西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和煤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为部署规划煤炭工业战略西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创立了精确控制沙漠覆盖区煤层分岔位置、冲刷范围和自燃境界的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勘查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对植被损害小,将煤田勘探技术引领到了综合勘查新阶段。揭示了生态脆弱矿区煤水空间赋存特点,发现了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位的依存关系,提出了以控制生态水位为核心的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新理念,为绿色矿区建设提供了地质理论支撑。2011年以来,揭示了煤层与含油气层赋存特征,发现了煤油气耦合致灾机理,针对致灾地质因素的随机性变化特点,开辟了以防止煤层自燃为核心的矿井耦合地质灾害防控新途径。

    王双明教授先后于1996年、2010年、2011年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主编出版《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等专著3本,在《地学前缘》《煤炭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篇入选F5000,1篇获评中国煤炭学会成立50年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1991年被中宣部授予80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200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喜报!地调系统4人当选两院院士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家唐菊兴、殷跃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消息更是备受业界关注。

    他们在各自专长的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两位新晋院士!

    唐菊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菊兴,汉族,1964年9月生,浙江嘉兴人,中共党员。1984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12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二级研究员,2019年7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2022年11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总地质师。

    唐菊兴自2014年12月至今,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5年12月至今,任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勘查专业委员会委员;2020年12月至今,任《矿床地质》编委会副主编;2017年11月至今任《地球学报》编委会副主编。

    唐菊兴是全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国家“十四五”规划102个重大工程之一)铜矿找矿首席科学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唐菊兴带领团队从藏东到藏西,从藏南到藏北,历时30余年,长期在西藏高海拔野外一线攻关,克服种种困难,对铜等战略性矿产开展了找矿理论方法研究与勘探实践。作为大宗急缺矿产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和中国黄金、中国铝业、紫金矿业等企业找矿勘探攻关示范工程负责人等,唐菊兴在西藏四大矿集区主持或者科技支撑部署钻探40余万米,累计工程总经费超过20亿元,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交金属资源量铜3875万吨,占21世纪以来全国新增铜资源量的2/3以上,改变了我国铜资源分布格局,保障了我国铜资源基地建设。

    唐菊兴为保障我国铜资源重大需求和国家资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首批创新争先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荣誉,并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受党中央表彰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有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7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SCI和EI66篇、CSCD103篇,SCI他引1102次;获发明专利4项;培养研究生156名。

     

    殷跃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殷跃平,汉族,1960年7月生,出生地贵州独山,籍贯四川自贡,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2018年11月至今,任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二级研究员)。

    殷跃平自2008年8月至今,任国际工程地质协会新构造与地质灾害专业委员会主任;2016年12月至今,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任滑坡与工程边坡分会理事长);2013年4月至今,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分会主任。

    殷跃平是我国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聚焦国家防灾减灾重大需求,发展了复杂山体灾害动力成灾理论与风险控制技术,为保障西部山区、长江三峡、青藏高原等地质灾害高发区的重大工程和城镇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殷跃平根植三峡库区近40载,解决了规划论证、工程建设和蓄水运行期间工程地质系列关键难题。针对水库蓄水运行以来库区滑坡涌浪地质灾害新风险,开展了峡谷型高陡库岸失稳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保障了库区移民城镇,黄金水道和枢纽工程运行的长期地质安全。他深入青藏高原极高山区,针对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极其复杂的地壳结构、极其强烈的构造活动和超高位超远程灾害链带来的罕见挑战,建立了极端地质力学环境下重大工程选址评价方法,主持开展了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等国家战略性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研究,为国家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地质安全依据。他多次担任国家专家组长完成了重庆武隆滑坡、深圳光明滑坡等全国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事故调查,为抗灾维稳做出了突出贡献。

    殷跃平长期坚守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第一线,获得了中宣部、自然资源部“最美自然资源守护者”荣誉和全国人大环资委等授予的中华环境奖,获得各类科技奖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1)、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3项排1);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主编技术标准(国标3部,行标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1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被SCI和EI收录153篇,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家唐菊兴、殷跃平当选中国工程院...

    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第一届地热青年论坛于8月19日~21日在夏都西宁召开。会议主题为:聚焦绿色发展,践行地热使命。院士专家齐聚一堂,研究探讨地热资源、干热岩勘查开发利用,为下一步勘查开发出谋划策,使清洁能源早日造福于民。

    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倡议,中国地质学会主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承办。

    会上,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以“推进中国干热岩地热开发的思考”为题,介绍了干热岩勘查开发现状,详细阐述了世界和中国干热岩的研究及开发进展、共和盆地干热岩的科技攻坚情况,建议要多措并举推动我国干热岩-地热的开发利用。

    会议现场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处处长、青海共和干热岩科技攻坚战指挥部执行指挥长张二勇介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青海省地热资源和干热岩勘查开发,希望在共和盆地尽快建立干热岩开发研究示范基地,推动干热岩勘查开发产业化,实现我国地热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有力支撑服务国家能源结构调整。

    中国地质学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热资源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王贵玲介绍,目前已经建立了干热岩靶区评价指标,根据成因模式划分,完成了干热岩资源分类,圈定了干热岩重点靶区。今后应加强对西部干热岩的关注、东西并举,花岗岩与碳酸岩同步,青海共和盆地应快速发展建立示范工程,尽快启动西南增强型系统示范,探索京津冀地区灰岩热储开发,积极开展东南沿海干热岩勘查。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李世金介绍,自2013年以来,在共和-贵德盆地初步圈定干热岩远景区18处,总面积约3000多平方千米。其中恰卜恰地区施工了4眼干热岩勘探井,贵德扎仓沟地区实施了2眼干热岩勘探井,温度均在180摄氏度以上。地热-干热岩勘查取得初步成果,为青海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清洁能源保障。

    东华理工大学校长孙占学教授介绍了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的放射性地球化学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另有7位专家汇报了青海地热资源概况及勘查思路、地热资源助力雄安新区建设、地热开采研究、干热岩压裂可行性研究、干热岩地热开发研究新进展等。

    在第一届地热青年论坛上,共有30位青年专业骨干围绕干热岩探测评价方法、水热型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裂隙表征与渗流模拟、地热开发中的岩石力学问题等方面,汇报交流了各层面研究取得的新成果、新方法、新理念。会议对研究成果突出的青年颁发了获奖证书,鼓励地学科学青年学者成长,提升我国地热领域整体研究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地热地质事业健康发展。

    来自全国地热资源研究领域的单位及组织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东华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和青年代表及各省地勘单位的地热技术骨干300余人参加会议。

     

    聚焦绿色发展 践行地热使命

    深圳国际仲裁院矿产能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委员会代表会议近日在深圳举行。会议选举产生了深圳国际仲裁院矿产能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执行主任,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当选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律协环境资源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栾政明当选执行主任。

    自然资源部有关司局领导及国际仲裁员Peter Howard.Corne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矿业、地勘、法律、仲裁等领域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深圳国际仲裁院矿产能源专业委员会运作方案》,对2019年深圳国际仲裁院矿产能源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矿产能源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成员代表合影

    会议由深圳国际仲裁院副院长董连和主持。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刘晓春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国际仲裁院矿产能源专业委员会成立是进一步落实2018年10月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深圳国际仲裁院和中国矿业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充分利用双方各自优势搭建起一个专业化的平台,建立矿业领域专业化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借助各位矿业专家力量共同推进仲裁制度改革创新和矿业行业的协作发展,打造国际矿业纠纷解决的“中国平台”。

    彭齐鸣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国际仲裁院矿产能源专业委员会成立非常有意义,是深圳国际仲裁院和中国矿业联合会加强紧密合作的重要举措。他说,深圳国际仲裁院是一家有国际影响的仲裁机构,是首批纳入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国际商事仲裁及调解机构。按照中央的精神,以命运共同体理念推进和引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矿业企业在参与国际合作中,由于国情或政策和法律的差异,会不可避免地引发各种各样的纠纷,而调解仲裁又是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矿产能源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起步。下一步,矿产能源专业委员会要完善工作机制,尽快推进项目启动,了解会员和企业在海外运作和经营的实际情况,找出需要通过调解仲裁解决的问题和实例,引导企业规范经营。

    栾政明在致辞中表示,矿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与法律和金融的融合,三者缺一不可。对于矿业管理者和从业者而言,不懂法律、金融而导致民事、行政乃至刑事风险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中国矿业联合会和深圳国际仲裁院以独到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将中国在矿业管理、勘查、法律、金融和评估等领域的顶级专家聚集起来,试图打造一个将矿业、法律和金融完美结合的平台,为矿业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他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专家能够参与到这个平台之中,共同推进平台的建设,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服务。

    深圳国际仲裁院矿产能源专委会成立

    2018年4月27日上午,应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研究员到武汉地调中心作了题为“Towards higher precision and higher spatial resolution SIMS U-Pb geochronology”的学术报告,武汉地调中心50余名地质科技人员聆听了报告。

    李献华研究员以微区同位素分析为主线,详细介绍了二次离子质谱仪的发展历史和铀-铅定年的工作原理、精度与准确度的关系以及提高分析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的方法,并通过大量研究实例生动展示了近年来二次离子探针铀-铅年代学取得的丰富成果。武汉地调中心科技人员结合自身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踊跃提问,李献华研究员均以严谨而不失幽默的方式进行了耐心解答。整场学术报告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进行。

    李献华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项目负责人、美国地质学会会士(GSA Fellow),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微束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同位素年代分委员会副主席、国际著名学术刊物《Lithos》主编、《Precambrian Research》副主编、《Tectonophysics》、《Geological Magazine》、《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中国科学:地球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发表论文400余篇,SCI论文他引超过15000次,2014-2017年入选汤森路透公司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爱思唯尔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排名第2)、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均排名第1) 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通过近三个小时的精彩讲解和互动交流,武汉地调中心科技人员充分了解了二次离子探针铀-铅年代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今后开展地调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image001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应邀到武汉地质调查...

    初冬的北京,五彩斑斓,层林尽染,美不胜收。11月9日上午,在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和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岩矿测试》作者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岩矿测试》主编、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致欢迎词。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全国地质相关实验室和高等院校共80名代表参加了培训。

    《岩矿测试》2017作者培训班

    罗立强主编致辞

    罗立强,博士生导师,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X-Ray Spectrometry》副主编,《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资深审稿人,《岩矿测试》主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

    此期培训班围绕当前地质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发展方向,邀请了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保冬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兆初教授、四川大学段忆翔教授,阐述自身重点科研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方向,同时以不同的视角分享了科技论文的写作经验。

    丛枝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泛、最重要的互惠共生体之一,对提高植物抗逆性、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陈保冬研究员在“逆境与共生”的报告中,呈现了一幅幅植物体内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的微观画面,详细解析了丛枝菌根真菌的生理生态功能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此报告对于当前地质行业实施“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土地生态修复具有重要的启示。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作为近二十年来获得迅速发展的元素微区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对于推动地球化学的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胡兆初教授结合LA-ICP-MS技术发展的重大进程,阐述了该技术的分析难点及其在地学领域的应用进展,通过大量图例和数据,对LA-ICP-MS的关键测量参数(如激光器)优化、提高信号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面作了剖析,有助于提高相关实验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二十年来,光谱、质谱等大型科学分析仪器的研制及其相关软件技术的开发,均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段忆翔教授自2010年回国至今,引领课题组自主研制了多种类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光谱仪和质谱仪,加快了分析仪器的国产化进程。段教授解释了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微波等离子体光谱仪、高灵敏离子迁移谱仪、质子转移反应质谱仪的分析性能和应用特点,对如何突破核心部件难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岩矿测试》自2011年以来,历经六年,已经举办十期作者培训班,参加培训人数近800人,受到地质系统和相关行业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各期培训班上,授课专家富有真知灼见,他们对科研事业热忱,智慧充满灵动之美,思维呈现跳跃之美,所展现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对论文撰写的独到认识,对于帮助青年学者启发科研思维,构建有思想的学术论文具有深度启发和借鉴作用。

    陈保冬研究员作报告“逆境与共生”

    陈保冬,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项目百人计划”,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Pedobiologia》、《Plant and Soil》编委,《岩矿测试》、《生态学报》编委。

    胡兆初教授作报告“LA-ICP-MS技术及其地学应用”

    胡兆初,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顾问编委,《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编委,《岩矿测试》编委。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段忆翔教授作报告“光谱质谱仪器的研发与应用”

    段忆翔,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分析仪器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仪器与设备》主编,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岩矿测试》、《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编委。

    《岩矿测试》2017作者培训班在北京举办

    为推动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进步,促进学科发展,2015年10月8-11日,在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期间,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和地科院物化探所在陕西西安共同承办了“第十二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暨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研讨分会场”学术讨论会。

    中国地质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立新同志出席开幕式,并代表承办会议的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会议开幕式由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史长义主持。

    参加本次讨论会的代表有国土资源、有色、冶金、武警黄金、油气、院校等各系统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共计交流学术报告30个,报告涉及范围广、内容新,精彩纷呈。从战略到战术,从区域到矿床,内容涉及资源、能源、环境、基础地质,既有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成果,又有找矿案例和找矿经验;既有野外工作方法技术的不断完善,又有样品测试分析方法技术的进步。突出展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寻找隐伏矿、盲矿的理论和方法技术有较大进展,受到更大的重视;二是有关岩石地球化学的报告拓宽了化探工作的思路,可以与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相互借鉴;第三,最重要的是本次学术讨论会内容涉及三稀矿产资源,三稀矿产资源作为战略资源受到高度重视,化探工作在三稀资源勘查中能够发挥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汇报结束后,评审委员会评选出优秀论文奖6个,并为获奖的同志颁发了荣誉证书。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史长义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对汇报过程中与会科研人员表现出的热烈讨论、各抒己见的精神表示肯定,并提出,三稀资源的地球化学调查和评价应该是化探工作今后的主攻方向之一,并且在化探工作中应重视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

    这次学术讨论会圆满举行,交流了勘查地球化学在矿产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样品实验测试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进展、新动向,为今后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第十二届全国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暨勘查地球化学...
      2014年11月26日——28日,岩溶资源与油藏岩溶储层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就气候、水文地质条件与含水层演化及水文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岩溶介质特征与油气储存、运移关系等方面开展讨论。

      与会代表总结交流了近年来岩溶资源调查、评价与研究成果,跟踪了国际岩溶资源研究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岩溶资源勘探和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同时,就“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相关问题”和“油藏岩溶储层主题”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科学性和建设性学术成果和观点。会议对推动我国岩溶资源预测与评价、指导岩溶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所长姜玉池在谈到本次会议的主题时说,会议主题体现的学科交叉特点为现代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与岩溶储层研究架起了桥梁,一方面,现代岩溶的形成与演化的解剖案例,尤其是含水介质的特征与形成条件成为研究岩溶储层发育、油气资源运移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了重要手段和途径,有利于深化认识深部岩溶和古岩溶发育特征,完善发育模式,为后期岩溶储层研究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研究不同地区、层系岩溶作用的发育特征,及差异性对储层发育的影响,不同性质的岩溶作用,如准同生岩溶作用、表生岩溶及深部埋藏岩溶作用(包括热液岩溶作用)的识别及对储层形成的控制作用,古岩溶发育的沿承性、变化性,发育模式也有利于推动现代岩溶水文学研究的理论发展。

      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为本次会议作主旨报告,他从当前受到国际和国内学界广泛关注的全球变化中的岩溶研究、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岩溶油气以及岩溶学科的创新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来自12个省份、24个单位的90多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



































    岩溶资源与油藏岩溶储层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