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月1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首艘海岸带综合调查船“海洋地质十七号”在烟台正式列装。

    “海洋地质十七号”调查船由武汉船舶设计院设计、江西江新造船厂建造,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首艘定位于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的新型多功能科考船。船舶排水量930.7吨,船身总长49.5米、宽12米,吃水2.7米,续航力不小于2500海里。全船采用双机双可调桨推进方式,配有艏侧推装置,具有良好的航向稳定性和操纵性。

    据悉,该船配备海洋地质钻探系统、静力触探系统、多套地球物理探测系统及可视化取样系统等46台套先进调查设备,可用于海洋工程勘查、海洋地质环境调查、海洋矿产资源调查等多门类调查研究工作。

    列装后,“海洋地质十七号”调查船交付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使用,将有力补充我国近浅海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装备力量,为海洋与海岸带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海上工程建设及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首艘海岸带综合调查船正式列装

    3000米级轻便型声学深拖探测系统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所、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完成。系统的研制经历了概念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部件研发、拖体成型组装、湖试、海试等几个阶段。

    设计阶段,工作人员编写了方案设计报告,按照标准化要求形成了全套设计图纸和文件,包括设备明细表、组成框图、安装图、电路图、机械图等。

    研发和组装阶段,工作人员将微地貌探测系统小型化,满足轻便型的要求;增加尾翼调节机构,提高作业灵活性;对压载器线型进行优化,提高可靠性;采用新的紧急安全系统方案,使操作更加便捷;在压载器上安装安全组件,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此外,工作人员还编制了质量保证大纲、实验室检测和海上试验基本方案,进行了实验室联调测试和水池测试,编写了声学深拖操作规程和用户手册,进行了湖试及海上应用试验,对系统性能进行了逐步验证,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完善。

    成果与进展

    该系统突破了狭小空间内多声学设备同步控制、多类型数据时间对准等技术难题,实现了同步采集测深、侧扫和浅地层剖面数据功能,提高了探测效率;创新了拖体设计,使拖体重量轻巧、结构紧凑,方便不同的科考船装配,增强了系统适用性;采用PHINS+DVL+USBL组合的航位推算/水声定位方式,提升了定位精度;首创了拖体姿态舵机调节机构,提高了拖体稳定性和测量精度;开展了组合导航算法研究,将系统中的导航数据进行融合处理;研究测深侧扫数据后处理方法,进行数据融合和参数校正,以得到高分辨率的探测结果。

    该系统侧扫最大覆盖单侧410米,测深最大覆盖单侧260米,测深精度达到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特级标准,测深侧扫系统可探测出不小于1.3米的底物,浅地层剖面声源级205分贝,典型穿透深度不小于50米(泥底),地层分辨率优于0.2米,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该系统可在3000米以浅的水下长时间连续工作,同时可搭载磁力仪、CO2和CH4等物理化学传感器进行实时探测。该系统在我国冷泉区完成了试验性应用,同步获得了高精度地形、微地貌和浅地层剖面数据,对水合物渗漏形成的羽状流、碳酸盐岩、生物群落等强散射体特征反应清晰明显,为海底冷泉的发现提供了基础资料。

    应用与转化

    3000米级轻便型声学深拖探测系统各项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并且在水合物区进行了应用试验,取得高质量的试验数据,为水合物等海底资源的探测增添了利器,可为浅表型水合物勘查提供技术支撑,能够较好地满足深海矿产资源调查和海洋科学使用要求。

    该系统还可应用于海洋开发和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海洋工程等领域,以及用于深海特征物搜查和配合大型设备作业,为ROV下潜等提供准确的地形地貌资料。

    系统的研制培养了一批研发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技术研发团队,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样机和软件。

     
    首套自主研制3000米级轻便型声学深拖探测系统问世

    19个天坑!

    11月15日,在2019年(第十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期间举办的中国—东盟自然景观资源图集研讨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发现了由19个天坑组成的大型天坑群。这是我国境内继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陕西汉中天坑群后,发现的又一世界级天坑群,也是目前北回归线以南发现的最大天坑群。

    为揭开这一世界级天坑群的神秘面纱,记者近日采访了亚洲洞穴联盟主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远海。

    那坡天坑群天坑数量多、亮点多

    谈起那坡天坑群的发现,张远海介绍说,最近几年,广西的洞穴探险爱好者通过“谷歌地球”在那坡岩溶区发现许多疑似天坑的负地形。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安排了《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二级项目,开展西南岩溶区碳酸盐岩地质遗迹的梳理与调查,着重于新发现与新认识,服务于区域地质遗迹与岩溶景观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由此,正式开始了对那坡地区的调查。

    那坡地处桂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余脉六韶山南缘,相对其他地方来说,地理位置非常偏远。2019年1月,项目组采用线路踏勘和无人机调查的方式,沿当地主要地下河,在定业地下河核心区开展了调查,首次在那坡县龙合乡发现串珠状天窗,有些达到天坑规模。5月,项目组对那坡城厢镇区域进行调查,还是线路踏勘和利用无人机进行调查。11月,项目组深入天坑底部开展调查,确认天坑群的数量,并在一些较大的天坑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天坑植被。

    据张远海介绍,根据调查,那坡天坑群形成于定业地下河流域内,定业地下河汇水面积486平方千米,地下河总长60千米,落差292米。那坡天坑群由19个天坑组成,主要分布于那坡县城厢镇和龙合乡,其次在坡荷乡和定业乡各有一个。这些天坑有的发育于海拔1000多米的高原之上,有的顺着地下河轨迹呈串珠状分布。 “我们发现,那坡天坑群主要还是数量多,个体规模均是普通天坑,没有大型天坑。”

    张远海指出,那坡天坑群的主要特点一是分布集中,保存完好,而且很多是水缸状的天坑,比较已发现的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和汉中天坑群的发育特点和历史,说明这些天坑比较“年轻”。二是发育的地层为泥盆系—石炭系,这与全国其他天坑群不一样。三是天坑群发育的水文地质背景与其他地区也有差别,就是外源水特别少,而且地下河的水力落差也不大。四是因为那坡天坑群在北回归线以南,天坑植被具有典型的热带属性。那坡天坑群保存有完好的原始植被群落,如董棕、蛇根草、爬树龙、香木莲、棕榈树等,其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董棕群落,林木均高在30米以上,如此高大的天坑野生董棕林为国内首次发现;天坑中央的香木莲树高50米,仅次于大石围天坑香木莲。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那坡天坑群地处南亚热带,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南最大的天坑群。这与靠近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汉中天坑群这一北亚热带最大天坑群对应,有利于开展两者的对比研究。

    那坡天坑群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岩溶地区的主要特点是地表和地下双层系统。天坑是地表和地下连接最直观的地貌,是岩溶地貌演化的重要标志。

    张远海指出,那坡天坑群的发现,在某些方面填补了天坑发育和区域分布的空白,在于它的地层、水文地质、自然地理环境与众不同,为开展天坑对比研究提供了范例。其次,那坡天坑分布集中,分布密度较大,值得开展与地质构造相关的研究。

    此外,那坡天坑群的发现,更加确立了广西“天坑王国”的地位,也为普及天坑科学知识提供了条件。除天坑群外,定业地下河流域内还发育有类型众多的岩溶地质遗迹,尤其是发育丰富多彩的岩溶洞穴、岩溶峡谷、伏流和瀑布景观。“难能可贵的是,那坡天坑群和洞穴普遍保存完好,天坑周边植被也保存很好。洞穴内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也很漂亮,旅游价值很高,旅游潜力很大,对中—越沿边旅游带构成极好的补充。这对当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脱贫攻坚意义重大。”张远海说。

    这次调查还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牵头实施的“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成部分。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已于今年9月正式落户岩溶地质研究所。那坡天坑群的发现,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制定相关岩溶国际标准的样本。

    为此,项目组今后针对那坡天坑群开展的工作是科普宣传和科学研究并重。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让公众认识到天坑群的价值,提高对天坑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对与天坑有关的洞穴开展进一步调查和对比研究,提升天坑研究水平。

    我国具有开展天坑研究的天然优势

    天坑是碳酸盐岩地区的溶洞大厅塌陷形成的,口径和深度不小于100米,和(或)容积大于100万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为陡崖,且与或曾与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地质漏斗。2001年之前,天坑一直被作为喀斯特漏斗的特例,直到2001年我国学者正式提议将这种喀斯特地貌命名为“天坑”。

    我国岩溶分布和发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迄今发现的天坑数量比世界其他地方的总和还要多。据张远海介绍,截至2017年底,以约100平方千米分布区域为界而论,我国发现的天坑群数量27个(不包括网络报道未经实地验证发现的天坑群),仅这些天坑群的天坑数量就达到172个。这些天坑群主要集中于我国的广西、贵州、重庆、云南和四川,以及陕西汉中。27个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群为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在约10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布有29个天坑(早期统计38个)。其次是广西巴马的盘阳河天坑群,在约100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现天坑16个(早期统计20个)。第三是陕西镇巴县的三元天坑群,在约100平方千米范围内发现天坑13个(早期统计19个)。在27个天坑群中的172个天坑中,天坑直径大于500米或天坑容积大于5000万立方米的超大型天坑有16个。

    从2003年天坑理论体系建立, “天坑”成为继石林、峰林、峰丛之后第四个来自中国的岩溶科学术语。我国的天坑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分别于2005年和2018年在桂林和汉中举办了两次国际天坑研讨会,“天坑”这一科学术语也因此受到世界岩溶和洞穴学家的关注,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国内外学者从天坑形态、类型、成因、发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同时吸引了除地质学之外的旅游学、景观学、地理学、生物学、环境学、气候学、水文学、体育学、文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学者的积极关注与广泛参与,为这些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但多学科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张远海指出,天坑作为一种岩溶地貌类型,与地下河密不可分。因为天坑是地下河侵蚀、溶蚀,洞穴发育到非常成熟的形态——溶洞大厅垮塌后并逐渐在地表呈现的形态。因此,天坑作为岩溶地貌演化的标志显得尤为重要。而天坑的形成年龄研究及其研究手段,目前还很不理想。

    利用我国具有的天坑研究的优势,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进一步推动“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并为相关岩溶国际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弄羊天坑  伍红鹰 摄

     

    定业地下河出口洞穴石幔  向航 摄

     

    燕子洞天坑  伍红鹰 摄

     

    弄羊天坑底部董棕树林  萧文往 摄

     

    科考队员探秘天坑底部  向航 摄

    走出深闺待人识

    为落实自然资源部领导指示,支持赣州四县做好“两不愁三保障”的饮水安全保障,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门研究制定“精准锁定需求,区分轻重缓急,增派力量,分县包干”的工作方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包”宁都县找水打井任务后,立即派遣工作组对宁都县人民政府提交的需求点逐一现场摸排,选取急中之急在宁都县洛口镇灵村刘均前组先行启动物探、钻探工作。10月1日晨,南京地调中心增援赣州的第一眼探采结合井成功出水,为祖国庆生!

    刘均前组共有107户301人,其中贫困户17户53人。该组几十年来一直以山泉水为主要水源,季节性缺水现象严重,水质状况也不稳定。目前因多日未雨,山泉接近断流,老井几乎见底,村民只能饮用2公里外的溪水。该村组自行筹资,已组织人员打井4处,孔深30-80米,但均未成功。尽管正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工程让当地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然而缺乏清洁、稳定的水源始终是压在他们心头的一块巨石。

    该村组位于白垩系赣州群与燕山期岩浆岩不整合接触区,东南侧为白垩系红层,西北侧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岩组富水性在前人水文地质图上被列为“极贫乏”。南京地调中心联合赣南地质大队组建找水打井突击队,以导水、储水构造为主攻方向,通过遥感解译初选工作靶区,通过地面调查寻找蛛丝马迹,通过综合物探最终确定井位,随即采用空气潜孔锤技术实施快速钻探。至10月1日早6时,NDYS001号探采结合井在揭穿目标含水岩组后顺利终孔,井深100米,估计出水量不小于180立方米/天,一举解决了该村组107户居民的饮水难题。当地村民纷纷前来庆祝,并通过微信朋友圈传递喜讯。刘均前组组长刘盛华满怀深情地说:“这口井是我们村的幸福源头。感谢共产党,让我们吃到了希望水!感谢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是你们的辛勤汗水换来了我们的健康水 !”

     

    赣州四县找水打井 增援部队首战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