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2024年4月1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组织离退休职工赴郫都区三道堰开展中心工作情况通报会暨春游活动。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廖忠礼,党办、工会、离退休处相关同志及130余名离退休老同志参加活动。 

    会上,围绕中心2023年主要工作成果、2024年重点工作部署以及老同志关心的人北基地老旧住宅“水电气”三表分户改造计划等三方面情况作了通报。

    会议指出,2023年,在局党组坚强领导下,在驻部纪检监察组的指导监督下,中心坚持“三性”基本定位,锚定“三步走”“三级跳”目标,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中心上下同欲、“新老同心”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得益于广大离退休职工的热忱关心和鼎力支持。希望大家珍惜中心现在和谐稳定的发展态势,一如既往关心支持中心事业发展,继续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推进地质调查工作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银龄”智慧和力量。中心党委将一以贯之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尽心竭力服务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更好满足老同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下午,老同志们开展自由活动。四月的三道堰古镇,春和景明,花开烂漫。依水而建的川西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老同志们结伴漫游于老街老巷子,在一种时空穿越与交错之感里,领略这座西蜀小镇历经一千多年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化韵味。

    此次活动是落实老干部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提升离退休职工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构筑交流平台,丰富老同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今后,离退休处将进一步拓展活动内容,让离退休老同志更多更好共享发展成果,展现健康快乐的精神风貌。

     

     

    游览西蜀古镇 感受文化魅力——成都地调中心开展离退...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共有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自然资源部大陆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海兵名列其中,他也是自然资源系统唯一一位由中央和国家机关推荐的获奖者。

    作为著名地质学家,李海兵在业内声誉卓著,不仅因其在活动断裂和地震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更因他数十年如一日扎根青藏高原、追逐地震奥秘的执着精神。

    追风者——第一时间调查强震 

    李海兵领衔的“活动构造与断裂作用”科研团队是近20年来国内地震应急调查最多的团队。只要得知发生强震的消息,团队都会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赶到震中地区,在现场进行应急调查,研判地震原因和类型,用最快速度收集大量震后数据和信息。20多年来,国内6.8级以上的强震调查无一缺席。

    李海兵对于活动断裂和地震的强力聚焦,始于2001年。

    2001年11月14日东昆仑可可西里发生8.1级大地震,李海兵参加了震后调查。面对长达435千米的地表破裂,35岁的李海兵被深深震撼了,他的学术生涯由此分野为两个阶段——此前,关注地壳运动的古老遗迹,重点研究造山带的变形构造;此后,锁定“新鲜”的地壳运动,专注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机制研究。

    如果说东昆仑大地震仅仅把我国陆域地震活跃期的序幕拉开一角,那么2008年5月12日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则将这一大幕正式拉开。

    2008年5月至6月,李海兵与同事们在汶川、北川、青川等地进行了为期30多天的同震地表破裂带调查和研究。山塌路移,满目疮痍,他们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穿行在自然伟力留下的种种遗迹间,进行了拉网式的精细勘查和分析研判,获取了大量科研数据,及时形成了对发震机制的认识。在这段超高强度的工作中,李海兵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冲动——深入探索地震奥秘,减少这样触目惊心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自己作为地质学家无可推卸的责任!

    必须掌握更多、更新鲜的基础数据资料!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地震、了解发生机理:是哪一条断层在活动?应力如何迁移?未来什么地方会有危险?地震发生有什么特殊的条件?有哪些特殊的现象?……

    2010年4月青海玉树,2013年4月四川雅安,2014年2月新疆于田,2016年11月新疆阿克陶,2017年8月四川九寨沟,2021年5月青海玛多,2022年1月青海门源、9月四川泸定,2024年1月新疆乌什,2025年1月西藏定日……李海兵团队“追赶”地震的足迹,也汇成了近年的中国强震时空分布图。

    也正是基于这样长期的追踪,他带领团队确定了阿尔金、东昆仑、龙门山、鲜水河等青藏高原主要断裂带的几何展布,研究了断裂的运动速率、强地震复发周期和地震迁移趋势,为区域稳定性评估、中长期地震预测和地震监测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攀登者——“世界屋脊”追梦人 

    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大多数强震都发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而李海兵也已经在青藏高原上行走了37年。

    从1988年本科毕业踏足祁连山,1992年做硕士论文上东昆仑考察研究断裂带开始,他的足迹从祁连山、阿尔金山、东昆仑山,逐渐向南拓展至西昆仑、帕米尔、羌塘、喀喇昆仑、喜马拉雅、龙门山、鲜水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红河。

    正在剧烈活动的青藏高原,地震频繁、强震多,构造断裂多样,地震类型齐全,是研究活动构造尤其是地震的天然实验室。但这里的野外工作,却极其艰苦,且危机四伏。

    2003年深秋,喀喇昆仑山上风雪交加,李海兵已在此跑了四个多月的野外。野外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因感冒诱发肺水肿,病倒在海拔5000多米、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山区,生命垂危。队友急忙将他送到西藏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医生一看就说希望渺茫。全力抢救了一周后,队友们又连续不断地开了几天车,把他运送到低海拔的拉萨救治,在拉萨的部队医院住了一周,稍微稳定后赶紧回到北京,又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终于捡回了一条命,但从此也留下了病根——严重的肺部纤维化。

    尽管医生严令禁止他再赴高原,然而,工作区在青藏高原,研究项目在青藏高原,科学梦想在青藏高原,李海兵却从未动摇。

    人们对于热爱,往往会不惜代价。第二年,李海兵又踏上青藏高原。直到现在,他每年都会在青藏高原野外工作至少二三个月,而他的科研成果如青藏高原般拔地而起,日益丰硕,愈发引人瞩目:至今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正式收录论文23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130余篇,出版专著7部。

    2025年初,他牵头完成的“青藏高原中部非均匀地壳变形演化及其大型断裂带的控制作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2024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中排名第二。往前追溯,在2023年度、2022年度、2020年度以及2014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地质科技十大进展”中,李海兵领衔的“青藏高原大型地震断裂带的变形机制”“青藏高原强震破裂与传播机制”“ 新发现和厘定鲜水河木格措南全新世活动断层与色拉哈挤压阶区并有效服务重大工程规划论证”及“汶川地震机制”等也赫然在列。

    汶川地震考察时不畏生死的逆行、超乎常人的不眠不休,同事们看在眼里;青海玛多地震后沿着地表破裂带徒步考察几十公里,脸被寒风和强烈的紫外线剥去了一层皮,同事们记在心上。有这样的领军者,团队成员又有谁能不热血沸腾、竭尽全力?在他的影响下,一批批年轻人成长起来了,比利时籍活动构造专家Marie-Luce Chevalier(马晓丽)也慕名前来加入其中。如今,李海兵团队已入选自然资源部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并成为国内外活动构造、断裂作用与地震机制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钻探者——在不懈探索中寻找答案 

    李海兵的父亲在安徽324地质队工作,常年在野外钻探找矿。耳濡目染之下,李海兵1984年考入武汉地质学院,开启了与父亲殊途同归的地质人生。

    大学毕业后的李海兵被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随即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奔赴西部各地进行野外地质调查。1992年至2004年,李海兵继续求学,先后师从莫宣学、许志琴和Paul Tapponnier三位院士,增加学识,锻炼胆识,在磨砺中成长成熟。

    记忆中的时光打散后重聚,便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片段——

    东昆仑,李海兵脖子上挂着装有岩石样品的地质包,头顶裹好的野外记录本和地形地质图,冒险穿越湍急河流。河水夹杂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撞向胸口,冷得刺骨。

    西昆仑,他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漫漫飞雪中艰难跋涉,身后的高山、脚下的莽原,白茫茫一片。

    还有那在青海玉树身陷沼泽泥潭的狼狈,在四川芦山高山滚石间飞奔的惊险,在羌塘无人区与高原反应无声的抗争……

    李海兵还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一个是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的总地质师。

    两项科学深钻项目,前者致力于研究“深地结构与演变”“壳幔物质与循环”“大陆变形与深部过程”“大陆成矿与深部制约”四个研究方向,完钻后观测中国东部地壳深部细微变动与微小地震,揭示包括郯庐断裂带在内的地壳活动信息;后者则依托汶川地震断裂带上的6口科学群钻,开展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岩石力学、化学物理、地震物理、流体作用和流变学等多学科研究,综合地球物理测井、岩心以及通过主、被动震源地震成像和观测,识别活动断裂各种构造要素,测量断裂破碎带的宽度和破坏强度,确定断裂的构造与变形属性。完钻后观测大地震后断裂带如何愈合与应力如何调整的过程,对大地震和复发微地震的源区进行多学科四维综合观测和监测,揭示控制断裂活动及地震发生的物理和化学作用机制。

    作为深入地壳内部、探寻地震奥秘的“科学探针”,快速回应大地震的汶川科钻占据了李海兵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长达十几年的连续观测,也为他带来了一系列突破性、颠覆性的新认识,特别是首次发现大地震后断裂带的快速愈合过程,改变了地震后断裂带需长时间缓慢愈合的传统认知,解决了困扰地震地质和地震物理学领域几十年的重大科学问题,发展了地震断裂理论,并准确评估了鲜水河断裂带未来强震危险区,为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了重要经验。

    活动断裂与地震研究需要更长尺度的坚守。

    李海兵知道,只有时间,才能会聚成答案,而自己要做的,唯有心无旁骛,唯有继续前行。目前,他一如既往地醉心钻研:一方面通过深地国家科技专项和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继续对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进行长期系统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参数长期监测,并对鲜水河断裂的力学与变形机制深入研究,探寻地震发生的机理;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对整个中国大陆构造演化及其格架的专题调查。

    持之以恒的无私奉献、忘我拼搏,为李海兵赢得了广泛的尊敬,也为他带来了许多的荣誉:国土资源部“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卓越地质人才”、全国地质勘探行业“最美地质队员”,以及2021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从目标和工作方法上看,科学研究与勘查钻探大不一样,但李海兵始终把父亲的身体力行放在心里:只有向着目标不停地钻进,才能钻透坚硬的地层,完成使命。从追逐地震到深钻地壳,他用一生的行进证明:科学探索的终极使命,在于为人类揭开自然的谜题,铺就安全的未来。突破重重阻力,向未知进发。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追逐地震的人,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

    因为这场盛会,第26次与你相遇。

    老朋友、老地方,让对话与交流如此融洽,也让共识与信任更加稳固。在这里,我们一起见证矿业的繁荣兴盛,也共同经历矿业的凛冽寒冬;感触矿业深度调整的强劲脉搏,也洞见矿业壮阔前行的美好未来。

    25年,崎岖成大道,阡陌变通途。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一路成长、日臻完善。借助这方平台,中国矿业以开阔的胸襟、开放的姿态,加强与国际矿业的沟通融合,以一次次充分的对话,促成一次次多赢的合作。国际合作路径从无到有,多领域交流平台从小到大。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安全、更加和谐、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现代矿业,精彩于世界舞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矿业展会之一,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无疑是全球矿业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从中可以一窥国际矿业发展的风云变幻、大势所向。

    我们看到,合作仍是一大主题。经过25年的发展,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已成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参与矿业国际产能合作、实现共赢发展的重要平台。以“共促矿业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本届大会一如既往聚焦开放合作,推进践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和深化国际矿业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我们看到,“朋友圈”在持续扩大。本届大会迎来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来宾,近400家国内外参展商参展,近万名参会代表和专业观众参加大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

    我们看到,矿业发展前沿在突破。1场主题论坛、5场高层论坛、18场专题论坛和13场专场推介将次第拉开帷幕……矿业领域的新进展、新动向、新趋势将在这里分享碰撞,矿业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将在这里交流展示,矿业领域的新认识、新成果、新经验将在这里积淀呈现。

    此时此刻,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中国、聚焦矿业。

    这是一个传统而不断焕新的行业。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矿业的基础性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并在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全球矿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无疑,这一形势将进一步加速全球矿业格局的深刻变革,世界各地正同此冷暖。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全球矿业供需格局的深化调整,构建矿业命运共同体、深入推进国际合作是当务之急。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深度交融的矿业,只有在全球范围可持续的交流合作中才能得以发展繁荣。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都能从资源的可持续和绿色开发中受益,始终是发展矿业的终极目标。

    历史经验也证明,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依赖本国的矿产资源满足自身所有的需求。矿产资源分布与利用的不均衡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能源资源互补与共赢。

    多年来,我国矿业行业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世界很多国家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将绿色技术、绿色标准、绿色经验带到国外,把数字矿山、智能矿山、绿色矿山建到国外,有序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合作,积极探索矿业高质量发展的共赢之路。与此同时,致力于形成开放稳定的国际矿产品市场,完善资源勘查开发合作机制,构建安全高效的矿产资源保障体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矿业领域这样的合作还将持续,并不断深入。本届大会推出多个高质量论坛、专场推介等环节,正是有意促成国家与地区之间、产业之间、产业内部之间的开放与合作,形成多方合作共赢及方式多元的发展模式。

    如今的中国矿业,早已放弃不可持续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更加开放与现代,也更加理性与负责——注重数字技术的赋能、产业革新的裂变,注重资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的统筹、矿山建设与绿水青山的协同。

    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向好态势,不仅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稳定力量,也让矿业经济信心回归的步伐更加坚定。2024年1-7月,我国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3%,涨幅较年初扩大了4.9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23年全年的2.1%,延续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显然,这又是一个积极信号,对于推动中国矿业乃至全球矿业经济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让我们再一次紧紧相拥,于本次大会中预判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摸准矿业生生不息的新脉动,捕捉矿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深化交流合作,共促矿业繁荣,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矿业力量、矿业智慧、矿业方案。

    以此为坐标,播种下希望,共赴一场关于矿业、关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时间之约吧!

    Because of this event, we meet for the 26th time.

    Old friends and old places encourage cordial dialogues and foster robust consensus and trust. Here, we have observed the growth and expansion of the mining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and setbacks it has faced. We have gained insight into the mining industry's strong pulse of deep adjustment and have seen the potential for its continued advancement.

    25 years of hard effort have transformed rugged paths into paved avenues and challenging terrain into accessible routes. The China Min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as undergone considerable growth and improvement over time. Through this platform, China's mining industry has endeavored to enhance its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ining industry with an open mind and a spirit of openness, striving to foster a mutually beneficial and win-win partnership through constructive dialogue.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th has evolved from a nascent concept to a tangible reality, while the multidisciplinary exchange platform has expanded from a modest beginning to a significant presence. A greener, safer, more harmonious, smarter, and more efficient modern mining industry is a valuable asset on the world stag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like-minded professionals.

    A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mining exhibitions, the China Min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is an invaluable barometer of global mining development, providing vital insight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ining landscape, and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latest trends.

    We can see that collaboration remains a pivotal focus. Over the past 25 years, the China Mining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as evolved into a major platform f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ning enterprises to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 the mining industry, fostering mutually beneficial partnerships. This year's conference, themed "Promoting Mining Cooperation and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maintains a focus on openness and cooperation while further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iming to facilitate and enhance international mining collaboration and foster mutually beneficial outcomes.

    We can see that the circle of friends continues to expand. This year's conference welcomes the participation of more than 30 countr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early 400 domestic and foreign exhibitors, and nearly 10,000 delegates and professional audience members, showing high enthusiasm.

    We can see that the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are being pushed to new heights. Over the course of this event, we will witness the launch of a comprehensive program that includes 1 theme forum, 5 high-level forums, 18 thematic forums, and 13 special promotions. New developments, trends, and directions in the mining industry will be shared and collided here. New theories, technologies, and methods in the mining industry will be exchanged and displayed here. New understanding,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in the mining industry will be accumulated and presented here.

    At this juncture, the world's attention is once again focused on China and the mining industry.

    This is a traditional but continually evolving industry.

    Mineral resources serve as a cornerston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mining industry stands firm as a vital and indispensable pillar within the global economy. To this day, The foundational role of mining remains unshaken,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catalyzing a comprehensiv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our economic and social landscapes.

    In the present moment, the global economy is entering a new period of turbulence and change, and the current momentum of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is insuffici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mining industry still faces various challenges.

    Undoubtedly, this complex situation will accelerate the profound shifts in the global mining dynamic, with the whole world facing similar challenges.

    In light of the challenging and intricat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 deepening realignment of the global mining supply and demand dynamics, it is crucial to foster a collaborative mining community and promot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mining industry, deeply intertwined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can only flourish and develop through sustainable global exchanges and collaborative efforts. It has always been the ultimate goal of mining development to ensure that diverse nations, classes, and individuals benefit from sustainable and green resource development.

    Historical evidence has demonstrated that no single country can rely solely on its own mineral resources to meet all its needs.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necessitate that a broader and more profound complementarity and win-win situation in energy resources be achieved through enhanced international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Over the years, China's mining industry,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benefit, has engaged in fruitful collaborations with numerous countries worldwide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eral resources, introduced green technologies, standards, and experiences abroad, built digital, intelligent, and green mines abroad, promote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chain in an orderly manner, and actively explored the win-win solu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mining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we are committed to forming an open and stable international mineral market, improving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resourc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ng a safe and efficient mineral resources guarantee system.

    We are confident that such collaborative efforts in the mining sector will persist and intensify. This year's conference, with its array of high-quality forums and special promotions,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opening u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ter-industries, and intra-industries, fostering a multi-party win-win solution and a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l.

    Today, China's mining industry has long abandoned its unsustainable and rudimentary development model, evolving to be more open, modern, rational, and responsible. The initiative prioritizes the advance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security with ec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mine 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tection of lucid waters and green mountains.

    In fact, the strong resilience and positive trends currently demonstrated by China's economic growth not only provide a stabilizing force for global economic advancement but also reinforce confidence in the mining economy's recovery. From January to July 2024, China's investment in the mining industry's fixed assets increased by 19.3% year-on-year, which is a 4.9% rise compared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2.1% growth for the full year of 2023, thus maintaining a strong growth trajectory.

    This is undoubtedly another positive signal,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China's mining industry and, by extension, the global mining economy.

    Those who share the same vision are not separated by mountains and oceans. Let us once again embrace each other tightly, foresee the uncertainties within the certainties, feel the new pulse of the mining industry, seize the new opportunities for it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deepen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promote mining prosperity together, strive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and contribute to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destiny, offering more mining power, wisdom, and solutions in this conference.

    Let us use this conference as a point of reference to plant the seeds of hope, and embark on a journey towards a promising future for the mining industry and for humanity as a whole!

     
    让我们再一次紧紧相拥——写在2024(第二十六届)中...

    7月16日,为深化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彻落实主题教育工作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中南地质工作新局面”为主题,在宜昌基地召开主题教育老同志座谈会。武汉地调中心党政主要负责人、纪委书记出席座谈会。在宜离退休老领导、老专家代表、离退休各支部委员以及党委办公室、离退休处(宜昌基地处)负责人共30余人参加座谈会。

    党委书记就如何开好座谈会作了动员讲话。强调中心领导到宜昌基地调研座谈,既是主题教育第一个专题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又是一次寻找初心、接受传统教育和问计之旅,希望老同志们围绕武汉地调中心发展的光荣历史,肩负新时代中南地区地质工作新使命这个主题踊跃发言。

    与会老同志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奋斗历程,深情讲述了武汉地调中心地质学科发展史,重点围绕花岗岩与矿产、同位素地质研究、地层古生物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以及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建言献策。作为武汉地调中心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老专家们在追忆艰苦创业的光荣历史的同时,表达了老一代地质人对地质事业矢志不渝的热爱,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对武汉地调中心事业发展感到无比自豪。大家一起感悟初心,坚定使命担当,对未来充满期待。中心领导谦恭务实,他们或记录、或询问、或解释。会场踊跃的交流氛围,老同志们扎实的学术功底、深入的思考和严谨朴实的作风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武汉地调中心主要负责人在座谈会上作总结讲话。他感谢老同志们对中心地质事业的支持和作出的贡献,认为老同志们发言的信息量很大,充满真知灼见,迸发智慧火花,并表示将进一步研究老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建议。他强调,今天我们回顾光荣历史,追忆艰苦创业历程,就是为了不忘地质工作的初心,做好承前启后的传承与发扬。他衷心希望老同志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武汉地调中心的发展,并坚信通过新老两代地质人的共同努力,武汉地调中心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武汉地调中心召开主题教育老同志座谈会

    今年以来,受持续干旱天气影响,云南省陆良县多地出现库塘干涸、用水困难等问题,马街镇隶属陆良县,作为本次旱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助力马街镇政府解决旱情,3月2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应陆良县政府邀请,派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团队赶赴现场。

    昆明中心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团队先后采取人员访谈、钻孔资料分析、现场勘查、抽水试验观测等手段,立足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旱区含水层分布及地下水补给来源等水文地质情况,查明如意龙潭与其周边抗旱机井间的水力联系,测明小龙潭村机井日供水量达3000立方米以上,可作为备用水源解决供水问题,切实解决当地人民群众后顾之忧。

    陆良县马街镇政府对昆明中心本次抗旱找水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既解决了当地地下水集中供水区在抗旱供水期间多孔抽水影响生产和生活之间的用水矛盾,又为当地政府初步选定了综合条件良好的抗旱供水地下水备用水源,为人民群众生活饮水和生产用水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下一步,昆明中心将一如既往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基本定位,时刻牢记“国家队”职责使命,持续关注云南省各地旱情,充分发挥水文地质等专业优势,力争为更多旱区解决用水问题提供技术支撑,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地质力量!

     
    践行“人民至上” 贡献抗旱力量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党委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主动担当、勇于作为,把党旗插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

    水环中心广大党员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领会中央、部局党组和中心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主动学习疫情防控知识,努力增强对虚假和错误信息的辨识能力,保持理性思考和良好心态,不恐慌、不焦虑,不妄议、不信谣、不传谣,不抢购、不囤货,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坚决做合格“疫情防控卫士”。

    结合地方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水环中心党员干部坚持“哪里任务险重,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战疫情,冲一线。围绕疫情防控工作,设立“抗击疫情,一个也不能少”党员责任岗,党员干部包干到人,对水环中心包括代理人员、劳务派遣人员、物业人员全覆盖登记排查、线上线下全方位疫情防控服务,尤其是对外地返保居家隔离观察的人员,提供24小时服务,定点观测报告身体状况信息,及时为他们购买生活所需物品,不定期通过电话、微信等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坚决做到“隔离不隔心,隔离不隔爱”。成立“疫情防控党员先锋队”,在职党员积极报名,离退休党员踊跃参加,全力配合社区做好排查登记、值班值守等工作,主动向身边人科普防护知识和防控要求,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人守望相助、共抗疫情。

    下一步工作中,水环中心广大党员干部将一如既往积极响应党中央、部局党组关于抗击疫情的各项工作任务和要求,深入践行好“我是党员,战疫情我先上”的铮铮誓言,持续汇聚水环中心勠力同心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水环中心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防控疫情

    春节将至,岁寒情深。1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带领人事处、离退休支部有关工作人员对离休老干部、退休老领导、生活困难老党员及长期卧病在床的退休人员进行走访慰问,送上节日慰问金和慰问品的同时向老同志拜早年,祝愿他们度过一个祥和愉快的春节。

    在退休老干部家中,慰问组与他们促膝交谈,嘘寒问暖,关切地询问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和存在的困难,认真倾听老干部对目前研究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老干部们在安度晚年的同时,继续关注研究所事业的发展,一如既往地支持研究所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建议,为地质工作更好的发展发挥余热。

    离退休人员对郑州综合利用所党委的关怀表示了衷心感谢,对人事处经过努力使郑州综合利用所参加省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以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一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郑州综合利用所相关负责人要求人事处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容,以务实的作风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切实做到让所党委放心、让老同志满意。

     
    郑州综合利用所开展新春走访慰问活动

    为迎接戊戌年春节的到来,为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退休职工送去祝福,2月2日,地学文献中心召开了2018年退休职工新春座谈会。

    地学文献中心主任刘延明首先向退休职工就地学文献中心2017年“两重一主”工作的开展进行了通报,介绍了亮点工作,并对单位的“三定”方案的调整、2018年的工作计划与业务发展的设想做了阐述。随后,蔡纲书记就局党组关于离退休工作指示精神进行了传达,表示地学文献中心将一如既往地重视离退休工作,关心、关注退休职工的生活和思想状况,立足保障退休职工两项待遇不打折扣,为退休干部安享晚年服务,同时还对单位大楼改造及退休干部活动室的建设情况做了通报。退休干部在听取地学文献中心工作报告后很受鼓舞,也就地学文献中心的业务发展方向各抒己见,提出了在情报研究、科普推广、增加成果显示度等方面好的意见和建议,气氛热烈,大家纷纷表示,看到国家的日趋强盛和地学文献中心的蒸蒸日上,内心非常激动,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欣慰,一定会继续支持领导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为单位的进步出一份力。

    最后,刘延明主任代表领导班子向退休职工致以新春佳节的问候,指出退休职工作为单位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保重身体,快乐生活,用自己的双眼去见证国家、单位的变化,用自己的双腿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用自己的双手去造就、书写自己的美好生活。

    地学文献中心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出席了会议,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退休职工提出中心发展建议

    退休职工提出发展建议

    中心领导班子向退休职工致以节日的祝福

    领导班子向退休职工致以节日的祝福

    地学文献中心召开2018年退休职工新春座谈会

    7月31日,在第90个“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召开复转军人座谈会,向复转军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座谈会围绕着复转军人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对新形势下研究所改革发展、一流研究所建设方面的意见建议等与参会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议指出,广大复转军人退役前为军队建设、强军强国立下了卓越功勋,退役后为研究所改革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如今,郑州综合利用所正在按照所党委确定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一流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大复转军人的辛勤付出和奉献,希望复转军人充分发挥不怕苦的战斗精神,一如既往地为研究所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一流研究所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郑州综合所鼓励广大复转军人一是要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积极投身野外地质调查工作,为项目组做好安全管理、后勤保障和物资采购等工作;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研究所各项工作,为研究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复转军人座谈会

    郑州综合利用所召开复转军人座谈会
     11月14日,李彬在桂林举行的“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仪式上表示,广西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全球岩溶”大科学计划的实施。(王春楠)
    广西日报:“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

    11月30日,湖北省直机关工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十四督导组杨小川一行3人莅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对武汉地调中心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第三轮集中督导。

    督导组通过听取工作汇报、个别谈话、查阅资料、交流座谈等方式对武汉地调中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督查,重点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湖北省委《意见》、党费补缴、坚持和规范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推进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任务、党委班子成员带头参加学习教育及参加所在支部学习讨论、党委班子成员和支部书记讲党课、发展党员工作、“三抓一促”活动等方面进行检查。

    武汉地调中心副主任、党委委员鄢道平代表中心党委,结合地质工作高度流动高度分散的特点,着重从“1个方案”、“2次整改”、“3个结合”、“4个抓手”和“5大特色”等全面汇报了武汉地调中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和推进情况。他还向督导组介绍了学习教育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不足、2017年党建工作重点及有关建议等。

    督导组高度肯定了武汉地调中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一致给予“三个好评”:一是规定动作严格落实、自选动作亮点纷呈;二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带头实践作表率;三是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同时,针对中心学习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督导组就如何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了1项要求2项建议:一是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一如既往地抓好年内“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特别是要开好年底班子民主生活会和支部组织生活会;二是要抓好党委中心组、基层党支部和普通党员等3个层次的学习讨论,进一步加强学习教育“痕迹”管理;三是要进一步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开好主题党日活动。

    武汉地调中心将以本次督查为契机,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更强措施、更强力度,把学习教育与“两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两不误、两促进”。

     

    督导会现场

     

     
    湖北省直机关工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督导组高度肯...

    11月17日,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党委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三专题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围绕“严以用权,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主题进行集体学习研讨。实物资料中心党委书记许庆丰主持会议,党委班子成员、副总和全体中层干部参加。

     会上,实物资料中心副主任颜世强同志围绕“严以用权,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这一主题,结合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姜大明部长在纪念李四光学术研讨会上讲话精神,尤其是结合中心规划、“两重一主”等业务工作,做了主题发言。他表示,坚持严以用权,首要在于正确认识权力,权力既是信任,更是责任;坚持严以用权,重点在于规范使用权力。要把用权体现在推动发展上,切实强化敢于担当的勇气,时刻保持奋勇向前的精神状态,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聚焦工作中不严不实问题,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科技处代表处室做了交流发言。随后,党委成员紧密围绕“严以用权、责任担当“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讨交流。

    许庆丰同志在小结讲话中指出,大家的学习研讨有深度,抓住了“严以用权”的本质要求,且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主题突出,效果很好,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深学细照笃行,最终把学习体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就如何抓好下一步工作,他强调,各部门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掌握精神实质,提高思想认识。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找“不严不实”的问题,对查找出的“不严不实”问题进行逐条落实整改,坚持边查边改,切实解决影响单位各项工作发展的具体问题。要抓好结合,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同推进预算和项目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确保年度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地调局实物资料中心召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三专...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