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广大地调科研人员团结协作,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精心组织实施地质科技支撑计划和重大科技项目,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支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地质调查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
一、组织评选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组织召开2014年度地质科技成果汇报与十大进展评选会,局属单位和行业部门推荐的45个项目汇报交流了年度科技成果;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不同部门的34位院士专家,经过认真、严谨的评议和投票,评选出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院士专家优中选优评出的年度十大进展包括:一是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覆盖区钻获轻质原油,二是45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海试成功,三是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找矿实现重大突破,四是我国钾盐找矿突破取得重要进展,五是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取得显著成效,六是发现世界最大幻龙头骨及水下觅食足迹,七是华夏地块龙泉地区发现亚洲最古老锆石,八是揭示华北古老大陆地壳结构及演化过程,九是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实现全覆盖,十是汶川地震断裂作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取得成效
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全面完成各项计划任务,建立了先进的深部探测技术体系,取得国际瞩目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培养了能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积累了组织实施大项目行之有效的经验,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施一体化工作机制,构建了科技成果转化验证和信息共享体系。松科2井超深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钻,大洋钻探首获南海中央水深4000米深海岩芯。国家973项目钾盐成矿理论与预测研究、富铁矿形成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深部矿产资源勘探技术”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依托地质调查优势成功申报973项目“中国北方巨型砂岩铀成矿带陆相盆地沉积作用环境与大规模成矿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获得重大进展,获批146个项目,包括杰青1 项、重点项目5 项,新上项目总经费8449万元,同比增长14%。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设立地质科技支撑计划,部署安排了2项工程、11个项目及157个子项目,先后完成工程、项目、子项目立项论证。
三、基础地质研究成果突出
在云南罗平首次发现世界上最大的三叠纪幻龙头骨及数百枚保存完好的海生爬行足迹,在江西赣州发现霸王龙新类型—中国虔州龙,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发现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在河南淅川盆地发现8窝原地埋藏的恐龙蛋化石。在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地层剖面发现丰富的微体化石,包括3个新属52个新种,建立两个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微体化石生物地层序列,为地球早期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在华夏地块中深变质岩系发现2颗冥古宙碎屑锆石,测定锆石年龄分别为41.27亿年和40.70亿年,成为亚洲大陆最古老的地质记录。在鞍山地区识别出三大古陆核,在胶辽吉构造带发现巨量孔兹岩系,沿大青山—乌拉山发现古元古代高压基性麻粒岩,深化了华北克拉通形成演化与碰撞增生的认识。汶川科钻地震断裂研究揭示了发震断层的结构组成、摩擦生热、流体作用、滑移机制及愈合过程,为防震减灾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在《科学》、《自然-通讯》、《前寒武纪研究》、《构造物理》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学术影响。
四、地质科技对资源能源勘查支撑作用加大
松辽外围火山岩覆盖区油气资源调查取得重要突破,通过基础地质调查研究、重磁电震综合物探及突参1井钻探,在突泉盆地钻获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及含油岩心,经过试油压裂获得轻质原油。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深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通过研究含矿构造岩相带与矿体空间分布规律,指导找矿勘查部署,新发现12个铬铁矿盲矿体,提交资源量(332+333)202万吨,控制资源量(333+334)25万吨。组织开展“油钾兼探”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发现第四纪早期新型砂砾富钾卤水层,探获氯化钾资源量(334)1.87亿吨,有望成为我国钾盐后备基地。在塔里木库车盆地发现厚达百米的古近纪钾石盐矿层,在滇西南建立钾盐二层楼成矿模式,在四川盆地三叠系发现储卤构造及富钾卤水,估算氯化钾资源量4917万吨。通过综合研究提出叠生成矿理论、综合找矿模型及有效技术方法组合,指导内蒙哈达门沟金矿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发现大型隐伏金矿1处,探获可采黄金储量23吨。研究伟晶岩控矿因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引领四川甲基卡稀有金属矿产勘查实现重大突破,新增氧化锂资源量64.31万吨,成为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
五、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研发应用亮点纷呈
成功研制“海马号”4500米级深海遥控潜水器作业系统,全面掌握了大深度遥控潜水器设计和制造技术,在南海中央海盆先后完成3次4502米深度的深潜作业试验,标志我国深海无人遥控潜水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发适合不同条件的航空重/磁/遥、航空重/磁、航空磁/电/放3套综合勘查系统,成功开发新一代航空地球物理数据处理解释系统,无人机航空物探综合站、直升机航空重力测量系统、瞬变电磁测量系统实现实用化。研制并调试3500米深度地质勘查全液压钻探装备、3000米深度电动直驱顶驱钻机、SDC2500车载深井钻机等3套大型深孔钻探装备,水域钻探取样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为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00米深井地-井TEM三分量测量系统,国产大功率多功能电法与阵列多频相位激电系统用于深部找矿取得良好效果;独立供电偶极子地电化学测量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有望为浅覆盖区矿产勘查提供更加有效的技术方法。微区和非传统同位素分析精度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四川难选胶磷矿及重晶石共生矿产资源利用、攀西钒钛磁铁矿铁钒钛分离、磁化悬浮焙烧等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六、地质科技支撑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建立整装勘查区重要矿种综合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发展了钨矿、铌钽矿、铍矿测试分析方法,自主研发离子吸附型稀土野外快速测试方法,实验测试技术支撑服务地质找矿取得良好效果。显著提升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及应用服务能力,集成利用高效实用现场调查技术快速圈定陕北油田区六价铬超标范围,通过遥感综合调查锁定华北平原万余个污水渗坑;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全国33个实验室分析流程远程监控,发展了现场离线萃取技术,为我国地下水污染调查提供了重要保障。推广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地下水多通道分层监测仪器、滑坡变形实时监测技术、深孔地应力综合监测系统、生态地球化学分析新技术、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技术,服务土地质量调查、地质灾害监测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组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开展云南鲁甸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为震后重建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组织开展西南岩溶流域水文地质调查,查明6个富水区,实施地下河围坝引水、岩溶大泉引水、天窗提水、探采结合井供水等工程,帮助解决3万余人的饮水安全及1000多头大牲畜用水问题。发挥地质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导青海格尔木成功申报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帮助广西桂林等地联合申报中国南方喀斯特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七、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现场考核和建设验收。组织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召开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验现场会,分区开展国土资源部第三批重点实验室建设进展交流活动,对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管理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地调局系统8个部重点实验室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组织的综合评估。地科院京区科研实验基地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桂林基地、厦门科研实验基地项目分别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厦门市发展改革委批准,投资规模合计达10亿元。
八、产学研用结合迈出新步伐
积极推进“8+6”与“1+6”合作,组织召开了地科院8个单位与六个大区地调中心负责人联席会议;地科院及所属研究所的领导带队分组前往六个大区地调中心,围绕项目实施、科技合作、联合攻关、人才培养、能力建设进行座谈调研;大区地调中心与地科院所属单位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积极推动局属单位与地勘单位、矿业企业进行科技合作,搭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大区地调中心与国土资源厅、地勘单位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和定期联系制度,地调科研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地科院与浙江地勘局、西南能矿集团、亿阳集团分别签署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展找矿突破与矿产综合利用科技攻关,联合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油气调查中心、成都地调中心与中石化南方公司合作开展南方页岩气资源调查、伦坡拉盆地石油地质勘查,中国地调局所属单位与地勘单位合作开展土壤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浅层地温能与地热资源调查评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九、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取得新进展
扎实推进第二批高层次地质人才培养计划和第四批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先后完成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推荐申报工作。正式启动“李四光学者”特聘专家引聘计划,首批拟引聘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加大科技人才举荐力度,李廷栋院士获何梁何利奖之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陈毓川院士被授予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终身荣誉会员称号,裴荣富院士获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卢耀如院士再次获得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刘敦一研究员荣获首届“汤森路透中国引文桂冠奖—高被引科学家奖”,石建省研究员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唐菊兴研究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熊盛青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李海兵研究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曾令森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李建华博士入选国家2014 年度“香江学者计划”。
十、国际地学合作与学术交流得到加强
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滑坡大会、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第十二届国际盐湖会议、第十四届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大会、国际蛇绿岩与地幔作用学术研讨会、发展中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国际研讨会。在201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主持了地质调查论坛、新技术新方法论坛、中国-阿根廷矿业论坛,积极推动与国外地质调查机构的科技合作,展示了我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了国际影响力。组织参加美国地球物理年会与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举办3期援外培训班,积极推动与东盟地学科技合作,组织16国合作开展地球化学填图。较好完成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秘书处和司库日常管理工作,成立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地质科技工作还存在不足:一是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二是科技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三是地质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四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2015年重点工作:
一是按照中央要求和部局党组部署安排,积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地质科技发展战略,编制“十三五”地质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召开全局地质科技创新大会。
二是精心组织实施地质科技支撑计划和“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集中优势力量积极申报和实施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培养高层次优秀科技人才。
三是扎实推进“8+6”与“1+6”科技合作,围绕项目实施、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实验室建设等开展务实合作;搭建产学研用结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点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三维地质填图、监测预警、大数据云计算等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法;组织开展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境外数字化填图、无人机航空物探、中俄蒙哈韩五国编图等地学合作,提高我国地学的国际学术地位。
五是加强科研实验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野外观测基地、科普基地等科技平台建设,不断改善科研实验条件,促进地质科技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