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百年 > 百年征文

一摞泛黄纸 几多地质情-读《温家宝地质笔记》

来源: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 作者:徐梦华 发布时间:2016-12-21

适逢地质调查工作开展百年之际,读到了这本厚厚的《温家宝地质笔记》,确实是沉甸甸的,这个沉甸甸不仅仅是因这部书是由温家宝总理的45本笔记整理而成,更是因为那一页页泛黄的笔记和地质图,激起了几代地质工作者共同的记忆,让人们看到了地质人为国计民生奔赴险地的担当和情怀。

似水年华:投身旷野献青春

作为一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翻开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亲切,书中的地质剖面记录、剖面图、柱状图、野外素描图等地质资料让笔者重回了大学时代相对艰苦而又充实的生活。看着这本记录了温总理过往地质生活的书籍,映入脑海的不是野外测量剖面、地质填图的灰头土脸,不是室内米格纸上的挥汗如雨,而是回首足迹踏过险境的欣慰,手捧成果图件的喜悦。

1968年,26岁的温家宝同志刚刚大学毕业,就挤上了驶往兰州的列车,从此一头扎进了祁连山脉的崇山峻岭之间,将最美好的青春挥洒在烈日下、山涧中。整整6年的时间,他扎扎实实跑路线,认认真真做笔记,从那些精准的地质图件中,我们仿佛看到了风华正茂的地质队员正在标位置、采集样品、填地质图的背影,从那些工整的记述中,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年轻人面对艰难困苦、面对干扰诱惑时坚定的内心。“我平静从容地面对艰苦,在困难的环境中保持尊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美好,把希望寄托在明天。这样的内心,有着常人的愿望和追求,也有着神仙般的诗意和广阔。”这就是一个地质前辈的情怀,也是数代地质人的默契!

生活的窘迫、工作的艰险与青春的热血、自然的风光交融在一起,交织出一代大国总理胸怀天下的抱负,交织出一代代地质儿郎乐观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交织出一曲曲为国寻宝的凯歌奏响在山河之间!这就是野外地质工作的魅力。然而,由于现在工作性质的细分,许多地质工作者和笔者一样,进入到管理或后备保障系统工作,没有机会再赴野外一线了,但心中的热血未泯,地质人的精魂未散!在捧读这部笔记的同时更加怀念那段在野外从事地质工作的日子,也更加佩服温家宝同志在祁连山区进行野外地质工作的六年经历,敬佩他把似水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敬佩他将宝贵的青春留在了迷人的旷野,敬佩他用坚毅的笔为自己也为无数地质人写下了永恒的纪念。

脚踏实地:米格纸上画河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温家宝同志为何能从一位普通的地质队员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这部笔记似乎给出了答案。

首先、擅记。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是一本书,但有几人能够详实地记录?而温家宝同志却能坚持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用笔记的形式详实地记录下来,仅从事地质工作期间的就有45本,有野外地质工作的一线记录,有从事具体管理岗位的心得体会,有进入领导岗位的调研思考,有平时的学习研究……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一个人,在他或安静或繁华的生活之余,挤出时间记录下过往的点点滴滴,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仅有照片印证曾经的年少风华,更有自己亲手写下的文字刻画他一路走来的风景,仅此一项,也不枉平生了!

其次、擅思。温总理的笔记中多次体现了他习惯并且善于倾听其他同志对野外地质现象的意见,弄清事实和证据,了解各类地质现象产生的环境和历史,进而思考合理的解释。

如1972年他在南九个青羊工作区检查煤矿的时候,同事们对于该区域的地质构造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温总理则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在他们各自表述根据之时,一边听,一边画素描图,并分析认为“这样复杂的构造,使得相对柔软的煤层变得极不稳定,煤层的层数与厚度均不易测准。”并在笔记中记下:“煤层,由于构造复杂,不十分清楚,于剖面处估计约有四层”。这样谨慎的思考和不武断的下结论,是时时处于危险之中的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品质。

然而,谨慎并不是一味的沉默,在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更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也是我们在温总理日记中常见的记录,如1983年元月4日的一篇,温总理记录了自己在地矿部一次重要会议上,不盲从、不苟同,勇于表达自己对体制改革见解的事情,并总结到:“一个好的干部,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问题,无论什么场合,都要敢讲真话,这样做于国家于人民有利,于自己也无害。那种一味迎合领导的‘奴相’是可鄙的。我尊重领导,但从不迎合。”由此,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地质行业出身的领导与生俱来的正直、果决和自信。

温总理的记录,不是流水账,不是情绪的宣泄,而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自我反思和提醒,他从现象中分析本质,从事件中寻求规律,从失误中总结经验。这都为他日后游刃有余的管理和领导工作积累了宝贵的财富,也是当代地质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第三、善始善终。一个人擅写、擅思就已经足够优秀了,更何况他还在这写的过程中一丝不苟、追求完美,我们从温总理极其工整认真的野外笔记中看到了这种善始善终的范本,这是一再让笔者感叹的地方。众所周知,野外工作条件很差,大部分情况下只能把野外笔记簿放在手臂上,才能书写,在如此条件下,能把笔记做得如此工整,实属不易。我们还看到温总理在各种米格纸画的地质图都很精密、干净,做过室内绘图工作的都知道,米格纸是1*1毫米的小格子,眼睛盯的久了会发酸,会影响制图的准确性,笔者自己的经验是,绘图那几天,即使盯着白墙看,也会觉得上面有米格。米格纸精度那么高,冬天太冷,手硬,要想掌握精度难度很大;夏天又很热,害怕汗水浸湿米格纸,就要完全架着胳膊,眼睛几乎贴在米格纸上做图。可想而知,温总理把笔记和图件做得那么工整和清晰,这需要多少常人没有的定力、耐心和毅力啊!而这份定力、耐心和毅力背后,正是他对地质工作怀有的挚爱、珍惜乃至信仰。

从一个在米格纸上画河山的普通地质队员,变成一位真正指点江山的国家领导人,一路走来,温总理用文字留下了自己的生命轨迹,用责任和奉献践行了自己常说的格言: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用不凡的人生经历彰显了地质人传承百年的精气神!

砥砺奋进:传承百年地质魂

温总理的笔记是写给自己的,但翻阅的过程中更像是品味一位年逾古稀的智者留给年轻人的谆谆教诲。七十余载风雨人生,温总理伴随着地质事业的起起伏伏,伴随着共和国的繁荣昌盛,经历了太多的磨练,太多的考验。但从他的笔记中,我们很少看到焦虑、不安、浮躁,更多的是自我反思和鼓励,如1983年元旦写下的:“活着一天就要奋斗一天,生活就要做生活的强者,因而要不倦地学习,有计划的学习。”还有他日记中经常出现的为国奉献的信念和决心:“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奉献的生命的意义。”(1979年3月21日)“立大业必须有大志,实现自己的目标更要有非凡的勇气和极顽强的毅力。我将为祖国奋斗一生,并将此精神留给我的儿女。”(1981年4月7日)

诸如此类的话,太多太多,我们由此看到了一个地质儿郎仗剑走天涯的壮志豪情,看到了一位领导人治国理天下的鞠躬尽瘁。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温家宝同志都把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充满信心地努力,这就是新形势下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当前,地质行业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循环周期,行业发展面临瓶颈,地质人自身的经济、家庭等压力比较大,很多人出现了浮躁的情绪,工作中也出现消极现象,但看看温总理的笔记,感受着他是如何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的,回顾以往李四光、章鸿钊等地质先行者是如何在荒芜中开拓前进,为百年地质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的,我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当前的条件比之前不知强了多少倍,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工作,无论平台大小,都坚定不移地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多听取同事的意见,反思自己的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温总理也是从一个普通的地质队员成长起来的,只有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不断提炼自己,才能让自己的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才会获得更广阔的平台和视野。

新形势下传承百年地质精神,还需要一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不妄自菲薄,不自卑怯懦。这也是温总理笔记中体现出的地质精神。地质儿郎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跑野外的能在一线建功立业,做情报的能及时捕捉国外先进技术为我国找矿实践提供决策和技术支撑,做管理的也能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后备服务,谁也无需羡慕谁,谁也不能鄙视谁,谁都应该相信自己能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无可取代的成就!地质事业已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洗礼,如同一位阅尽沧桑的老人,她积累了太多的经验和智慧,我们需要在她的指引下,团结一心,砥砺奋进,共同开创下一个辉煌的百年!

古人提倡“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前两者的高度太难企及,但“立言”却是众多文人墨客的第一要务,温家宝同志的这部笔记虽与文人刻意写文章不同,但也可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了,即使其中的言论不能成为普世真理,但这种记录人生的方式足以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更何况,这其中体现出的勤奋、坚韧、谦卑、踏实等做人做事的美德足够成为新形势下弘扬地质行业精神的范本,足够成为当下年轻人的警示恒言。

一摞泛黄纸,几多地质情。温总理的字字句句如同春日的雨滴,落在纸上,润进心中,和百年的地质老人一样,指引着我们前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