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百年 > 百年征文

怀揣理想 不忘初心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周铸 发布时间:2016-11-29
        十年前的2006年夏天,我参加了进入大学后的第一次野外生产实习。我记得,那次实习的地点在江苏南京周边区域。白天,老师带着我们一个班40多人,穿梭在山峰、密林和湖畔之间,细致耐心地教我们认识各种岩石,并为我们讲解一些典型的地质现象;同学们拿着红皮的野外记录本,一边听一边观察一边“有模有样”地记录,并尝试手绘一些图件。晚上,大家一般都会提前找好宿营的地方,扎起帐篷后,就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讨论白天的所见所闻;有时候,晚上大家也会围坐在一起唱唱歌和表演节目。

        对于刚上大学的我们来说,那半个月的野外生活更像是一种体验,也像是一种仪式——对于即将进入地质科学大门的学生们的一次洗礼。因为也正是在那样的一段经历中,我们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地质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这里面的艰辛,不仅来源于人在野外衣食住行的不便利,也来源于随时可能碰到的突发情况和内心必须要承受的孤寂。但是,融入自然的快乐却是十分简单和纯粹的。对于一个喜欢大自然的人来说,当你与蓝天为伴、与大地为伍,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时候,眼前或壮丽或凄美的景致总是会开阔你的胸襟,让你浮躁的内心逐渐沉淀,并陷入深深的沉思。我想,当面对巍巍大山或是茫茫戈壁,很多人会在思考中认清自己,坚定自己的责任和理想,并在之后的日子里努力践行。

        在校时,我的专业方向是矿床学,所以去矿山、下矿井便成为了生产实习中必不可少的项目。记得我第一次下矿井是在2008年,那年我上大三,去到的矿山是安徽铜陵的新桥矿。那天,我早早地换好下井的衣服后,就跟着老师来到了井口,等待统一的安排。一想到即将要深入去到地下200米、300米的地方,我十分兴奋,不停地看着手表,等待罐笼的那十来分钟仿佛有一个星期那么长。我坐上罐笼后,与矿工们一起顺势而下,看着头顶井口的亮光一点点变弱,然后进入了绝对的黑暗中,因为紧张,我下意识地往身旁的矿工大哥身边靠了靠,握紧了手上拿着的地质锤。也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的脚下开始出现光亮,然后罐笼缓缓停留在了我们要去的平硐口。

        井下的环境与想象中是完全不一样的:闷热、潮湿、泥泞,硐壁上布满了各种电线和管道,头顶有一排不太明亮的灯光延向深处,一眼看不到头。踩着脚下运矿车通行的铁轨,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老师背后,生怕在这昏暗的地下迷失了方向。当时的我十分害怕,一种莫名的压抑感让自己全身的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后来,在老师的帮助和开导下,我才逐渐克服了恐惧,开始了井下的学习和工作。

        我想,在学习知识和探寻真理的道路上,唯有坚持,才能在追逐的理想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自我和方向,才能在艰难险阻中寻摸到那一份本真的快乐。

        2012年从学校毕业后,我进入报社参加工作。在几年时间内,我也逐步在完成自己身份和角色的转变——从一名地质专业的学生,到一名地矿新闻工作者。从工作上来看,我基本告别了传统的地质工作,不用再长时间地在野外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也不用经常性地去到地下几百米的矿井里测量数据和采集样品。也许有人会问我:那你追求的究竟是地质理想还是新闻理想呢?说真的,至今我也一直在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十分怀念那些在野外简单纯粹却又不乏思考的日子,我也十分向往怀揣新闻理想奔赴新闻一线记录新闻瞬间的成就感。

        也许,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从新闻人的视角,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做好每一次采访、写好每一篇稿子、编好每一块版面,捕捉到更多鲜活的事件和人物,为广大读者真实而生动地呈现新时期的地质工作和地质工作者。

        怀揣理想的人永远都是值得尊重的。也只有让理想与快乐同行,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不忘初心,这一条道路才不会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