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百年 > 百年征文

调山查水求真知 勘岩测土晓明细—记我的地质调查十年

来源:地调局探矿工艺所 作者:王军朝 发布时间:2016-11-21

1997年自成都理工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从最初参与岩土工程搞勘查、做设计、管施工,到2006年开始地质灾害调查,十年来,从单点地质灾害和线路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估开始,一步步从地质灾害调查普通人员成长为技术骨干、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地质灾害“点、线、面”调查的过渡与提高。回顾这3600多个地质人的日与夜,在历经了众多艰辛的同时,也充满着成长与学习的喜悦。

认真履职尽责

2006年作为主干人员参与到重庆市奉节县城区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工作中,我从初期的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到区内典型的三马山滑坡、李家沟泥石流和宝塔坪坠覆体调查,在充分摸清长江三峡库岸地质灾害地质发育背景条件的基础上,借鉴既有的国外风险评估理论,引入了库水位影响和典型岩土体结构(巴东组地层)为主导风险评价因子,编制了奉节县新城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图件和成果报告,为后续的城镇规划建设和高陡边坡的防治提供初步依据,也为我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倾心服务灾区

2008年“5.12”汶川强烈地震发生后不到72个小时,我单位接到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紧急委托,个人受命前往灾区抗震抢险,毅然离开受地震影响而担惊受怕的妻女,绕道雅安、泸定、丹巴和马尔康赶赴受灾较为严重的阿坝州理县地震灾区开展震后地质灾害的应急排查。一路上,飞石、塌方时有发生,路边还有不断向外疏散的受灾群众和车辆,这时候,是中国地质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激励着我忘却了家人的安危和自己的安全,排除困难,按时到达。在接下来近90天余震不断的日子里,我和同事们住帐篷啃干粮,走遍了理县4000多平方千米的沟沟坎坎,收集了详尽的第一手资料,指导地方开展抢险救灾,完成了灾民临时避险安置安全区的划定和避险逃离路线的优选。此次排查在技术层面上借鉴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和四川省地质灾害易发区群众防灾避险搬迁安置工程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结合地震后地质灾害排查目的需要,重点落实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哪里”和“安全安置场址在哪里”两个基本性问题,为日后防灾避灾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同年8月底转战到雅安市汉源县,承接了我国较早的1:5万地质灾害详查项目—大渡河流域汉源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初次接触详查工作的我,白天带领着十余人的团队逐点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晚上回到驻地还要认真学习详查基础规范,做到了工作学用结合,“白天+黑夜”不放松。此次工作是基于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而更为详细的地质灾害调查,通过由我主导的汉源县30个乡镇的详查工作,在摸清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入了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分析,初步建立了服务于地质灾害需要的工程地质条件图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使地质灾害的综合分析与防治工作更近一步;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此次详查工作仍基本停留在救灾论灾的层面上,相信随着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必将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9年在大巴山山区的巴中市南江县开展汶川震后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这是我初次在四川盆地红层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经过近180天的努力工作,对缓倾顺层岩质滑坡的成灾背景和结构特征的展开研究,为我所在地区的专题项目研究提供了样本基础,突出了斜坡结构对区内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和成因背景的控制作用。项目成果在服务于后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的同时,为汶川震后南江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汶川震后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规划做出重要贡献。

2013年4.20芦山地震后,我作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进入成都市蒲江县开展震后地质灾害排查。在总结提炼2008年汶川地震排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与各级地方部门的沟通更加协调、顺畅,排查工作更加有序与高效。从重点地质灾害点排查,以往治理工程的有效性评价到学校和重点城镇、人群集中居住区的调查等以往忽略或重视不够的内容均纳入了排查的内容,使得本次地质灾害的调查与排查工作更贴近于地方的减灾与防灾工作,配合着后期的中长期地质灾害防灾规划,有效的支撑了地方的防灾减灾工作。

之后,我又主持了四川省国土资源厅2014年成都市蒲江县和2015年凉山州金阳县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本次详查,四川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首次借鉴了中国地质调查局详查工作规范,同时根据四川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形成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四川省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细则》中一是强调了搬迁避让调查与选址的重要性,二是规范了城镇区后山斜坡地质灾害调查和小流域的综合调查工作。《细则》的制定将四川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创新工作方法

2014年后我牵头承担新一轮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调查——川东地区缓倾顺层岩质滑坡的调查与防治项目,我积极响应部局新一轮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把握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强化了斜坡结构调查,把点的调查逐步推广到线和面,同时重点强化地质灾害的孕灾背景和早期识别基本思想。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区内地质灾害的孕灾背景调查和早期识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一点是地质灾害调查的核心,同时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今后,我将继续做好这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力争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

今后发展方向

回首多年的地质调查生涯,我深切感受到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职业意义和历史使命。2016年,国土资源部在总结了2014和2015年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础上,提出了“九大计划、五十项工程和三百多个项目”,地质调查的新布局就此拉开序幕。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需要和亟需解决的地质问题,为我们新一轮地质调查工作指明了方向,使得地质调查工作更贴近于民生和国家发展需要,我相信,在部局的正确指引下,地调工作必将迎来新的活力与辉煌。于我个人而言,要进一步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地质调查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