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百年 > 百年征文

做一个纯粹的地质人

来源: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冯艳芳 发布时间:2016-11-16

近段时间一直忙于支撑局“百年地调”纪念活动的百项成果编纂工作,从发起、征集、遴选、评审到紧张的编辑、定稿和出版,终于可松口气舒缓一下了。望着窗外霓虹闪烁,我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禁不住掩卷陷入沉思,眼前仿佛一个个伟岸的身影闪过,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他们曾有过西装革履的光鲜,更有过踏遍中国名川大山的初心和坚持;还有温家宝、赵鹏大、李廷栋和我的授业恩师邓晋福…..,他们不仅有渊博的学识,踏实的作风,更具朴素的风骨和对地质工作的坚定执著。是他们,胸怀着地质的希望,脚量着祖国的山河,手绘着地调的蓝图。正是他们这些堪称内心纯粹、心无旁骛的地质人,才有了我们今天百年地调的成就和辉煌。

这也让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作为浩瀚地质大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兵,不知不觉中已在地质行业摸索前行了二十年,从一个求知若渴的青年,转瞬之间已步入中年,经历了90年代的地调低谷,1999年以来的重上巅峰,直到现在的“10大计划-50项工程-331个项目”和“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战略布局和目标……从一张笔墨无染的白纸到有些地质知识的积累沉淀,深感作为一个地质人,自己是幸运逢时的,这也坚定了我要做好一个纯粹的地质人的信念。

我虽没有经历过老一代地质人“带馒头,吃咸菜、饮山泉、找矿源”风餐露宿的艰苦,但也无数次历经过“背着馒头进山,背着石头出来”身心上的劳苦,那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然后增益其所不能”。记得2009年一个秋雨连绵的清晨,我们在闽西北一个叫“北坜村”的陡崖上发现了一处蛇纹石化很强烈的辉石橄榄岩,激动兴奋之瞬挥锤取样,没想到上面的危岩因受到扰动竟“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最大的一块从我身边翻滚落地,大家为我的安危一片惊呼,好在有惊无险!随行的一位老前辈安慰惊魂未定的我说“大难之后必有大福”。其实野外的风险无时不伴随着地质人,记得有位领导也给我们讲过他的经历,他曾和一位向导在戈壁滩中迷失方向,天黑后凭借星星辨别方向独自走了6个小时,半夜时才看到基地的灯光和焦急的队友的情景让他至今难忘,匆匆补充了些水分后,又立即和队友出发找回了留在原地待援的向导。也许每一个地质人都有过类似的危险经历,也是这样的经历才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使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对地质事业的感情得到升华。

做一个有扎实功底且勇于创新的地质业务能手是我的工作追求。记得在1:250万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编制过程中,有整整半年多时间,我几乎天天在第一主编邓晋福老师家“上班”,翻资料、读文献、集数据,学习借鉴前人成果,讨论取经国际前沿,三番五次地研判每一个构造环境,严肃谨慎地勾画每一条单元界线,小心翼翼地设计每一个代码符号……邓老师的头发足足留了三寸有余,胡须也将嘴巴深埋其中!我跟着他白天在图纸上涂画,晚上回家在梦中呓语,除了岩石构造组合、时代、环境、俯冲方向,就是颜色、符号、花纹和代号……关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问题,一直是项目组争论最大的问题,有大洋闭合时间上的激烈争论,有对接带所处位置的各抒己见。图件在专家研讨、实地调研、地方区调队的点拨指导和最新实际数据的验证下几易其稿,才终有定论。后来征集省级项目组意见时,得到西藏地调院总工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他说这张图让他们对冈底斯成矿带的困惑豁然开朗,解决了困扰他们二十多年的成矿地质背景难题。和邓老师朝夕相处并肩作图的这段日子里,也是我业务提升最快的一段时光,至今仍历历在目。坚持努力学习和刻苦认真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是我们地质人必须具备的科学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炼成长为一个工作扎实、理论过硬的业务能手。也正是这样,才决定着我们能看多高和走多远,才能不忘初心、靠近和完成既定目标。

做一个有业务素养的传令兵和内行有担当的管理者是我的工作要求。日常工作中,支撑、服务、科研和管理工作占用了我绝大部分时间,但我仍坚持每年都出几次野外的习惯。依托八年的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矿地质背景研究项目,借助六大区和各省地调院的大力支持,我努力营造一切野外学习机会,组织了鲁西前寒武纪大陆地壳生长、内蒙古贺根山蛇绿岩、广东前寒武纪地层、湖南益阳枕状玄武岩、大兴安岭岩浆弧、湖北大洪山俯冲增生杂岩、长白山玄武岩、五大连池火山岩、海南屯昌蛇绿岩、河北汉诺坝橄榄岩等野外地质考察与省级项目技术指导,参加了其他项目组组织的浙西南陈蔡群与淡竹花岗岩、闽西南马面山群、秦岭“立交桥构造”、福州魁岐晶洞花岗岩、内蒙古阿拉善地块、林西洋板块地层系统、西藏驱龙铜矿等地质考察与活动……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质人更需要这样的实践。因为这些无疑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地质工作客观规律,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做业务和管理的内行人。对上用心领悟理解,对下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发扬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做地质事业发展和地质文化传承的火炬手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80周年报告中讲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是讲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我们地质人,不但要有这样的坚定信念,还需要“破石夺‘丹’”的勇气。 “十三五”的刚刚开局,我们不仅要缅怀前辈的丰功伟绩,更要学习他们敢于向大自然挑战的勇气和从无到有的能力。不仅要总结集成前辈们的成就和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这也是我担任二级项目负责人以来的深刻体会。现在我负责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工作,不但需要消化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需要结合大数据和计算机驱动制图技术等,不断创新图面内容和表达方式,使图件更趋于实用和可读,追赶、并肩和超越国际先进水平,这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传承和弘扬以“李四光精神”为代表的地质文化,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光荣而艰苦的地质事业中,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贡献力量,做好地质事业发展和地质文化传承的火炬手,跑好这场永远在路上的拉力赛。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地调事业的第二个百年已拉开序幕。“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永远不要忘记,当我们踏入一片荒山野岭的时候,其实这里早就印证着前辈们的足迹;当我们完善每一张地质图件时,其实上面早就镌刻着前辈们辛劳的身影,浸透着他们晶莹的汗滴。我踏入地质的大门,有幸站在有百年历史积淀和传承的前辈们的肩膀上,没有理由不做好一个纯粹的地质人,没有借口不为地质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