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百年 > 百年征文

写在大地上的故事

来源:新疆地矿局 作者:王玲玲 发布时间:2016-11-0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关于那段历史我也读过一些,但总觉得场面太过宏大,如同一张张闪过的幻灯片,让人读不清楚。而今我有幸读到一位老地质队员宋建中在1958年的日记,这本日记如同大场面中的一个人物特写,让那段历史因它而变得生动和真实。

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翻开了1958年的一页。泛黄的纸页散发着时间的味道,刚劲的字迹讲述着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这本日记就这样缓缓地带我来到了那段历史中。我的耳边似乎听到了整齐划一的“共产主义之歌”,在那声浪中,我听到了一个高亢激昂而又青春活泼的声音,那便是宋建中。

1958年5月18日,21岁的宋建中从西安地校毕业,分配到新疆地质局工作。两天后,他启程向新疆进发,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来到乌鲁木齐后,组织把他分配到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柯坪723队作普查工作。但刚到工作地点,他便生病了。“7月6日星期日,病痛猛烈地敲打着我,我头晕眼花。今日同志们都出去正式工作了,但是组织上将我留到区政府休养,我非常不同意。但我不能进一步去拖累同志,我不能给工作带来更大的损失,我只好服从组织安排。眼望着同志们骑着马精神饱满地向工作区出发,我痛苦得几乎流下眼泪”。

病痛没有让他流泪,但无法和同志们一起出发去工作,却使他痛苦得不能自已。休养期间,他度日如年。只休养了三天,他便再次投入到工作之中。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便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各个矿点之间。单1958年一年,检查矿点40余个。我不知道这个数字算多还是少,但是我只知道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息过。

散落在高山深谷之中的矿点往往意味着四五千米的海拔,无数个达坂、小溪和悬崖峭壁。每走一步危险都紧紧相随,但是这都需要宋建中一点一点地过去。1958年8月的一天,他和两名维吾尔族同志进山检查一处铅矿。河水汹涌澎湃,深不见底,寒冰刺骨。但矿就在那边,必须得过去。他们把稻草扎进两张羊皮中,给宋建中一前一后绑上,做成了简易的羊皮筏子。由一位水性比较好的维吾尔族同志拉着一根绳子先游过去,宋建中就靠着简易的羊皮筏子,拽着绳子一点一点地强渡了过去。上岸以后,全身湿透的他们有多冷,他们怎样拖着瑟瑟发抖的身体爬上山检查矿点,之后又是怎样回去的?这一切一切的问题,宋建中在日记中只字未提,也许他觉得这就是工作,只要能熬过去的困难就不难。

日记里还讲到,走在高山中,随着海拔的一步步升高,头痛、胸闷、四肢无力随之而来。人好像被提到岸上的鱼,张大了嘴也无法呼吸。他还写到他们向插入云端、近乎直角的高山攀爬。那一步步的险路,也许只有猿猴才能穿越。还有那山、那雪、那寒风、那河水:“10月20日星期一,吃过早饭就上山,这时白雪已覆盖了整个大地,天空好像撕碎了的棉絮似的。大雪飘飘,悠悠而下。上山更困难,一步跌一跤,一步一歪倒。”“10月24日星期五,晴朗的夜晚,一轮明月当头。河里的冰结得马踏不碎,马蹄上也结了冰,我穿上皮大衣感觉像没穿衣服一样。冷风呼啸着奔向远方,奔向下游,与流水声汇成了一首交响曲。”那时到底有多冷,我无法想象。艰难在他优美的笔下似乎褪去了一切凛冽。但茫茫的大雪无法掩埋的是他不管山有多高,风雪有多大,都要战胜一切,坚决完成任务的信心。

我常思考现在的我们和老一辈的同志有什么样的区别,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心境的区别。面对生活和工作,我们首先考虑的便是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金钱、名誉还是地位?而在那时,宋建中却毅然决然地来到新疆,投身到国家急需的地质找矿工作之中。他的日记里详细记录着毕业仪式那一天的情形:“1958年5月19日,昨天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学校召开了地质三年级毕业仪式。当校长宣布分配名单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当宣布赴新疆大队名单时,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全年级315人,到新疆的有60人。当宣布留校生名单时,他们自己都羞得抬不起头来。越艰苦越光荣”。

工作的确比较艰苦。7月份一次进山工作,宋建中原本带了充足的三天口粮,但是因为道路难走,工作复杂,用了六天才完成任务,整整饿了三天三夜。还有一次好不容易走出了山,却找不到可以住宿的地方,他们只好睡在马棚里。那里的气味令人作呕,但是这也比睡在野外强。一次到沙漠工作,水都喝完了。宋建中用满是干裂的血口的嘴啃着干馍,一口馒头,一口血。

如此艰苦,但我却发现他几万字的日记里,没有悲叹,没有抱怨,有的只是对工作简简单单的执着和热爱。他的故事很简单,记述的都是最平常的生活。几月几日,从哪里出发,翻过了几座山,蹚过了几条河,检查了几处矿点。没有跌宕起伏的过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只是一颗全然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赤诚之心。但也就是这份简单,让他充满了力量,让他从不迟疑,使他如蜡烛般为新疆地矿事业燃烧了一生。

其实宋建中是所有地质队员的写照,每一个地质队员都是很普通的。他们的生活忙碌而单调,每日披星戴月地起床,行走,攀登,检查矿点,绘制图件。如同一只只工蜂,在寻找和返回的道路上奔波。每个地质队员都是默默无闻的,没有哪个矿因为某个人的发现而一举闻名,他们的工作只是全局工作中的一部分,功劳簿上甚至没有他们的名字,只有集体的称号。

但是每一个地质队员都是伟大的。他们是开拓者,他们的脚步总是走在人类从未踏足的地方;他们是发现者,他们用眼睛在荒芜的山野中发现宝藏;他们是创造者,他们用血肉之躯创造出一个个从无到有的奇迹。每一个地质队员都有一张质朴的脸庞,但是他们的人生却满是故事。

在新疆找矿的地质队员有千千万万,他们的故事就是一本厚厚的书,不是用墨写的,而是用一行行脚印,一滴滴汗水,一张张笑脸写成的;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写在大地上的。他们是奠基者,用自己的青春,谱写出地质事业未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