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由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彼时,中国部分有识之士已经陆续接触西方近代文明。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部分进步爱国人士于19世纪60年代掀起了一场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这场以振兴军用工业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建船造炮的同时,也促进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对煤炭、铁矿、铜矿等矿产资源的强烈需求。
当时,国内学习地质、采矿等相关的专业人士奇缺,不得不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去日本、欧洲各国学习西方科学。
“地质”入华
1906年,中国废掉了千年的科举制度。清政府对出国留学并拿到文凭回来的学生,施行“宜破格奖励,立予擢用”。1903年张之洞拟定《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1906年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1908年学部奏定《游学毕业生廷试用章程》,说的都是对留学毕业生的安置问题。
自1905年至1911年,清政府办了7次这类留学毕业生学历考试,共赏给进士出身164人。1911年夏季的那场考试,是最后一场。
张轶欧,名肇桐,又字翼侯,清光绪七年(1881年)四月十三日生,无锡北门外江尖渚人。光绪二十三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因参加驱逐美籍校长福开森活动被开除出校。光绪二十七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在日参加兴中会,并与秦毓鎏、稽镜等组织留日学生革命团体青年会。光绪二十九年回国,复入上海震旦学院学习拉丁文及法文。1904年考取公费留学,赴比利时学习采矿冶金,获海南工科大学路矿业硕士,1911年毕业回国。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是在民国元年(1912年),张轶欧任工商部采矿科技师、技正、科长,后升任矿务司司长、矿政局主任、第一区矿务监督署署长、矿务局会办、农商部矿政司司长等职。所著《地质调查报告》、《实业资料汇编》等刊行于世。并集合矿冶人才,购置图书、设备,建立矿冶研究所。还发起成立中华博物馆同志会、中国矿冶工程学会等群众学术团体,为开展我国地质矿冶研究作出了贡献。张轶欧于民国27年5月24日逝世,终年57岁。
张轶欧在任矿政司司长期间,与同事丁文江、章演群、翁文灏等创办地质调查研究所。当时,矿务司下设地质科。任命章鸿钊任科长。
章鸿钊也于1905年留学日本,并于1911年在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地质学系毕业并回国。
章鸿钊就任地质科科长,并最早主张先办地质教育。他曾呼吁:“先办一地质讲习所,以造就调查人员”。他还对在中国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及培养地质人才进行了规划,并草拟了《中华地质调查私议》,提出“专设调查所,以为经营之基;树实利政策,以免首事之困;兴专门学校,以育人才;立测量计划,以制舆图。”
自此,中国有了第一个官办地质管理机构。“地质”一词首次被中国官方采用。
教育为先
1913年1月,中华民国政府由南京迁到北京,实业部划分为农林部和工商部,地质科改由工商部矿政司管辖。张轶欧是矿政司的主事。当时,章鸿钊因赴长江调查水灾转职农林部,于是,张轶欧专门来函聘丁文江去做矿政司的佥事。后,地质科科长由丁文江接任。
丁文江先后留学于日本和英国,并于1911年获得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及地质学双学士后回国,在同年9月在北京参加了第7次游学考试时与章鸿钊相识,同被清政府授予“奖给格致科进士”。
接任地质科科长时,科里仅有一个佥事、两个科员,而且都不是学地质的。面对地质调查工作开展无人可用的局面,丁文江与矿政司司长张轶欧商量,并呈工商部批准,改地质科为地质调查所,并提出设立地质研究所,招生授课,专门培养地质人才。
丁文江对地质研究所的结构设想是:地质研究所设所长一人,西教员二人,中教员二人,皆平均以半年从事于调查,半年从事于教授。于所中附设图书馆,博物院,搜集关于地质图籍,标本,以为研究之资料。
1913年4月17日,丁文江起草《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明确指出“地质调查乃实业发达之基;地质调查试办期间,应筹划两件事:设地质研究所,设地质调查团”,并明确提出目标,“招中学毕业学生学业优异,体力强健者,期于三年内造就技士若干人”,从第四年开始,这些技士将开展有规模的国土地质调查。同年9月,丁文江被任命为工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同年10月1日,地质研究所获批准成立,只有丁文江一个人。他去拜访章鸿钊,提出一起办学。丁章都参与授课。丁文江还各处拜访在北京的外国地质学家参与教学授课。德国人梭尔格,瑞典人安特生都曾做过教员。1914年,丁文江聘请比利时留学归来的翁文灏为专职教员。
地质研究所成为当时我国唯一的地质教育机构,为今后我国地质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筹划建局
民国初年,尽管领导人更迭不断,政府机构调整频繁,但是“实业救国”的思想逐渐被社会认可,地质调查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1913年12月,在农林部、工商部基础上组建农商部,农商总长由著名实业家张謇担任,此时的农商部为注重矿政起见,特设立矿政局,专管地质调查和矿业调查等事项。在1914年1月,“农商部令”规定矿政局置第一科、第二科、第三科、地质调查所等4个科所。明确地质调查所执掌的事务主要有四项,分别为地质构造调查、矿床构造调查、地形图及地质图调查、矿肥及土性调查(1914年1月,《政府公报》总第21期)。
1914年2月19日,农商总长张謇签署委任令,任命丁文江为矿政局地质调查所所长,任命为章鸿钊为地质研究所所长。
地质研究所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锻炼,已经逐渐掌握了地质调查工作的方法和基本技能,中国自己培养的地质专业人才面临毕业,地质调查力量小具规模。另外,此时西方列强忙于一战,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对地质调查的需求迅速增加。
在此基础上,农商部便于1915年12月30日奏请设立地质矿产局。原奏折写道“窃维国家之富强,端赖实业;实业之振兴,首资地利……地质调查一事关系实业进行,至为重要。拟就原有设备,量加扩充,改设专局,分科治事,以专责成统筹全局,以规久远”(《农商公报》2卷7册,总第19期,1916年2月15日)。
1916年1月4日,地质调查局的奏折被批准;2月2日,地质调查局正式成立;2月5日《农商部奏请地质调查局成立及筹办情形折》云:洪宪元年一月四日政事堂奉申令,“农商部奏地质调查关系重要,拟就原有设备量加扩充,改设专局等语,著照所请,改设专局,责成该部按照所拟规程,切实筹办,并著该部将矿业条例修正具奏,听候裁夺,以利推行而收实效,此令”,等因,奉此,臣部遵即照章筹设地质调查局,将矿政司原管地质矿产调查事务划归该局办理。现地质调查局业于本月二日组织成立,照前奏定规程,设四股一馆办事,以臣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兼任局长,另派技正丁文江及臣部顾问安特生为会办,所有各股职务多以臣部现有人员及东西洋地质矿科毕业学生分别选充。嗣后关于全国地质矿产调查事宜,即责成该局切实进行,务期发明新知,助商利国……”自此,地质调查局的创办工作加紧进行。
2月12日,农商部派矿司司长张轶欧兼任地质调查局局长,派丁文江、安特生充任该局会办,但由于安特生为瑞典人,不能担任领导职务,实际任事者仍为丁文江。
基石永驻
根据《农商部地质调查局规程》规定,在机构设置方面,调查局分置“四股一馆”,分别为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陈列馆。其中,地质股掌管地质调查事项、地质构造实测事项、古生物鉴定事项、地文研究事项、地质图编制事项;矿产股掌管矿物岩石鉴定事项、矿产调查事项、矿业调查事项、矿质化验事项;地形股掌管地形测量事项、经纬测算事项、地形制图事项、照相事项;编译股掌管报告编纂事项、矿业统计事项、翻译事项、出版事项和图书仪器保存事项;地质矿产博物馆掌管标本采集事项、标本保存事项和标本陈列事项。任命章鸿钊为地质股兼编译股股长,翁文灏任矿产股兼地形股股长,丁文江兼任地质矿产陈列馆馆长。在人员编制上,设局长1人、会办2人、股长4人、馆长1人、技师8人,调查员20人、测绘员3人、事务员1人,共39人,实行独立预算,预算68000元。同时,明确地质调查局隶属农商总长,隶属农商部直辖,这开创了中国地质调查机构由部直辖的先河,而且在财务上独立核算,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1916年7月14日,地质研究所举行毕业典礼,自己培养的18名合格毕业生全部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局工作。自此,地质调查局工作正式展开,这也标志着有系统、有规模的中国地质调查工作从此开始,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在历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1916年10月24日,农商部新任总长谷钟秀上任后推行机构裁并,部直属的地质调查局复称地质调查所,改由矿政司管辖,仍掌理全国地质矿产调查事项。恢复后的地质调查所设地质股、矿产股、编译股三股,地质股掌理地层调查、地质构造实测、古生物鉴定、地文研究、地质地形图编制等事项;矿产股掌理矿物岩石鉴定、矿床调查、矿产标本陈列、矿质化验、土性调查等事项;编译股掌理报告编纂、矿业统计、翻译、出版、图书仪器保存等事项;在人员方面,设所长1人、股长3人、技师6人,调查员12人,测绘员3人,事务员1人。所长承长官之命综理所务。(地质汇报《地质汇报》第1号,1919年7月)
在军阀混战,政局混乱的民国社会,尽管农商部地质调查局存在的时光短暂,但意义非凡,它是中国地质调查史上第一个部直属机构,并在局内分科设置了地质调查主管部门,确定了地质调查领域;是中国自主培养的地质毕业生有组织、有规模开展地质调查的开始,并快速的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就,其中部分研究成果领先世界,成为当时中国最成功的科学研究机构;明确了工作方向,实现了地质调查和科研的紧密结合,为后来取得一系列的学术成就和创新性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回望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历史,可以说1916年是中国地质调查的开端,而农商部地质调查局的成立更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不仅该机构的创立应被铭记在心,地质先辈们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爱国情怀,求实严谨、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协同合作、共同攻关的团队精神更值得世代纪念。
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员与毕业生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