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致力于农业环境调查和土地安全利用

——记地球化学专家周国华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刘晓慧 发布时间:2016-05-20

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像周国华这样,自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农业、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也许并不多。这方面的研究,通常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评价和规划利用、粮食和农产品安全、保障人体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为出发点,通常被称为“农业地质”,这也是近几年地质工作调整的重要方向。

 

周国华,1964年12月生,江苏省昆山市人,“九三学社”社员,二级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6年7月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找矿地球化学专业。

 

他先后参与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国家攻关项目、国土资源部科技攻关项目、地质大调查项目、国家援外项目等各类项目(专题、课题)20多项,3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80余篇。他还参与完成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等技术标准的编制。

 

建立地球化学调查技术体系

 

1989年前后,周国华幸运地参与完成“浙江省杭嘉湖平原区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研究(1990-1993)”项目,该成果获得了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通过参与完成这项工作,周国华初步接触诸如表层与深层土壤网格化采样、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污染元素、生命健康元素等研究指标,结合名特优和大宗农作物、地方病等研究需要,针对重要地球化学异常,研究专题调查和评价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技术,为调查区科学平衡施肥、名特优农产品种植布局、地方病病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上世纪末,周国华主持成都盆地、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试点)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总结了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采集等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并建立了52种元素分析测试方法及质量监控方案。针对水域调查,总结了水化学调查、湖库沉积物调查、植物等生物样品采集保存技术、土壤元素形态等研究方法。最终,他完成了“厚覆盖区地球化学调查和评价方法技术研究(1999-2000)”,深入探讨了成果资料在农业、环境、资源勘查、基础地质研究等多领域的应用前景。

 

2003年,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作为我国第一个省部合作农业地质项目,开始付诸实施,周国华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这一项目。

 

现在看来,也正是这个项目的实施,为制定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提供了技术支撑,理清了以农业生产、环境评价、土地规划利用为主要应用目标的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思路,推进了我国农业地质工作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近年来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的全面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构建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与监测体系

 

在开展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过程中,周国华意识到,在重金属异常区、人为污染严重地区,应掌握土壤重金属的详细分布状况,还要围绕重金属元素成因来源、生物有效性及其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富集规律进行深入研究,评价其生态风险,为土地资源安全利用和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建立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土壤重金属累积以及土壤环境变化趋势,是农田重金属污染防控、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利用的需要。

 

于是,他利用浙江省杭嘉湖地区两次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对两期调查的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误差影响进行了分析,计算确定了杭嘉湖地区表层土壤中As、Cd、Cr、Cu、Hg、Ni、Pb、Zn等重金属元素的累积速率,并开展了土壤重金属累积趋势的预测分析。

 

他还通过国土资源部科技攻关和地质调查项目的支持,构建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监测网络,完成了三期采样分析,掌握了珠三角地区土壤环境的变化趋势。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存在区域性铅地球化学高的背景,他又开展了土壤铅生物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基本查明土壤与典型作物间铅等重金属富集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提出了土壤安全利用的重金属临界值,为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土地资源安全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评价技术

 

2010年~2012年,周国华依托项目组织开展了全国尾矿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项目,查明了全国23个典型金属矿区26个尾矿库元素含量和矿物组成,发现包括主要成矿元素和稀有伴生元素15种,资源量非常可观,潜在经济价值达数百亿元。

 

通过对个旧、柿竹园、德兴、白银等典型多金属矿区在内的9个矿区及其外围的生态环境调查,基本掌握了涉及区域的地球化学状况及矿区土壤、地表水、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农产品食用安全性,为矿区土壤与水资源安全利用、保护人体健康提供了重要资料。

 

通过该项工作,初步建立了包括工程浅钻取样、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指标和方法、尾矿元素三维分布图示、尾矿资源量和经济价值评价在内的方法技术,为尾矿资源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提供了方法技术,验证了所采用的矿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经济有效性;也由此建立了尾矿资源量和矿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的方法技术,为开展全国性矿山尾矿资源和矿山环境大普查积累了方法技术经验。

 

推进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向与应用转化

 

今年,周国华将带领研究团队实施“珠江下游及浙江基本农田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应用示范”。这是一项集生产调查、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具体将联合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农业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南京大学的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研究核心团队,结合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开展重金属高背景和人为污染区的生态风险评价;根据地方需求,开展调查和评价成果的应用研究,争取在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技术方面有所创新,在调查成果的转化应用方面取得实际成效,为我国正在大规模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提供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