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计划 >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地质调查支撑计划 > 工程概况
(一)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地质调查与评价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乐琪浪,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工程目标:
1.选择典型国土空间区域,开展资源环境多要素综合调查,探索不同空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构建“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2.开展北京及周边地区、南方石漠化地区、陕北榆林荒漠化地区、晋中盆地、广西贺州-梧州地区等综合地质调查,总结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试点示范经验,提出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对策建议,支撑“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构建。
3.建设全国“双评价”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平台,构建“双评价”在线评价模型。
4.选择试点区域开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测示范研究,形成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测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提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监测构想,指导地方实践。
5.开展矿山生态修复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示范,构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体系,完善全国矿山环境信息系统平台,探索全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和修复方向,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8个二级项目:全国空间规划试点区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北京及周边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南方石漠化重点区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陕北榆林荒漠化区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广西贺州-梧州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重点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变化监测与核查、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南疆地区盐渍化区(巴州)生态地质调查。
(二)国土开发遥感地质监测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杨金中,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研究员,从事矿山监测方面工作。
1.综合分析研究全国陆域(不含港、澳、台)矿山开发状况、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动态变化情况,服务国家自然资源执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综合分析全国地面沉降分布与发展状况,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汾渭盆地等重点地面沉降区变化态势,支撑编写全国地面沉降状况分析报告和编制地面沉降防控规划,为全国地面沉降的防控和风险管理提供服务。
2.开展全国矿山环境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查明2019-2021年全国陆域(不含港澳台)矿山开发状况与年度变化情况、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现状与年度变化情况;开展全国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查明全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和发展区域,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动态监测;开展重点地区遥感动态监测,提取部发采矿权区矿山环境现状信息、重点矿集区矿山开发环境实时变化信息。
3.根据自然资源督察工作职责和总督察办、北京督察局相关要求,开展耕地保护、土地利用、地方政府违法违规用地和矿山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情况、国土空间规划执行情况等重点督察区域遥感监测,为自然资源日常督察事项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4.完善采空塌陷(区)遥感监测技术方法流程,初步构建无人机自然资源督察监测技术方法流程,完善全天候全要素国土开发遥感监测技术体系。
5.提交全国矿山开发状况遥感监测报告(2020年)、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遥感监测报告(2020年),参与编制全国地面沉降调查(防治)报告(2020年)。
6.基于“地质云”共享与服务目标,开展2020年全国1∶400万、分省1∶100万矿山开发状况遥感调查图、矿山开发损毁土地遥感调查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遥感调查图,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汾渭盆地1∶50万地面沉降调查成果图。
7.基于“地质云”共享与服务目标,开展2019-2021年全国1:400万、分省1∶100万矿山开发状况遥感调查图、矿山开发损毁土地遥感调查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遥感调查图,京津冀协同发展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汾渭盆地1∶50万地面沉降调查成果图,长江上游(攀枝花-江津段)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专题图、长江上游(攀枝花-江津段)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专题图编制。
8.完善全国矿山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开展2019-2021年全国矿山开发状况、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遥感监测成果数据入库,支撑部矿政管理、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数据统计需求。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全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状况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全国地面沉降遥感地质调查与监测、无人机航空物探遥感地质调查应用。
(三)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聂洪峰,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遥感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划分全国生态地质单元,开展生态地质分区评价,综合分析生态地质条件与生态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内在关系,形成一批服务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整体保护修复、乡村振兴需求的应用成果,为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制以及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2.开展全国林草湿分布区1∶50万生态地质调查,选择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地质脆弱敏感区等重点地区开展1∶5万生态地质调查。调查分析不同尺度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空间分布变化,成土母岩、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土壤、地形地貌等生态地质条件,以及荒漠化、石漠化等生态地质问题分布状况。
3.加强地球关键带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等多圈层相关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剖析,创新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初步建立生态地质调查技术体系,编制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4.基于“地质云”共享与服务目标,开展全国1∶400万生态地质调查成果图件编制。
5.编制形成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滇西北湿地区等重要地区生态地质综合分析评价报告(初稿)。
6.构建生态地质调查分析评价平台,形成2019-2021年不同尺度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数据集。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全国地球关键带遥感地质调查、赣州于都地区生态地质调查、大凉山区生态地质调查、大兴安岭山区生态地质调查。
(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张进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矿山地质环境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需求、问题、目标导向,综合运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监测手段,统筹黄河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聚焦黄河流域的重大生态问题,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多门类、多要素自然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探索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调查评价方法,从地学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系列解决方案,全面支撑服务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1.开展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综合调查与分析评价,基本查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摸清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索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调查评价方法。
2.开展黄河流域重大生态问题调查研究,重点查明黄河全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重大生态问题类型特征,分析问题成因和演变规律,提出对策建议。
3.开展黄河流域重点城市资源、空间、环境、灾害多要素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查明限制黄河流域主要城市(群)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黄河流域城市高质量发展地学建议。
4.开展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识别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结构、效率、品质建议。
5.开展矿山环境与生态修复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示范,构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路线与方法体系,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6.搭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地学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地质调查服务能力,促进地质工作转型发展。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1个二级项目:黄河源地区生态地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