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大计划 > 生态保护修复支撑调查计划 > 工程概况
(一)重点地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刘智杰,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二支队)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矿产、区域基础地质、生态地质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
1.以生态地质条件和生态要素分布变化特征为主要依据,在太行山山西段、汉江流域陕西段和南疆铁门关等重点地区开展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重点划分生态地质单元,开展生态地质分区评价;查明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研究成因机理;探讨关键带结构相互作用与生态关系、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关系和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不同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利用与生态保护修复地学建议,为国家重大工程、战略发展规划和地方政府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2.系统总结调查区基础地质特征,开展1∶25万遥感解译,查明太行山山西段和大别山西段林草湿空间分布变化及现状。开展1∶5万生态地质调查和遥感解译,重点评价汉江流域陕西段、太行山山西段、大别山西段和南疆铁门关地区成土母岩、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土壤、地形地貌等生态地质条件;查明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和水源涵养功能弱化等生态地质问题类型及其分布;结合全国森林蓄积量和草原资源综合调查成果,研究调查区碳、氮等循环特征及机理。开展1∶5万环境地质调查,查明廊坊地区环境地质条件,研究土地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等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的演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1∶25万和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查明滇中楚雄、湖南岳阳和南疆铁门关地区土地质量现状,划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圈定特色土地资源,查明土壤重金属污染形成机理及分布范围。
3.探索构建重点地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方法体系,形成丘陵山地、盐渍化等特殊地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指南;提出对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修改完善的建议。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7个二级项目:汉江流域陕西段水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太行山区山西段生态修复支撑调查、滇中楚雄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岳阳市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南疆铁门关地区土地生态修复支撑调查、京津冀廊坊地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大别山区西段生态修复支撑调查。
(二)重要矿集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及生态修复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周文辉,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二支队)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
1.聚焦重要矿集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搜集调查区地质环境有关,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开展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查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分布及危害状况。
2.在矿山调查成果基础上,评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分析成因及变化趋势,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修复方案,为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提供支撑。
3.开展不同种类矿集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评价技术方法组合研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技术标准修改完善建议。
4.聚焦“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主题,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制作科普产品,提高公众对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认知度。
5.形成重要矿集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及生态修复工程成果报告;揭示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及其环境影响效应、西南岩溶发育区富水规律、山区煤矿生态修复及资源集约利用对策、生态环境脆弱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演化等研究报告;以及矿产资源环境影响评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环境图集等相关专题成果。
6.探索建立生态修复支撑调查数据库。
7.汇总重要矿集区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数据和以典型矿山为单元的地质环境动态调查数据,支撑服务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信息平台。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7个二级项目:云南富源-贵州盘州能源矿产集中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黄河上游甘肃-宁夏段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包头市九原区-达茂旗矿集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煤炭矿集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熊耳山-伏牛山矿集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莱州-莱西一带矿集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新疆哈密市南湖一带矿山集中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