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陆多圈层协同演变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柳永清,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沉积地质学和地层学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以构筑地球表生系统中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深部过程的响应为主要目标,系统调查、研究典型地区地壳深、浅、表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逐渐破解大陆多圈层协同演变基础地质演化规律,重点开展如下工作:
1.以华北陆块关键地区若干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为目标,研究中国主要构造单元的关键构造部位地壳深-浅-表不同圈层物质组成架构及其对浅部矿产资源和构造格局;调查研究华北陆块中部和东部前寒武纪构造带重大岩浆、沉积、变质、变形事件及其与陆壳演化关系,系统总结华北陆核形成演化、古元古代构造格局演化规律;查明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造山带时空格架-演化过程,厘定胶-辽-吉带胶北地体与苏鲁高压-超高造山带之间边界及其性质,解剖华北陆块阜平、冀东与胶北新太古代岩浆-沉积-变质-构造事件群和巨量陆壳物质生长与再造过程。
2.针对北方造山带、中央造山带、东部造山带等重点地区,开展秦祁昆结合部原特提斯-古特提斯构造体制转换,秦祁昆结合部蛇绿混杂岩和岩浆-变质杂岩与前寒武纪微陆块结构、组成,重建中国中央造山系复合造山与原-古特提斯构造转换过程和北方晚古生代洋陆转化及时空格局。
3.探索中-新元古代表生系统中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间的相互关系和中-新元古代表层系统变迁规律,重点调查研究关键地质历史时期古生物地层学,梳理厘定重要断代和层型剖面,完善中国年代地层系统;服务地球多圈层演化及其资源、生物、能源效应目标,调查华南扬子地区成冰纪铁锰矿产资源的地质背景和主要控制因素,为铁锰矿产资源提供潜在的成矿区域;依托青海共和盆地地层格架建立,调查共和盆地干热岩发育基础地质背景;调查研究北方石炭-二叠纪和东部晚古生代油气盆构造背景以及改造破坏程度,北方山系晚古生代以来的洋陆转换过程及机制和古地理环境演化过程;建立并恢复华北型盆地的盆山发育基本特征以及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演化背景和东部晚中生代盆地群形成演化与能源矿产资源地质条件。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7个二级项目:阿拉善、藏东南等关键地段地壳圈层物质与演变基础地质调查,冀东与峡东等地区中新元古代地球表生系统基础地质调查,华北陆块中部和东部前寒武纪构造带基础地质调查,北方山系西拉木伦与贺根山基础地质调查,东部山系北段盆山系统基础地质调查,蒙西、豫西、鄂西北典型古生物群与关键地层基础地质调查,中央山系都兰、天水等地区基础地质调查。
(二)深部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工程首席专家:吕庆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深部矿产资源探测研究。
工程目标:
1.支撑国家和自然资源部“深地”科技发展战略、“十三五”深地探测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程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现东天山-北山深部地壳结构与构造变形及其演化历史的新认识,以及古亚洲洋南缘含油气盆地石炭-二叠系深部构造背景的创新性认识。实现松辽盆地及周缘深部中生界、古生界油气有利层(区)新发现2~3处。揭示武陵山地区页岩气形成的深部背景,探测深部结构及其对油气形成的制约,助力页岩气战略靶区优选1~2处。厘定萍乡-乐平坳陷、武宁-修水盆地等潜在远景区的深部结构。研究四川盆地-武陵山-江汉盆地-江南造山带-华夏地块等主要构造单元的深部耦合关系和演化过程,及对油气、金属矿产、地热等自然资源形成的深部背景。解析青藏高原南北向裂谷、藏南拆离系、藏南片麻岩穹隆与成矿的复杂深部构造关系和成矿机制,对比研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矿集区深部构造差异。从矿集区深部结构特征角度回答碰撞造山环境产出的斑岩铜矿成矿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深部找矿与资源潜力评价奠定基础,更有助于拓展该大型资源基地内的矿产资源增储前景。完成甲玛、驱龙矿区0~5千米深部找矿评价,提交3~6个深部找矿靶区,为建立冈底斯成矿带重要大型资源基地提供基础依据。
2.调查松嫩地块及周缘能源资源赋存空间,查明松辽盆地北部及东部主要断裂带的性质,获得关键区带的深部结构、物质组成与物性结构,厘清松嫩地块与周缘地块的界限及地质演化过程的能源资源响应。通过深反射地震、大地电磁、构造分析综合廊带探测,初步查明武陵山-江南造山带中段深部地质结构及其对成矿、成藏、成热的深部控制因素。查明冈底斯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分别对应俯冲、碰撞、伸展拆离地质作用的典型矿集区深部精细构造格架。探索适合于冈底斯成矿带深部构造研究与资源突破的综合地质调查技术,预测矿集区深部矿体空间分布,建立冈底斯成矿带深部探测技术示范,为重要大型资源基地资源储量提供新的增长点。解决东天山-北山及其周缘盆山结合带重大地质科学问题,构建横穿东天山-北山及周缘盆山结合带、深浅联合的地壳结构剖面,揭示地壳深层精细结构、主要地质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盆山耦合关系和成山、成盆、成矿、成藏作用的深部过程与构造背景,预测油气与金属成矿的有利远景区。
3.创新浅深联测的深部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及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东北、华南、西北和青藏等地区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的标尺。完善岩石圈圈层结构探测方法,支撑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形成深反射地震和宽频地震调查工作指南。进一步推广应用地球深部探测技术与深地科学研究方法,促进深部地质调查与深地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创新地质调查向地球深部进军的途径。创新性地完善和应用构造高差分析技术方法,创新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结合深地资源勘查开采理论与技术综合集成,提出深地资源科技发展战略建议。进一步完善“深地科学”学科领域的知识构架。甲玛-驱龙矿集区的三维地球物理模型构建过程的地质及高精度深部地球物理勘查成果的大数据分析和转换处理,为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深部找矿提供地球物理技术示范。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4个二级项目:东天山-北山盆山结合带深部地质调查、武陵山-江南造山带中段深部地质调查、冈底斯构造带关键地区深部地质调查、松嫩地块及周缘关键区带深部地质调查。
(三)地表作用与系统演变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李振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沉积地质与大地构造、油气地质综合研究。
工程目标:
1.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研究并揭示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桂东北岩溶发育区的表生地质作用过程及其对综合自然资源分布、赋存、演化的制约和影响,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重大需求。
2.在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以黄河演化为主线,系统开展地层、构造、沉积、地貌、气候、水系等多要素综合基础地质调查,查明浅地表风化层的物质组成、深部地质结构、古气候地质记录、重要活动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选择重点区域开展地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解决制约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系统开展桂东北地区岩溶系统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选择重点流域进行碳酸盐岩风化强度监测,查明岩溶地貌形态组合、分布特征及地质主控因素,预测地表岩溶系统发育趋势。
3.建立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沉积、地貌、气候、水系一体化演化模式、桂东北岩溶系统发育过程及演化模式,探讨其深部过程、地表响应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武威-固原地貌边界带基础地质调查、桂东北岩溶系统基础地质调查。
(四)重要盆地和造山带航空物探与遥感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范正国,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航空物探技术研究与解释应用研究。
工程目标:
1.推广航空物探(重磁、磁放、电磁)综合调查技术,查明银额、松辽等油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新层系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厘清银额盆地、松辽盆地基底构造格架以及秦岭-大别大地构造格架。
2.开展银额、松辽等盆地及秦岭-大别造山带高精度航空物探遥感调查,获取高精度航空物探遥感数据,
查明航空物探遥感异常分布特征,开展区域地质构造、盆地深部结构和地质构造推断解释,编制专题地质解释成果图件。
3.集成并完善航空物探(重磁、磁放、电磁)综合调查系统,完善基于航空重磁资料的垂向构造分层方法,实现盆地新层系解释新进展,探讨盆山耦合关系,提出区域地质构造新认识。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银额盆地及外围航空物探调查、秦岭-大别造山带航空物探遥感调查。
(五)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基础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方慧,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陆域水合物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开展松辽盆地中南部、银额盆地及南缘、长江下游皖江地区、南华北盆地和四川盆地南缘等地区综合地球物理调查,获取基础地球物理属性数据,查明区域重力场和电性结构的基本特征与变化规律,深化对重要构造边界、深部结构和块体属性等重要基础地质问题及制约油气成藏等关键地质问题的认知。
2.支撑北方新区新层系和长江经济带页岩油气调查等重点工作,查明盆地结构、基底构造、岩体分布、断裂构造及目标层系空间展布,分析油气成藏的深部控制因素,评价页岩油气资源潜力。
3.创新集成火山岩厚覆盖区、盆山结合带地球物理调查技术和页岩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建设基于“地质云”区域地球物理数据管理与信息处理平台,编制区域地球物理调查技术指南初稿。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6个二级项目:松辽盆地中南部地球物理调查、泸州-六盘水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四川会理-盐源地区地球物理调查、长江下游重点盆地地球物理基础调查、酒泉-武威地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银额盆地南部地区区域地球物理调查。
(六)华北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惠初,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从事岩石大地构造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查明呼和盆地第四纪三维地质结构,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过程;查明满都拉等地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主要特征,理清兴蒙造山带的大地构造格架;研究华北克拉通北部古元古代变质变形及深熔作用特征,修订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单元划分方案。评估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实施效果。
2.推广应用1∶5万区调技术要求,查明满都拉、洗肠井等地蛇绿混杂岩的展布、组成、结构,研究兴蒙造山带的造山作用过程和成矿地质条件,服务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开展内蒙古河套断陷和华北平原容城-天津廊带第四纪地质结构、断裂构造的分布规模及其活动性调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调查孔兹岩系的深熔作用特征,建立区域地层-岩浆构造事件序列,查明怀安杂岩与孔兹岩带的构造关系,研究华北陆块北部古元古代造山作用过程。
3.研究兴蒙造山带古生代洋陆转换过程,查明兴蒙造山带中段石炭—二叠纪大地构造背景及相关地层的沉积相、沉积环境特征,为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支撑。研究容城-独流镇地区第四纪海侵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提交全新世海侵过程和白洋淀区域古水文调查预测报告。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内蒙古温都尔庙-镶黄旗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河北怀安-内蒙凉城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七)东北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张立东,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从事区域地质地层、火山岩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查明通化集安地区辽吉构造带的物质组成、空间展布,探索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和演化机制;查明松辽盆地西缘构造带中段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控油、控矿特征,为深化东北地区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2.推广应用新的1∶5万区调技术要求,厘定扎兰屯-阿荣旗地区、巴林左旗-扎鲁特旗地区和法库-昌图-公主岭地区的地层、岩浆、构造、建造系统;查明扎兰屯岛弧岩石组合、年代格架及成因,索伦-林西缝合带东段和华北板块北缘东段古生代构造带的物质组成、地质结构、形成时代和大地构造背景,为兴蒙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研究及油气与矿产资源勘查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3.聚焦地球关键带,利用浅钻、物探及遥感等手段,查明科尔沁沙地西缘重点地区、法库、伊通地区第四纪松散堆积物物质组成、地层结构和新构造运动等特征,探讨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过程,为生态环境保护、国土资源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松辽盆地西缘扎赉特-巴林左旗区域地质调查、辽东-吉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八)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周边区域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蒋仁,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事基础地质、第四纪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在华东地区全面推广应用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推进区调改革,开展深覆盖平原区、陆相火山岩区地质填图试点与应用示范,建立长江河口观测与监测基地和陆相火山岩填图方法培训基地;调查长江三角洲河口等关键地区人-地互动条件下多圈层交互作用及地质环境演化趋势;分析三角洲地区地下空间等资源能源的构造-沉积过程及其成藏地质背景;探讨华夏造山带(北段)及邻区多微陆块碰撞-拼合过程及其资源效应。
2.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查明长江三角洲、武夷造山带等关键区域第四纪沉积结构、变质基底组成与构造属性,研究前泥盆纪洋-陆板块转换过程与时限、晚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成矿的耦合关系、能源资源构造-沉积过程及其成藏地质背景,分析新生代三角洲演化的构造背景与现代沉积过程、预测发展趋势。
3.查明三角洲河口地区近现代沉积过程,研究人-地互动条件下的多圈层交互作用与地质演化趋势,探索人-地交互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区调工作新模式与技术方法体系。查明华夏地块北部前泥盆纪洋-陆板块转换过程与时限,厘定江南造山带东段不同时期成矿地质作用与基底-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东南沿海地区晚中生代岩浆作用对成矿作用的制约。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武夷山松溪-庆元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九)东南丘陵区域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牛志军,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地层古生物、区域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建立扬子陆核增生及与周缘地块的汇聚-裂解过程模式,提出华南陆块聚散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新认识。
2.推进区调改革,按照1∶5万区调新的技术要求,开展海南昌江-广东云浮、南岭城步-南雄、长江经济带红安-咸宁、川藏铁路等地区各类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条件,查明海南岛、武汉城市圈重点地区第四纪物质组成、地质结构、环境演化,重点查明川藏铁路重要区段岩性、构造等基本特征及工程岩组、岩石体发育特征,编制系列图件,评估1∶5万区调技术要求实施效果,为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长江经济带及川藏铁路建设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3.厘清红安群、鹰扬关群、抱板群等物质组成、地质时限、构造属性及华南中-新元古代古地理格局;扬子古陆核增生、扬子陆块及南北缘、华夏陆块群早古生代构造格局;提出中生代早期生物复苏期典型动物群与环境协同演化机制。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海南昌江-广东云浮地区区域地质调查、长江经济带中段红安-咸宁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南岭城步-南雄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十)青藏高原及周缘区域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保弟 李海兵
王保弟,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副研究员,从事岩浆作用与成矿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制约能源资源和川藏铁路工程灾害有关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重点围绕解决川藏铁路差异性工程地质背景、青藏高原原-古特提斯增生造山过程、上扬子陆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西藏南部穹窿形成机制、大型断裂带地震孕育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促进地质理论原始创新。
1.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解决制约能源资源和川藏铁路工程灾害有关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重点围绕解决川藏铁路差异性工程地质背景、青藏高原原-古特提斯增生造山过程、上扬子陆块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西藏南部穹窿形成机制、大型断裂带地震孕育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促进地质理论原始创新。
2.推广应用1∶5万区调技术要求,查明三江造山带昌都-澜沧地区、扬子陆块攀枝花-玉溪地区与罗平生物群区、巴颜喀拉地块北缘与东缘地区、藏南麻迦-马拉山构造岩浆带、拉萨-腾冲构造岩浆带等地区各类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厘定青藏高原及周缘关键地区地质演化过程中的生物、沉积、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记录,逐步提高青藏高原及周缘大地构造格架与形成演化的总体认知。查明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区林芝-巴塘段差异性工程地质条件的地质背景,重点解决铁路沿线高温热害、昌都盆地煤系地层、关键大型构造破碎带等工程地质背景等问题,编制川藏铁路林芝-雅安段1∶25万地质图。
3.解决制约能源资源和环境效应有关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探讨西藏南部穹窿部分熔融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及成矿制约因素,创新大陆边缘增生-碰撞地学理论;揭示巴颜喀拉地块北缘与东缘大型断裂带的三维结构及与高原隆升、环境变迁互馈关系;探索罗平动物群复苏-辐射与生态环境协同演化关系。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6个二级项目:三江造山带昌都-澜沧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扬子陆块攀枝花-玉溪地区与罗平生物群区域地质调查、藏南麻迦-马拉山构造岩浆带区域地质调查、巴颜喀拉地块北缘与东缘大型断裂带区域地质调查、拉萨-腾冲构造岩浆带区域地质调查、乌蒙山岩溶石山区昭通-毕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
(十一)西北盆山系区域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计文化,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构造地质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查明西北盆山系油气、地热、大宗紧缺和战略新兴矿产资源地质背景和主要地质要素,促进形成2~3个国家级能源矿产资源基地。
2.推广应用1∶5万区调技术要求,开展造山带深变质地质体、大型矿产资源基地外围覆盖区、共和盆地干热岩地质背景填图示范,完成60幅1∶5万地质图,评估该标准的实施效果,支撑区调改革。查明西北地区主要能源盆地边缘结构构造,提出天山-兴蒙造山带油气地质调查与资源潜力评价建议。
3.完善造山带深变质地质体填图技术方法和西北主要造山带三维构造格架,构建西北盆山系中新生代地质过程及其能源资源环境效应研究知识和地质信息技术框架,深化大陆生长及大陆边缘地质理论,为区域资源、能源与环境调查提供地质背景支撑。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北方石炭二叠纪关键地质问题专题调查、东天山昌吉-双沟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商丹-大柴旦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北山图拉尔根-辉铜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新疆杜热及老爷庙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
(十二)边远艰苦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吴亮,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原武警黄金第十支队)高级工程师,从事地质矿产、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
工程目标:
1.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服务国家油气能源需求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围绕解决中亚造山带结构和古亚洲洋洋-陆演化、华北克拉通北缘晚古生代构造活化及其与古亚洲洋闭合的响应关系、扬子陆块西缘地幔柱事件的幔-壳过程及其盆地响应关系等关键地质科学问题开展调查,促进地质理论原始创新。
2.推广应用1∶5万区调技术要求,查明阿拉善北部雅干断裂带东段地区、华北克拉通北缘内蒙古德包图地区、松嫩盆地西缘阿荣旗地区、扬子陆块西缘乌蒙山昭通-毕节地区的地质背景,厘定地质演化过程中的生物、沉积、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记录。查明阿荣旗地区地表元素背景、分布及迁移等特征,额济纳旗、化德-康保地区特色地质旅游资源分布特征及地质背景,昭通-毕节地区石漠化、地质遗迹分布及地质背景特征。加强雅干断裂带、贺根山-黑河缝合带、嫩江-八里罕断裂带、化德-康保断裂带的特征性质、活动机制、地质背景和演化过程研究,逐步提高对中亚造山带东段构造格架、形成演化的总体认知。加强昭通-毕节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及其相邻层位的火山-沉积序列、盆地充填过程的研究,逐步提高对扬子西缘幔-壳过程及其盆地响应关系的总体认识。
3.解决制约能源资源和环境效应有关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查明化德-康保地区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石学特征,分析探讨构造岩浆作用特征及地质意义,恢复重建华北克拉通北缘中段构造演化过程;查明松嫩盆地西缘古生代以来地层充填序列、建造构造、控制因素及生烃潜力等特征,查明第四系地层结构、物质组成、沉积填充过程和新构造运动,建立第四纪以来的系统演变过程,提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调查成果表达方式,全方位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内蒙古西部戈壁荒漠区区域地质调查思路和有效技术方法组合,助力区调技术方法进步;查明扬子陆块西缘古生代黑色岩系时间序列、空间展布特征,探讨区域构造-沉积古地理背景及成因机制,为区域能源调查提供新资料和新思路。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内蒙古化德-河北康保县德包图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松嫩盆地西缘及大兴安岭盆山结合关键带区域地质调查、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克克桃勒盖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