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政策解读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学习札记

来源:自然资源部门户网站 作者:何力 发布时间:2021-10-25

充分认识地质工作的基础性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学习札记(一)

我国自去年以来出现的煤、电、油和铁矿石等资源紧缺状况,让一个社会知名度不高的词语——地质工作,频频见诸媒体。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最近指示都强调,地质工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包括资源基础、环境基础和工程基础。实施“十一五”计划,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

我国90%左右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和30%以上的生活用水来自矿产资源,支撑了70%以上的国民经济总量及相关部门的运转,矿产资源和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近些年来,我国地质工作有所削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主要矿产资源产量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保障程度不断下降,特别是战略性的能源资源短缺,进口量大增。另外,地质工作又面临新的任务,如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和管理等。现实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全面加强地质工作,实现重大找矿突破,才能扭转矿产资源供应形势,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矿产资源勘查是矿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处于产业链条的最前端。加强地质工作,不仅可以不断发现新的矿产地,增加矿产储量,而且可以就老矿找新矿,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增强矿山企业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这方面,东北一些资源型城市已经尝到了甜头。我国中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优势矿产资源,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壮大经济实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外实践证明,地质工作投入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必须把地质勘查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已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基础地学信息已成为各级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化,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开展重大工程建设,都对基础地质数据的需求急剧增加,需要地质工作发挥先行性和基础性作用。社会公众也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方面相关的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关注。因此,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地质找矿上,而且渗透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地质工作时要求,要更加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地质工作的基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地质工作这一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切切实实抓紧抓好,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地质工作的氛围,全面增强地质工作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基础支撑能力。

拓宽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学习札记(二)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关于贯彻《决定》精神的指示中,十分明确地指出,地质工作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做好地质找矿、提高资源综合效益、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这四方面重要工作。这四方面重要工作,就是新时期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地质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做大做强地质工作、壮大地勘经济,十分重要。我们在学习和落实《决定》时,务必把握好其丰富的科学内涵,使地质工作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在计划经济时代,“搞地质的就是找矿”——不但广大百姓这样认知地质工作,就是百万地质大军本身,也几乎以找矿为唯一己任。原因之一是,在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为嗷嗷待哺的工业提供大量“粮食”——矿产资源,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地质工作的迫切任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国家地质找矿任务的逐年减少,地勘队伍开始探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质工作新出路。但在探索过程中,不少地勘单位没有看到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纷纷开工厂、办商店,甚至大搞养猪、种菜,希望以此摆脱困境。但很多经营项目因缺少行业优势和经验,非但难以成功,反倒让不少地勘单位一步步陷入更深的困境。

地质工作的前途到底在哪儿?失败的教训,促使一些地质队伍开始思考如何发挥专业优势、拓宽并延伸地质工作服务领域。属地化管理以来,以江西、内蒙古、新疆、云南等省份为代表的地勘队伍,还有煤炭、冶金、化工等方面地勘队伍,加强地质工作,获得了一大批地质成果,在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有力的矿产资源保障的同时,壮大了自身实力;以浙江地勘局为代表的地质队伍,认识到地质工作要想在市场经济时代生存发展,必须有新的思路,必须拓展多目标多方位服务经济社会的地质工作新功能。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浙江地勘局地勘经济飞速发展,地勘职工日子越过越好,全局经济总量始终位列全国地勘业第一。浙江虽然是矿产资源赋存小省,却又是地质工作大省,原因就在于浙江地勘局找到了地质工作的新路——正如《决定》中所指出的,地质工作既要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也要全面增强服务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基础功能。

今天,地质工作的服务领域已经大大地拓展了:缓解资源瓶颈制约,靠地质找矿开源;提高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等综合利用效益,地质工作也有可为;大农业、城市化和重大工程建设,对基础地质数据的需求急剧增加;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迫切需要地质信息支持;公众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增强的关注与知情权,对地质信息的社会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正是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需求,正是地质工作发挥“基础功能”新的用武之地,也是我们对地质工作认识和实践的深化。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资源与环境并重”时代,作为经济社会重要先行性、基础性的地质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以此确立自己的科学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

建立富有活力的新体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学习札记(三)

探索了许多年的我国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后,进一步明确了方向,那就是《决定》和最近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的,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富有活力的地质工作新体制。

这个新体制最鲜明的特点是,确立以公益性地质工作为基础、商业性地质工作为主体,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协调发展,建立政府与企业合理分工、相互促进的地质勘查体系,健全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形成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资金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这个新体制无疑对促进我国地质工作发展是强大的动力。以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为例,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趋势中,国有地质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参与勘查市场竞争的意识不断增强,全国固体矿产勘查社会投资已占40%,云南等省社会投资比例甚至已高达80%。社会资金的投入激活了勘查市场,使过去一些没有国家投资就没法做的地质工作可以做了。

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公益性地质工作,是《决定》强调的,也可以说是地质工作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就难以激发地质工作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地勘单位习惯于靠国家下达项目、国家拨钱的工作机制,工作年年做,成果也年年出,但是缺少现在这种生龙活虎的竞争态势。如今,没有“我非干不可”的竞争意识就得不到项目,没有过人的实力就干不好项目,再加上国外的地勘公司参与竞争,国内有实力的非地勘单位也参与竞争,这就逼着国有地勘单位增强竞争意识,强身健体,提高市场竞争力,靠竞争获得项目,获得市场地位,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然,“国”字头的单位也揽不到“国”字头的项目,救不了自己。

商业性矿产勘查占大头,这已成为我国地质工作不可逆转的趋势。《决定》明确了企业在商业性矿产勘查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各类矿山企业新建矿山或矿区,国家不再无偿划拨矿产地,政府逐渐退出以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矿产勘查等等。这一切,都发出了强烈的信号,地勘单位必须有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思想和实力准备。而对非地勘单位而言,又预示着自己可以凭实力进入更广阔的地质勘查市场,这对国家对企业来说,都是大好事。

建立地质工作新体制,需要把转变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国家重视地质工作,绝不是要回归旧体制。加强地质工作不能由国家来包办。当前,国有地勘单位改革还面临不少困难,如地勘职工社会保障政策需要落实,住房和地质装备急需改善等,这些在《决定》和以前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的有关文件中,都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措施,当前各省(区、市)在贯彻落实《决定》精神中,也都表现出了积极态度。相信从中央到地方,从地勘单位到社会,上上下下一齐使劲,真真切切落实《决定》精神和国务院领导同志最近的指示,建立地质工作新体制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地质工作要现代化——《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学习札记(四)

加强地质工作的时代需求,正在呼唤着地质工作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地质科技工作者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国家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地学知识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在某些领域站在了世界前列,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地质科技水平在国际范围内仍处于中等地位。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明显:人员、知识和理论的储备与结构,均需改善更新;找矿和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而且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自主创新成果少,高新技术几乎都要从国外引进;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低;缺少深部找矿的装备等。所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出增强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系列要求,实在是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放眼世界,资源与环境已成为当今地质工作的两大主题。首先是资源问题。在我国,资源紧缺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挑战更为严峻:在地表矿已经找得差不多,固体矿产找矿正在向地球深部矿、隐伏矿和难识别难选冶矿进军的今天,在油气资源勘查需要破解复杂海相地层奥秘和向深海区挺进的今天,迫切需要地质勘查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支撑——以找矿理论和科技的进步,带动矿产勘查实现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地质装备,武装起地质调查、勘查与科研队伍。

环境问题,更是地质工作的全新课题。当代地质科学处于建立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新一代知识体系的重大转折期,强调从地球作用研究转向地球管理,在全球观的视角下,为全球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为地球资源、环境管理提供支撑。中国地质工作者面对城市、矿山、农业、工程等众多地质环境问题,以及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地质灾害问题,必须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在不违背大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以人为本,趋利避害,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科学的预防与治理措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同样离不开现代化理念和高新技术的支撑。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群迅速发展,引起了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式的巨大转变,使地质工作呈现出以技术为先导的局面。无论是美国实施的“地球探测计划”和“地球实验室计划”,还是澳大利亚的“玻璃地球计划”和加拿大的“勘查与科学计划”,都是以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多技术集成,解决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资源与环境等重大问题。事实上,高新技术与地质工作、地质科学前沿融为一体计划的实施,让地质科学技术始终渗透于地质工作全过程,让地质工作实践始终校正着地质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产生了许多新的重大地质发现和科技创新成果。

要突破制约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矿产资源瓶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小康社会,作为基础和先行的地质工作,就必须实现现代化。我们相信,随着《决定》的一步步落实,随着地质科技投入的加大和地质人才的加速培养,我们对地球认知、资源勘查、地灾防治的能力将大大加强,我们的地质工作装备水平会大大提高,现代化的地质工作必将支撑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舞台。

建设精干高素质的地质队伍——《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学习札记(五)

温家宝总理最近在谈到贯彻《决定》时指出,要建设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队伍,培养杰出的地质人才,改善地质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一支精干的高素质地质队伍,迫在眉睫。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表明,号称百万大军的地质勘查队伍中,除了油气队伍25万人外,非油气队伍为75万人。在这75万人当中,离退休人员到2004年底已达46%,而且这几年又是离退休的高峰期。另外,在职人员当中,只有4.8万人真正从事矿产勘查工作,再加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直属队伍和省级地调院等,加在一起也不足6万人。偌大的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仅靠6万人来保障矿产资源的后备接续,显然不现实。

要保证一支精干的高素质地质队伍的建设,就要有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地质人才青黄不接的根源在于高等教育中地质类专业太“冷”。《决定》要求加强地质科技发展、积极发展地质教育等一系列的措施,正是希望能从源头上保证地质人才的培养和供应。这就要求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积极发展地质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地质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地质类学科建设,改善地质类院校办学条件和招生条件,给高校的地质专业烧上一把旺火,让地质类专业真正热起来,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当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向着建实建强——人员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目标发展,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找矿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各省(区、市)地勘队伍也在立足地质找矿同时,努力融入地方经济,向工程地质、地灾治理等领域渗透……越来越多的地质工作项目需要地质人才。要保证现有地质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地质队伍,就需要彻底改变当前地质工作“环境差、待遇低、地位低”的现状,改善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提高一线地质人员的待遇,使地质工作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对地质人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

推进地质人才开发,要建立鼓励创新的地质科技人才开发机制,敢于给地质人才压担子,勇于让他们挑大梁,在重大地质勘查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中,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领军人才。还要造就一大批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地质新人,真正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这样,建设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队伍的目标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加强地质工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一项基础性、先行性、战略性的工作,地质工作着眼于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性质将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社会必将再次给予地质工作者应有的关心、支持和声望。借《决定》的东风,相信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队伍目标一定会实现,地质队伍一定能在提供矿产资源保障中再立新功。

 

相关文档: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