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图片 > 图片新闻

出征格罗夫山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 伟 发布时间:2014-03-13
 
 
在梅森峰碎石带


 
在哈丁山西侧采样


  近日,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力学所王伟博士从南极发来了他的地质考察记录。王伟这次南极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对格罗夫山地区进行基岩、冰碛物及相关矿产资源考察,建立整个格罗夫山冰下高地的地质构造框架,评估其资源潜力。由于王伟参加的格罗夫考察队走的是环南极的线路,通信受到很大影响,野外科考日志无法及时发回,我们只能视联系情况陆续分享他的考察见闻。

  首站:格罗夫山最高峰

  格罗夫山考察队向内陆进发,于1月2日早上8点半准时启程,与泰山队的第二次运输同时进行。两个队伍计划在464公里外分开,再各自驶向目的地。

  一路上老天还算帮忙,没有出现“白化天”,但由于拉着泰山队第二批物资的雪橇总是出问题,一路修修补补才勉强撑到目的地。

  沿途,我们格罗夫山队除了承担采集雪样、气溶胶等科考任务外,还负责做饭、化雪、搭建临时厕所等后勤工作。直到1月7日,我们才与泰山队分别,向着格罗夫山地区进发。自此,冰雷达也开始正式工作。

  分头出发后不久,我们通过冰雷达测试到冰盖厚度达1400米左右,而此时的海拔为2524米,也就是说冰下的陆地海拔只有1100米。这意味着如果南北极的冰盖融化,地球的大部分将会没入海中。

  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格罗夫山的最高峰——梅森峰。梅森峰位于格罗夫山的西面,要经过布莱克岛峰群和梅尔沃尔德岛峰群才能达到。队里两位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在这两个岛峰群上安装了天然地震观测台,而我也在基岩露头甚为宝贵的两个地方分别采集了岩石样品。

  三天之后的1月10日,我们抵达梅森峰。区别于之前在布莱克和梅尔沃尔德的临时营地,科考队在梅森峰扎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营,而我的工作也随之展开。

  梅森峰分布有冰碛岩碎石带,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碎石带收集岩石样品。在梅森峰下的碎石带,我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格罗夫山的万年蓝冰——虽然没有想象中的蓝,但确实比一般的冰硬度要大,而且冰内还有很多小气泡。据说,蓝冰是由上千米的雪长年累月积压而成的,雪层中的空气也因此被压入蓝冰之内,所以这些小气泡内的压强都高于外界。如果将蓝冰放于水中,还能听到因气泡破裂所产生的噼里啪啦的声音。

  萨哈洛夫岭收获陨石

  除了陨石的收集暂时颗粒无收,总体来说,梅森峰的工作还算顺利。1月13日,我们离开了梅森峰向哈丁山前的萨哈洛夫岭进发。

  经过一天的行程,两辆雪地车终于把我们拉到了萨哈洛夫岭一侧的山脚下。这里距离阵风悬崖(盖尔陡崖)、威尔逊山脊以及哈丁山的距离都适中,方便我们来回考察。按照计划,我们将在这里度过半个月的时间,主要开展陨石的收集、冰碛岩转石的采集、冰雷达的剖面探测和冰芯样的采集等工作。

  第二天,科考队长计划将我们的考察区域定于阵风悬崖北段的4号碎石带,但由于风力较大,我们又改为在阵风中段的碎石带考察。我继续负责冰碛岩转石的采集,同时也承担了部分陨石的收集工作。可惜事与愿违,在陨石的采集方面,全队依然空手而归。

  1月17日,天气晴朗,风力渐小,我们全队又杀到了北段的4号碎石带,经过了一整天扫雷排雷似的搜寻,总算让我们采集到了传说中的陨石,而且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少的收获。在我采集的30多颗陨石中,虽然个头都不大,但陨石的特征还是俱全的。

  接下来,我们还有一个附加任务,就是采集哈丁山金鸡岭背的风凌石。这里的风凌石与中山站表面并不光滑的风凌石稍有不同。由于格罗夫山地区风力要比中山站强得多,而且风中常带有砂砾,经过千万年的吹打,风凌石不仅千疮百孔,而且表面也都被风中的砂砾摩擦抛光。

  所幸,在我们开展科考的大多数时间里,没有出现大风天气,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