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5月10号,发生在甘肃岷县的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给当地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区的抢险救灾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过渡性生活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公路、电力、通信等水毁基础设施建设恢复等一系列工作都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眼下人们最为关心的是:灾区的百姓们生活得怎么样呢?
应急救灾机制启动
在蒲麻镇街道旁边的一间房屋里,村民陈小平和妻子正在破损的家中寻找还能用的物品,5月10日傍晚的洪水几乎把他家居住了几代人的房屋全部冲毁。
当地在灾后半小时就启动了应急救灾机制,第二天上午就搭建起了救灾帐篷,陈小平目前和父母妻儿一起住在空地上的救灾帐篷里。
在岷县禾驮乡九年制学校记者看到,这里不但是抢险救灾指挥部所在地和受灾群众安置点,也是救援物资中转地和救援人员的集结地。通信部门在这里架上了通信车,可以让老百姓免费打电话、充电,一些当地的餐馆自发地提供免费早餐午餐。甘肃省各地医疗队也在应急机制启动后纷纷赶到现场,其中还有舟曲医疗队。
据甘肃岷县县委副书记刘倡清介绍,灾害发生之后全县有13.9万人需要转移和安置,到目前为止已经安置了13.2万人,还有6404人在进一步安置中。现在国省道和通乡道路基本上抢通了,还有20%左右的通村公路正在抢修之中。电力恢复80%,通信恢复90%,剩下的正在抓紧抢修之中。
这次被转移出来的灾民不仅得到了及时的安置和救助,更让他们难忘的是在山洪泥石流到来之前他们都提前得到了通知,并且在第一时间就看到了抢险救灾人员的身影。
甘肃山大沟深,特别是一些中东部地区,河川平地相对较少,一直以来都是自然灾害频发。很多老百姓居住在狭长的沟道里,仅在岷县境内1988年、1995年、2001年、2005年以及2009年,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山洪泥石流灾害。根据实际情况,要把这些山洪泥石流易发地区的老百姓全部迁出去,目前还不大现实,因此进一步加大山洪预警预报系统建设的力度就显得格外重要。面对这次灾害,当地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这套预警系统的效果。
防灾预警机制经受检验
5月10日下午5点多,禾驮乡哈地哈村的防灾信息员包永平接到村里干部要转移村民的通知后,急忙敲着锣挨家挨户通知人们撤离。他说,当时还下着冰雹,自己也顾不上打伞,只一心想往高处跑,这样能有更多的人听见他喊话。
敲锣声和喇叭里的喊话声很快让全村的人意识到了危险的临近,但是因为大家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特大泥石流灾害,所以有些人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逃离,而是一再坚持留守观望,81岁的包万科老人就吃了这样的亏。开始水小的时候他不着急,水大了想跑的时候就跑不过去了,最后还是村民包朝阳把他硬背了过去。
路上的水越流越急,有些地方只能翻墙,甚至要从房顶上走。像包万科老人这样没有及时撤离的人已经很难独自逃生,抢险人员便开始挨家挨户地排查,见了老人和小孩就背着跑。到下午6点半左右,全村928人全部撤离到了安全地带,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就在灾害发生的前一天也就是5月9日,甘肃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收到了今年入汛以来甘肃省气象局呈送的第一份《重大气象服务专报》,表明10-12日甘肃省陇东南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当晚10点以前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向各地、州、市防汛部门发出紧急通知。接到通知后,5月10号上午,定西市防汛抗旱指挥办又向各县区发出通知;5月10日下午16点30分,定西市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16点50分,岷县气象局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从16点38分开始,岷县县政府工作人员开始给各乡镇负责人挨个电话通知并通过短信平台群发短信。和哈地哈村的情况一样,其它村子也都是在第一时间就接到了紧急撤离的通知。由于灾害预警机制的启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当地有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将完善目前的防灾减灾系统,进一步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岷县有“十年九灾”的说法,它的地理位置特殊、极端天气频繁,一遇强降雨极易聚集洪水引发泥石流灾害。而我国是各类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类似岷县这样的地方并不罕见。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国进一步加快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平时做好做足防灾减灾的功课,灾难来临之际就可以更好地保护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