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是5-12,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的纪念日。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每年的5月12日,被确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在5-12到来之际,全国很多地方开展了各类防灾减灾演练。
防灾避灾大演练
震中附近地区通信、电力、交通中断,情况不明,形成“孤岛”。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架直升机飞临震中上空,向地面空投食品、饮用水、衣被等生活物资。水上分队建起了承载60吨的浮桥,组织被困群众从浮桥上安全转移。陆路抢通分队也赶到受阻路段,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现场指挥员当即决定对巨石进行爆破,几声巨响,巨石瞬间破解,主要障碍得到排除,大型工程机械得以顺利开进,受损路段很快被打通。
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乎让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想起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救灾情况。其实,这是昨天下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崇州进行的一场防灾避灾的大演练。
人们记得,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桥梁垮塌、道路中断,大量的山体滑坡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受灾人员根本无法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这一幕成了那个时候最让人们揪心的事。
在地质灾害中,人们经常会看到桥梁断裂的情况。那么这时如何转移灾民呢?正在演练的科目就是在河流上架设浮桥。据介绍,这样的浮桥一旦架设成功,不仅可以转送灾民,而且可以快速通过最大重量达60吨的救灾车辆。
此次演练全省一共有1200多万人参加,分成200多项综合实战、两万多次以学校、社区、乡村和企业集体组织为主体的防灾避灾的逃生演练。
在汶川老县城,即便是现在,依然能感受到当时地震时的惨痛,尤其是那些被困在高处的受伤人员,他们能做的只有等待。但是,由于楼房大量倒塌,怎么把伤员从危险的高处安全、快速地运送下来本身就是个难题。而这一次,高空救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演练科目。
架设浮桥救人、高空救人,除此之外,我们在演练现场还看到,在一片倒塌的废墟前,救援人员利用无齿锯、液压剪扩器等破拆装备对被困者上方的建筑物进行破碎清理,采用由上往下的方法将被困者救出。遥控飞艇飞至铁塔顶部上空悬停,实施放线作业,电力抢修人员将飞艇放下的牵引绳与地面电缆相连,实施输电导线牵引,紧急恢复灾区电力供应。现场紧急抢险的同时,灾区基层干部和志愿者也正组织千余名群众和学生向安置点转移。临时安置点已经搭建了150顶群众生活帐篷,设置了救灾物资储备发放库、医疗点、警务室等管理和服务场所,开设了应急充电站和饮用水、饮食、淋浴供应点,设置了移动厕所,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可以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除了我们刚才看到的,通过各种实战演练,测试和提升政府的应急决策指挥能力、专业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外,通过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性演练来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5月10日的上午,记者跟随成都市公安消防支队的消防队员来到了一所小学,记录下了一堂特殊的逃生教育课。
从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乃至全国的各种媒体也在不断普及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知识,便于公众学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中易发常见灾害、事故、疫病等的应急处置方法,提高生存技能。
干旱、洪涝、台风、地震……除了现代火山活动之外,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在我国出现过。据统计,我国每年遭受各类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高达2000多亿元。严重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成了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课题。2009年3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到今天,已经是我国的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了。
地震发生时如何躲避?突遇洪水如何应对?雷雨天气应注意什么?如果有人平时对这些问题了解不多,那么,就应该从现在开始补上“防灾减灾”这一课。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主动了解灾害,提高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掌握避灾自救技能,面对灾害,才能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