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为天使之翼标本,下为反鸟的同等比例复原图。王申娜 制图
6月29日,中加英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宣称,首次在琥珀中发现白垩纪古鸟类——兽脚类恐龙的后裔。
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邢立达博士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的瑞安·麦凯勒教授领衔的这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出版的著名杂志《自然》子刊《自然通讯》上。
据邢立达介绍,在“973”计划、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德国洪堡基金等10余个项目的资助下,他们对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之一——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的琥珀古鸟类标本进行了研究。标本包括了两个鸟类的翅膀和部分软组织,由于没有经过化石作用,因此保存得极为完好,具有与生前几乎无异的细节。
“这两件标本距今约9900万年前,来自白垩纪中期诺曼森阶,我们将其称之为‘天使之翼’与‘罗斯’标本。”瑞安·麦凯勒教授介绍说,“标本非常小,‘天使之翼’展开后为18毫米,而‘罗斯’只有12毫米,这极小的尺寸、骨骼的发育情况、各指的比例,都表明标本为早熟性的幼鸟。”“天使之翼”标本保存较好,包括了桡尺骨、掌骨、指区,以及多种不同形态的羽毛。手指共3根,指式为2-3-1,明显区别于三指型非鸟兽脚类的指骨排列方式(2-3-4)。羽毛包括9根高度不对称的初级飞羽,还能观察到5根次级飞羽的基干部分。小翼指有3根羽毛,形态区别于前述的羽毛。此外,覆羽区至少包括了3排廓羽。
虽然两件标本的翅膀乍一看都接近黑色,但科学家研究之后发现,“天使之翼”标本是以黑色为主的胡桃棕色,而“罗斯”标本的大部分区域则呈现出更深的棕黑色。两件标本的廓羽颜色从略浅于飞羽的颜色过渡到银色或白色。
基于重建的3D数据,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两件标本的骨骼形态学、比例和羽毛特征大致相似,都属于典型的反鸟类。
国际古生物协会前任主席、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迈克尔·本顿院士介绍道,这些反鸟类幼鸟标本已经具有了现代鸟类的羽毛类型,让我们得以从细微的角度观察到反鸟类幼鸟的羽毛生长方式,鸟翼骨骼形态学,以及羽囊、羽区和裸区等,这些细节皆是前所未见的。
这么小的鸟儿骨骼上的羽毛完全发育,是一种幼鸟中存在的早成性或超早成性现象。这种特性使得幼鸟出壳后很快便能独立取食。但这两件标本中的鸟儿很显然还没有撑到成年。论文作者之一,台北市立大学运动能力分析实验室的曾国维教授表示:“‘天使之翼’标本中的双向爪痕,标本四周的大量腐败物,以及裸区暴露出的皂化外观,都表明标本至少在被树脂部分包裹时还依然活着,其大部分腐败过程在无氧环境中发生。而‘罗斯’标本则没有这些特征,说明它很可能来自一具尸体,在其接触树脂前就已经完全腐败。琥珀内没有大量腐败物和挣扎痕迹也可能是某种行为学的结果:掠食者撕下了鸟的翅膀,但没有食用,而是将它丢弃。”
“标本虽小,但极为难得,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世界上最小的恐龙,其体长只有3.5厘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的徐星研究员评价道,“标本表明反鸟类似乎已具有现生鸟类的大部分羽毛类型,在羽毛的排列方式、颜色和微结构上都非常相似。这是我们首次在如此大规模的细节上去了解反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