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科学技术

南极科考后记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陈虹 刘健 刘晓春 发布时间:2015-04-02

 
偶遇澳方野外考察车队 陈虹 摄

  自2014年12月12日从北京出发,到2015年2月7日返回北京,我们北查尔斯王子山考察队的南极科考共持续了58天,其中野外工作时间约20天。期间,我们在北查尔斯王子山、布朗山、西福尔丘陵和温德米尔群岛等多个地区开展了工作,共采集各类样品406件,重量约1000公斤,这对于我们科学认识东南极地区格林维尔期地质体的组成与基本特征、泛非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改造、北查尔斯王子山二叠—三叠纪含煤沉积盆地的基本特征和煤炭资源潜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北查尔斯王子山地区一直是我国南极考察的梦想之地,但是由于保障能力有限,一直未能实施。这次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极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开启了全新的、高效的南极考察模式。相比于以往的南极考察,我们这次利用了澳大利亚的航空网络来开展东南极北查尔斯王子山地区的地质考察工作,大大缩短了考察行程,使得工作时间比以往更加充足。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也收获了许多。澳方非常重视对科研项目的后勤保障。虽然我们的野外工作时间仅约20天,但是澳方对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包括工作路线安排、宿营地选择、物资配给、样品采集点及其重量等等。同时,澳方也非常注重对考察队员的安全培训,对讲机和卫星电话不仅要在出队前调试好,还要确定与站上通信室联络的时间,并要求我们每天早上到通信室填写野外考察信息表,包括出发时间、人员、考察地区、交通工具、联系方式与方法、联络时间和返回时间等等。此外,还要确认GPS是否运行正常,并调整为UTM格式坐标系,以便于定位。尽管相关的安全知识我们在戴维斯站已经接受过培训,但凯西站的工作人员还是一丝不苟地为我们详细讲解,并落实到位,充分体现出澳大利亚南极考察过程中“分工协作”和“安全第一”的工作理念。更难得的是,澳方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野外工作都照顾得非常全面,包括人文性的关怀措施和对野外考察包的明确规定。

  硬件方面,戴维斯站和凯西站均建有专门的户外栋(FieldStore),用来存放野外考察的所有装备和物资,包括帐篷、睡袋、背包、炊具、服装和通信、导航等设备,并对各类物资进行分类管理,医务室备有急救药品。如此一来,考察队员从国内出发时可轻装上阵,到现场直接领取由后勤保障人员已配备好的装备和工具便能开展工作。我们在北查尔斯王子山进行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早期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在野外考察时留下的车辙印,并且还偶遇了进行其他野外考察的摩托车队,可以想象到20多年前澳大利亚地质考察就已经是这样的景象了,而我们居住的苹果房也早是在二三十年前就已建好,这与我们漫长的徒步行走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国南极考察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并且正在筹划建立罗斯海地区的新站,形成了以“雪龙船”为主体的后勤保障体系,并开始建造新的南极考察破冰船。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与较早开展南极考察的国家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在很多细节性方面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包括工作理念和规范制度等,希望随着我国南极科考工作的开展,科研水平和后勤保障都能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