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心地质调查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来源:中国地调局南京中心
作者:曾勇 刘一
发布时间:2015-03-10
2014年,中国地调局南京中心根据局“一条主线”、“二点定位”、“三个坚定不移”“四个排除一切”“五个服务”“六项基本原则”的总体要求,围绕国家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定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对华东地区2015-2020年度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进行了统筹部署,按“计划-工程-项目-子项目”的层级体制,编制完成了江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2个工程和全国金刚石调查等7个项目的部署方案。确定了华东地区今后6年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方向和内容,(计划)项目数由先前的4个上升为7个。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和进展,地质调查工作基本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国家投入华东大区的地质调查评价专项经费逐年增长,从2010到2014年平均增长7%,南京中心承担的地质调查评价项目经费也逐年同步增长。此外,从2010年到2014年,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横向项目经费收入也由300万元提升到3000万元,其他科研经费由800多万元增长到1300万元,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与项目性质的多样化。2014年财政资金预算执行率达到91.3%。
2014年创新了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地方政府及地勘单位合作的新模式,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开展了城镇、城市和城市群三个层次的合作,即直接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丹阳城镇地质调查模式”,与地方政府、地勘单位三方合作的“莆田城市地质调查模式”,与省国土资源厅全面合作的“皖江经济带地质调查模式”,探索了新形势下华东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常态。
南京中心2014年地质找矿工作取得重要新进展。广东始兴矿产调查评价项目在南山坑矿区实施的ZK927孔,发现连续约26米的层控钨锡多金属矿化矽卡岩,使矿区2号矿带控制长度超过400米。经中南地区项目办野外验收认为,该项目找矿效果显著,预计南山坑矿床的钨锡资源量将达大型以上规模。
南京中心地质调查成果“华夏地块龙泉地区发现亚洲最古老锆石”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在浙江龙泉地区龙泉岩群云母石英片岩中发现了2颗冥古宙碎屑锆石,既有4127Ma的亚洲最古老碎屑锆石,又记录了约4100Ma地壳无水重熔过程及随后发生约4070Ma变质事件,为地球早期地质演化过程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新线索,同时也为华夏地块与冈瓦纳古陆的地质联系提供了新证据。成果已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
南京中心研发的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岩心光谱扫描仪开始为地质勘查提供服务;历时五年研制成功的机载成像光谱仪在新疆哈密完成5小时的首次飞行试验,充分验证了仪器的稳定性和整机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获取了850平方千米的高光谱数据,为实现商业飞行打下了基础。
钦杭成矿带东段成矿规律研究取得原创性成果,首次发现了二叠纪海相火山岩,并查明这套海相火山岩是赣北地区广泛分布的微细浸染型金矿的含矿建造,提出了矿床属海相火山-热水喷流沉积的热泉型金矿的新认识,具有大区域找矿指导意义。
中心2014年开展的油气地质工作中,对江浙沿海浅层天然气进行了专项调查,基本查明长江三角洲古河谷内具有较好的浅层天然气勘探潜力,并利用静力触探井试验点火取得成功。
境外地质工作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以拉美地区、大洋洲为重点,拓展周边地区,快速形成了境外工作的地质矿产数据库和拉美地区、大洋洲的地质矿产数据平台,与相关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建立了良好关系,为今后持续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南京中心2014年度获4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城市地质调查示范支撑”、“长江三角洲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和“福建省永定县大排铅锌矿找矿思路创新与突破”获部级二等奖。作为合作单位完成的“数字地质调查理论、技术方法与软件平台”获部级一等奖。是多年来获得部级奖励最多、奖项级别最高的年度。
年内发表学术论文64篇,其中SCI论文7篇、EI 4篇、核心期刊论文33篇,出版专著1部,发表于SCI、EI及核心期刊的高水平论文大幅增长。
2015年2月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考核组对南京地调中心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进行了2014年度考核,局考核组认为南京地调中心在过去的一年中,在中心党委和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奋力拼搏,攻坚克难,抓住发展机遇,在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实施、成果产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骄人业绩,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初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