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研究员在南极考察。
1月4日~3月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4位南极科考队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第31次南极考察计划中的地质考察任务并先后回国。
本次考察是执行国家海洋局极地专项项目《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极半岛北部—南设得兰群岛群岛中新生代高压变质与岛弧岩浆作用研究》等科研项目。
野外考察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月4日~1月20日,刘建民研究员重点完成了对长城站周边地质及资源特点的路线地质调查,标定地质点22个,获取地质岩石样品30余块(约40公斤)。
第二阶段为1月21日~1月31日,赵越、张拴宏、刘建民3位研究员和高亮博士等4人与智利南极研究所科学家合作,共同开展了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主要岛屿的地质及资源考察,采集各类地质、岩石样品超过100公斤。期间,刘建民与高亮返回长城站,开展了长城站周边的古地磁取样工作。
第三阶段为2月1日~2月15日,赵越和张拴宏两位研究员继续随船开展西南极半岛的地质考察。
已有研究表明,南设得兰群岛及长城站所在地区是晚中生代以来古太平洋板块向南极板块俯冲消减过程中形成的,该群岛出露的地层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如:利文斯顿岛火山岩的时代为白垩纪,而乔治王岛的火山岩时代则为古近纪。群岛以钙碱性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部分沉积岩记录了弧前盆地—火山岛弧的演化过程。通过中国第31次南极野外考察,科研人员基本了解了西南极南设德兰群岛及长城站周边的地质特征及部分矿化特点,并获取了大量珍贵的野外岩石样品,为进一步开展南极半岛火山岩群的时代及其演化过程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