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关中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关键科学问题
我国初步构建大陆地壳/岩石圈结构框架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周琦
发布时间:2014-07-29
深部探测专项《大陆地壳的结构框架与演化探讨》课题日前通过结题验收。该课题针对我国中生代以来的大地构造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华南、华北、东北和西部地区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分析;结合专项最新探测数据和成果,特别是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进行了深浅耦合的数据融合与结构再造,赋予了深部地壳和岩石圈探测成果的地质构造含义;初步构建了我国大陆地壳/岩石圈结构框架,提出了我国大陆主要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该课题隶属深部探测专项第八项目《深部探测综合集成与数据管理》,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承担。课题组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和认识。
课题组获得了我国大陆地壳结构的新认识。首次在我国北方大陆(牛首山)发现古老碎屑锆石,约束了古老地壳的形成;初步建立了扬子克拉通的“三层地壳结构”和华夏地块“四层地壳结构”;华南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了川东—武陵山—雪峰山褶皱构造带地壳结构与深部隐伏造山带,提出扬子与华夏块体碰撞时代为古元古代哥伦比亚期(1.8Ga~1.9Ga)的新认识;初步解译了华北克拉通北缘—古亚洲造山带地壳结构;推测鄂尔多斯地块处在正在进行的克拉通破坏的深部过程之中;提出松辽盆地具有复合基底性质和“盆下有盆”的多层结构。
课题组提出,蒙古—鄂霍茨克洋的被动与主动陆缘的转换发生泥盆纪之后,蒙古—鄂霍茨克板块在二叠—三叠纪时期存在向东南方向(现今方位)的俯冲作用,鄂霍茨克海关闭和逆掩推覆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晚侏罗世(170Ma~160Ma)。认为华南长乐—南澳陆缘造山带为古太平洋板块与亚洲板块作用的边界;对东北那丹哈达增生杂岩的研究,证实了古太平洋(伊扎纳吉)板块在亚洲东部俯冲增生。
通过探讨研究,确定了华南晚中生代—早新生代多期构造应力场及其演替序列,识别出横跨叠加褶皱构造;提出了华北中生代(三叠纪—白垩纪)岩浆岩分布的时空迁移规律和构造变形的时空差异,揭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与演化过程。从沉积学角度厘定了燕山运动的起始时间约为168Ma。厘定了华北东北缘西段吉林哈达晚中生代大规模推覆构造和东段松江河蛇绿岩的形成时代。
此外,课题组进一步提出,“燕山运动”是东亚、甚至全球晚中生代一场构造变革,是“泛大陆”裂解后全球变形的转折过程,向东亚汇聚的起始时间约165±5Ma,伸展转换时间在136Ma。限定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间早于55Ma~50Ma,测定碰撞前古亚洲大陆南缘的古位置,定量约束了印—亚碰撞过程中地块相对运动和地壳缩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