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科学技术

中外南海专家上海研讨提出

加强南海海洋记录与周边陆地对比研究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童济 发布时间:2014-07-23
  近日,“南海深部计划”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南海深部计划国际研讨会。会议旨在成立南海深海研究国际工作组,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促进南海海洋记录与周边陆地的对比研究,以协调国际研究力量来解剖南海的发育史,共同将南海研究打造成为边缘海研究的国际热点和范例。

  32位来自海峡两岸,以及美、德、英、法、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研究南海的权威科学家应邀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汪品先介绍了“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大研究计划自执行以来在关键科学问题上的重大发现和进展、技术创新和高科技装备的应用。同济大学李春峰教授、英国皇家Holloway大学Robert Hall教授、马来西亚沙巴大学Felix Tongul教授、台湾成功大学黄奇瑜教授等专家学者分别就IODP第349航次、南海构造、岩浆、沉积与动力过程和南海新的一轮IODP大洋钻探等课题作了邀请报告,对南海巽他陆架上新世以来的地层特征,以及进行大洋钻探提取海平面与环境变化的学术价值与立项前景进行了专题讨论。

  与会专家针对IODP第349航次的钻探新结果和南海深海盆发现的诸多科学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交流,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了意见。专家们认为,针对南海深海盆发现的科学问题,应在南海周边岛屿和陆地的地质记录中进一步寻求答案;应以南海成因模式、扩张与演化历史和俯冲消亡过程为科学目标,在集成已有南海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南海周边岛屿台湾、吕宋、民都洛、巴拉望及婆罗洲沙巴地区开展地质学(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地球化学(岩浆活动)和地球物理(古地磁学)等多学科的野外工作和综合研究;通过海陆地质记录对比,为“古南海”的存在和性质,南海重大沉积间断事件,岩浆作用、火山活动的时间和性质,碳酸盐台地发育的始末,以及马尼拉海沟和巴士海峡的形成等问题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于2011年正式启动,执行期八年(2011-2018年),总经费达1.9亿元;汪品先院士任指导专家组组长,项目办公室设于同济大学。这是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基础研究计划,计划从海盆形成、沉积响应和生物地球化学等三方面开展研究,探讨南海海底过程演变的资源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