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龙觅食生态复原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获最新成果,张启跃研究员团队在我国西南发现中三叠世幻龙觅食足迹,为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重大地质事件增添了新证据。6月11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
罗平生物群是成都地调中心在云南罗平三叠纪关岭组地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群落。研究人员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云南1:5万大同、圭山、罗平县、捧乍幅区调》、《罗平生物群及邻区三叠纪化石库专项研究》、《罗平生物群区域地质专项地质调查》、《南盘江—右江成矿区构造演化与矿产空间分布关系调查》等项目的支持下,获得上述研究成果。
项目负责人张启跃介绍,海生爬行类是中生代海洋中的霸主,它们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系统从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的灾难中完全复苏、中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建立的标志。研究早中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的生态行为是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前缘和热点。由于海生爬行类在水下活动的遗迹很难保存为化石,对海生爬行动物运动方式的研究主要依靠形态功能学和与现生类型的对比,长期以来对其生活方式的认识一直较为模糊。
成都地调中心罗平生物群项目组会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大学,首次在罗平县大凹子等地发现了数百枚保存完好的海生爬行类足迹,与之相伴有数千件特异埋藏的精美的海洋生物化石,主要是海洋生物和偶尔从附近岛屿上漂来的植物和被风吹来的节肢动物化石。
研究发现,罗平海生爬行类足迹呈规律性分布,共有十多列,精彩的足迹还展示了动物悠闲觅食的瞬间。经过中外学者历时3年多的研究,终于确定了其属于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幻龙类在水下觅食所留下的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幻龙类用它们的前肢在泥质海底移动,搅动海底松软的沉积物,捕食被惊动的鱼类和虾子等猎物。
“这些足印的大小和排列间距表明它们是幻龙前肢所留下的踪迹,大小不等的足印间距代表幻龙个体大小不等,从不足1米到3米的长度均有。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爬行动物在海底移动,依靠其前肢协调地触地向前,这是幻龙类海洋生物在水下运动模式得以发现的第一个直接证据。”张启跃介绍,“大型幻龙和小型幻龙(鸥龙)完整的骨骼化石在中国华南三叠纪同时期也有发现,其身体大小与足迹间距相吻合。我们认为这是他们在觅食时留下的足迹,幻龙是食肉动物,这是一个聪明的捕食运动方式。”
张启跃表示,该研究成果将为深入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这一重大地质事件、探讨罗平生物群生态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新材料。“作为国土资源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罗平生物群是中生代重要的化石宝库,产出大量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化石,大量证据表明当时的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生物链。”张启跃说,“此次发现将为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一处新的科考科普景点,为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研观测基地最终形成一个集遗迹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野外基地进一步提供保障。”
新闻链接
罗平生物群
罗平生物群是成都地调中心在云南罗平三叠纪关岭组地层中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群落。考察人员已在罗平县发现包括植物、肉食性鱼类和大型爬行动物在内的化石2万余个,这个距今约2.4亿年的生物群落所包含的丰富程度、个体完整以及特异埋藏都令人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世界珍稀的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库,不仅对研究生物演化尤其是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之后的生物复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生态学、埋藏学、古地理、古气候及油气地质学都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罗平生物群因其丰富的种类及产出的中三叠世时代,以及其科研价值,都可以与欧洲瑞士的圣乔治山动物群相媲美。罗平生物群的发现,对研究生物演化,尤其对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之后的生物复苏特别有意义,反映了2.4亿年前海洋的生态系复苏已经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