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18时,《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成都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项目组论文“中国西南发现中三叠世幻龙觅食足迹”(“Nothosaur foraging track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southwestern China”)。
中生代(约2.51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海洋是海生爬行动物的天下,作为食物链的顶端,他们的存在说明海洋生态系统基本上从二叠纪末(约2.51亿年前)生物大绝灭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因此研究早中三叠世(2.51至2.38亿年前)海生爬行动物的生态行为是近年来国际古生物学界的前缘和热点,尤其是海生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一直备受争议。
成都中心罗平生物群项目组会同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四川大学首次在罗平生物群化石层位上发现了数百枚足印,经过近几年的研究确定了其属于中生代海洋爬行动物-幻龙类在水下觅食所留下的足迹。此次研究进一步指出,幻龙类用它们的前肢在泥质海底移动,搅动海底松软的沉积物,捕食被惊动的鱼类和虾等猎物,精彩的足迹展示了动物悠闲觅食的瞬间。该研究成果将为深入研究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这一重大地质事件,探讨中三叠世生态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提供新材料。
作为国土资源部野外科研观测基地,罗平生物群是中生代重要的化石宝库,产出大量的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化石,大量证据表明当时的生态系统具有完整的生物链。此次发现将为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提供一处新的科考科普景点,为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研观测基地最终形成一个集遗迹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野外基地进一步提供保障。
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Michael J•Benton教授对该发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定于本月19日-24日再次赴成都中心和罗平生物群野外现场进行交流、考察。
罗平桨迹新属种三维数字图、化石照片、施工现场及幻龙觅食生态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