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科学技术

淡泊宁静以致远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印象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余星涤 发布时间:2014-01-02



 
1976年考察吉林陨石雨期间,欧阳自远与天文学家卞德培讨论考察方案。


 
1978年欧阳自远在超净手套箱内分装阿波罗月岩样品。


 
1981年开展高空科学气球平流层宇宙尘的收集与研究。

2004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中)、总设计师孙家栋(右)与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讨论工作。

  梦想如果拴上了黄金的翅膀,还能飞得更远吗?显然,欧阳自远的梦想,在更远方。

  伴随着嫦娥三号实现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由国家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讲述、王少毅整理的《九天揽月》一书悄然面世。在书的封面上,欧阳自远坐在地月交汇的深邃背景前,微笑地看着你。

  当他坐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不由得暗赞这本书上的照片是多么传神,而王少毅对他的描述是多么贴切:博学、儒雅、谦逊、幽默。我所见到的欧阳先生,就是这样的。

  《九天揽月》不仅讲述了这位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更重要的,它是一本记录我国深空探测发展历程的重要科普作品。而我与欧阳先生结缘,也是因为科普。

  “嫦娥一号,就像我们辛辛苦苦养大的第一个孩子。在她撞上月面的那一刻,我们都忍不住失声痛哭。”

  我的一位同学有幸成为欧阳先生的学生。欧阳先生把他送到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进行联合培养,研究方向是月质学。以他为第一作者发表的中美合作研究成果,被认为是行星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作为青年学者,他已在学术界初露头角。有一次和他聊起月球、火星探测,他讲得兴奋,我听得神往。我萌发了请他去给中学的孩子们作科普讲座的念头。

  这个想法一说出来,他连连摆手:“我不行。不是谦虚,我的积累远远不够。给孩子们作科普讲座不是小事,这种深入浅出的功夫,必须是学术上的大家才做得到。你应该请我的老师去。”

  我喜出望外,又惴惴起来。欧阳先生那么忙,他能来吗?“能!先生很热心科普,只要有时间,他一定会来的。”我的同学说。

  最后,还真请到了。欧阳先生详细询问了孩子们的学校、年级、年龄,以便提前准备适合他们的讲稿。

  那天,欧阳先生提前了将近半小时来到学校,负责组织讲座的老师没想到他来那么早,都没来得及到楼下去迎。“我来早点,就可以提前调试好电脑和幻灯片,一切准备好,不用孩子们等。”欧阳先生说。

  讲座引人入胜。从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历代诗人的咏月名作,从月球的诞生,到她和地球的亲密关系,从近代对月球的科学发现,到现代人类探月的辉煌成就,从月面高清影像,到月球内部结构,纵横开阖的时空、瑰丽珍稀的图片,诗意与理性交融的讲解,让现场的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

  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间没有休息,一气呵成。欧阳先生讲得声情并茂、十分投入。特别是他讲到,嫦娥一号在完成科学探测任务后,为获得月球近距离数据受控撞向月球,在粉身碎骨的前一秒还忠于职守,向地面传来影像和数据的时候,他挺拔的身躯痛苦地弯曲了。

  “嫦娥一号,就像我们辛辛苦苦养大的第一个孩子。在她撞上月面的那一刻,我们都忍不住失声痛哭。当时我们就下决心,再也不让后面的卫星去撞月了。”嫦娥团队的第二个“孩子”嫦娥二号,在完成月球探测科学任务后,已奔赴太阳系探测的征程。目前,她距离地球6500万公里,成为环绕太阳运行的人造小天体,还将向更遥远的太空飞去。

  除了嫦娥三号,欧阳先生还将话题延伸到了火星、金星、木卫二、小行星带:“这是一个更浩瀚的空间,有多少人类未解之谜!哪里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听到这里,阶梯教室里安静极了,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我想,他们的思绪已飞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谁敢肯定,他们中间不会出一两个登陆月球或是探索宇宙的人呢?

  这样的科普讲座,欧阳先生一年要做几十场。他说,科普讲座最重要的目标,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科学热情,萌生科学探索精神。如果欧阳先生的初中地理老师知道,他当年埋下的天文地理的种子,绽放出如此绚烂的花朵,该有多欣慰啊!

  欧阳自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不转户口到北京;第二,不拿北京的工资;第三,局长我只当一届。”

  追梦的路上,不仅有满满的艰辛,还有很难作出的选择。如果那两次欧阳先生接受了贵州省委的推荐,就没有了今天的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人生可能迥然不同。

  1983年,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兼省长的王朝文向中央推荐,请欧阳自远出任贵州省分管教科文卫的副省长。欧阳自远婉言谢绝,表示自己愿意一生做科学家。

  过了几年,贵州省委再次推荐欧阳自远出任副省长,欧阳自远向中组部考察组表示自己能力不够,当面拒绝了。无数人说他傻。我也不解,问欧阳先生。“当副省长责任重大,干不好对不起老百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而我的兴趣都在科学领域,从政根本没法做到专心。”

  1991年,欧阳自远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2年,他被选为贵州省人大副主任,兼财经委员会主任、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欧阳自远再也没法推辞,于是做了近十年的人大工作。虽然这仍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但按他“要做就要做好”的秉性,除了很好地协调各项分管工作,他还给自己定下了目标,每年给老百姓办一到两件见效的好事。治理石漠化,研究地方病成因,增加三农、科教的拨款,带头捐款倡议建设贵州省科技馆,等等,都是他在任期内倾力推动的重点。其间,他还捐出了获得贵州省最高科技奖的奖金50万元作为科研经费,而他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住在一套没有暖气的居室里,冬天披着毯子伏案工作。

  1990年,欧阳自远被任命为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局局长。当他上任时,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找他谈话,问他有什么要求。欧阳自远提了三点:“第一,不转户口到北京。”周光召吓一跳,说:“调你到北京,你怎么不转户口?”欧阳自远接着说:“第二,不拿北京的工资。”周光召不解:“北京的工资比你在贵州差不多高一倍。”欧阳自远说:“钱够花的了,我不需要。第三,局长我只当一届,当完了,我还回我的贵阳。”周光召很感动,说:“我都答应,谢谢你了。”

  这就让人更不理解了。按理说,在北京搞研究可能条件更好一点。而欧阳自远有自己的理由:“那不一定啊。我们中科院地化所在三线建设时期从北京搬到了贵阳,作为所长,我要和我的团队同甘共苦啊,绝不能一个人调到北京来。”

  当时,中科院地化所强烈要求欧阳自远继续兼任所长,周光召特批同意了。“我老老实实干完了那4年,就仍然又回到贵阳。一直到现在,虽然我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关系、户口都还在贵阳。”欧阳自远平淡地说。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特使送给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月球岩石,被送到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手里。

  前一阵有一句话很流行,叫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句话形容欧阳先生,再合适不过。干的是仰望星空的事,而他最爱说的口头禅,却是踏踏实实、老老实实。

  欧阳自远是幸运的。一生赶上了无数风云际会,见证许多重大的历史节点。然而,这幸运又不是偶然的。

  1952年,新中国第一次大学统考,成绩优异的欧阳自远,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天文学放在了第二位,把自己学得最好的化学科目放到第三位,而把“唤醒沉睡的高山,向祖国献出宝藏”的责任放到了第一位,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勘探系;

  1964年,作为既懂地质,又学过核物理的人选,欧阳自远亲眼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并牵头完成两次地下核试验的选址,而这段研究核爆炸地质效应的经历,又为他研究小天体撞击地球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的特使送给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仅有一克重的月球岩石,被送到了远在贵阳的欧阳自远手里,因为他已有20年天体化学和陨石研究的积累;

  从1993年探月工程可行性论证被批准,到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到2007年嫦娥一号上天,再到2013年嫦娥三号落月,这一个个里程碑式的历史节点,都有欧阳自远不可或缺的身影。

  蓦然回首,欧阳自远发现,他努力想奉献祖国,“一辈子都值”,而祖国也成就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踏踏实实的努力,让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社会责任和个人爱好,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被许多人引为座右铭。也是,梦想如果拴上了黄金的翅膀,还能飞得更远吗?显然,欧阳自远的梦想,在更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