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科学技术

攻坚克难 勇攀矿产综合利用科技高峰

——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所科研攻关纪实

来源: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所 作者:袁波 发布时间:2013-11-28

    11月13日至15日,中国地调局在成都对地质大调查项目“复杂难选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2011年开题的15个工作项目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所、吉林大学、海南省地调院、武汉地大、北京地大等主研单位项目负责人从项目概况、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主要成果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汇报,接受了七位资深地质、选矿专家现场严格的评审“检阅”。
    评审会上,15个项目依次亮相,通过项目成果报告、专家质询、集体评议等程序,最终《黔渝地区中低品位铝土矿铁矿可利用性评价》、《矿用悬浮焙烧炉研制》、《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高效利用新技术研究》等5个项目获优秀级项目;《黑色页岩型粘土钒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9个项目获良好级项目,15个工作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验收,这标志着成都综合所2011年开展的地调项目全部完成,顺利终题。
       

                                                        三年任务 两年完成 


    “提交验收的原始资料完整,实验研究报告编制规范,符合评审验收要求;自主研制的高效铝土矿捕收剂,捕收能力强、选择性好,取得了较好的提铝降硅指标;通过选矿实验室和选矿扩大连续试验,采用选矿—拜耳法工艺可使该类型中低品位铝土矿得到合理利用。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评审委员会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等级优秀。”这是中国地调局验收评审专家组对2011年新开地调项目《黔渝地区中低品位铝土矿铁矿可利用性评价》成果给出的终评意见。
    听完专家评价意见后,该项目组负责人、副研究员闫武长吁一口气,悬在心头的石头终于可以稳稳落地了。为立足国家整体战略,加强中低品位铝土矿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成都综合所在2009年底就开始谋划此项工作,2010年初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黔渝地区中低品位铝土矿铁矿可利用性评价》工作项目正式开题。从项目立项到评审结题,闫武领衔的项目组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原计划安排三年时间完成的试验任务,因2012年上半年地调项目调整,局里下达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指令,两年时间要顺利完成三年的工作实物量,并且保证工作质量不出差错,达到项目预期目标,其难度可想而知。
    项目组顶住压力,不分昼夜,反复的工艺试验和实验流程对比,在他们心中早已没有周末和下班的概念。“通过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发现,重庆地区赵家坝、吴家湾、浩口、大佛岩-灰河等矿区的难利用铝土矿物质组成、有用矿物的赋存状态和嵌布特征极其复杂,每种矿石的性质又各不相同,在项目试验过程中我们好不容易开发出的工艺路线,往往只适用于单一的矿种,解决不了其他矿石的‘个性’问题”闫武介绍说。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们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准备。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组加班加点,拼命苦干,反复试验。为了验证一个新的选矿工艺是否可行,小试实验做起来就需几天几夜,为了一个实验结果的出炉,有时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和峨眉中试基地来回跑,一呆就是几个星期。扩大试验时,机器运转起来24小时离不开人,项目组三班倒,轮班作业,直至实验结果数据出来才肯罢休。
    浮选脱硅关键是药剂的选择。为了研发合适的浮选脱硅药剂,躺在床上整夜睡不着,翻来覆去一遍又一遍的回想药剂的成份、比例、稀释程度,有了新的点子马上起身记录下来。有时他正在外面忙其他事情,脑子里忽然闪出一个新的想法,马上就赶到试验室进行试验。在一次次试验、一次次失败中不断积累着经验。在先后进行了四五十次试验后,最后终于成功研发出了合适的药剂,闫武回忆说。这样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的事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两年的不断试验,项目组根据不同矿石的特点,研制了一套独具个性的工艺路线。对可选性能稍好的铝土矿采用正浮选脱硅工艺,进行可利用性评价研究;对难选铝土矿采用“化学预脱硅-拜耳法”工艺生产氧化铝。对大佛岩-灰河铝土矿进行了选矿扩大连续试验,并对低品位铝土矿生产氧化铝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同时,铝精矿在不加任何絮凝剂的条件下,达到了过滤速度快,滤饼含水量低,解决了铝精矿的过滤难题。项目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大部分低品位、难利用铝土矿是可以通过“选矿-拜耳法”工艺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目前中铝公司对我们研发的‘选矿-拜耳法’这一新工艺非常重视,已派专人全程跟踪”闫武说。与此同时,“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技术”还成功入选了“2012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为大幅提高我国铝土矿可利用储量,延长铝土矿资源的保障年限做出了贡献。
    铝土矿选矿技术研究只是众多地调项目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例如,还有专长鲕状赤铁矿综合利用研究的张裕书项目组,还有擅长稀土选冶技术研究的熊文良项目组等等。多年来,通过他们的持续创新,这些技术一直引领着该行业的发展,并吸引了攀西地区和湖北省许多矿山企业的关注。“现在,许多矿山企业都是主动找上门来了解我们的技术成果,并要求为他们提供选矿工艺上的服务。”刘亚川所长说。

                                                                潜心专研 攻克难关


    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成都综合所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观念,变“相马”机制为“赛马”机制,不看资历、学历,只看才力、能力,把承担项目作为“赛马场”,通过科研项目来发现、选拔和培养领军人才。
    近年来,在所领导班子带领下,在资深专家的潜移默化和影响带动下,在良好的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老中青三代技术骨干相互衔接,通过两年反复不断的试验研究,解决了攀西钒钛磁铁矿、鲕状赤铁矿为首的复杂难选冶铁矿、中低品位铝土矿、丹巴低品位铜镍矿、贵州中低品位胶磷矿、三稀资源选矿技术等一批复杂难选冶矿的选冶难题。“不少研究成果长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有些技术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为国家和矿山企业工业化生产解决了‘致命’的难题”国土资源部储量评审中心杨强、中国地调局金永铎等业内选冶专家表示。                                         
    比如,自主研制的矿用悬浮焙烧炉设备与“悬浮焙烧—磁选—反浮选”联合工艺结合,可使五峰酸性鲕状赤铁矿达到高效提铁除杂的效果;采用“铁精矿-磨矿-磁选、钛精矿-焙烧-磁选”提纯除杂工艺和自主研发的铁、钛精矿混合电炉熔炼新工艺,解决了钒钛磁铁矿中铁、钒、钛的高效利用问题;采用“不脱泥—混合浮选—再磨分离”工艺,可使丹巴低品位铜镍矿得到合理利用;开发出的“直接絮凝/静沉—絮凝” 废水处理工艺可降低鲕状赤铁矿选矿废水成本,水质经工艺处理后能达到排放要求并可循环利用;研制的新型浮选机,能实现浮选泡沫快速、强制排除,提高胶磷矿选矿效率。还有能够大幅提高磁铁矿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磁团聚重选新工艺、胶磷矿重介质选矿技术、以及铝土矿选矿拜耳法、铝土矿反浮选脱硅新技术。
    在选矿药剂研制方面,自主研发的选择性絮凝剂、捕收剂EMH-1、调整剂DF等新型选矿药剂,具有浮磷降硅、提高细粒赤铁矿物回收率的效果;研制的滑石和蛇纹石绿色高效抑制剂WY-03,取得了较好的铜镍选矿技术指标;自主研制的新型捕收剂WH-04、EM-LS-01和 EM-LP-01,捕收力强、选择性好,能有效实现胶磷矿常温浮选等等。这一连串的科研成果和创新经验, 不仅彰显了成都综合所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大幅提升了该所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的能力。

 
                                                                苦练内功 质量为本


    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矿业形势严峻、矿业市场持续疲软等一系列挑战,科研人员普遍反映,项目越来越难找,质量越来越高,规定越来越多。项目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科研人员精益求精,马虎不得。作为所科研质量管理的执行机构——科技处深有感触。在抓项目质量管理的过程中,科技处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设计,严格执行项目的自查、互查、抽查“三级”质量管理程序,定期召开项目工作会,聘请专家及科研管理人员对项目进行质询、评议、检查,对在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改正。此外,还利用半年科研会、年终总结会、项目评审会等会议对现有项目进行原始资料集中检查、公开展评和项目过程质量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发挥科技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是成都综合所鼓励科技创新的又一举措。近年来,成都综合所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不断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和原动力,对发表论文收录在《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的,以及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都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重奖。这一系列的具体举措不仅是成都综合所一项项科研技术的突破,也是该所在地质调查项目中强抓质量管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