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科学技术

院士专家齐聚力促我国迈向地学强国

2013《地学前缘》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张立 发布时间:2013-10-22
  “目前我国总体上为地学大国,还算不上是一个地学强国,主要表现在地学的各学科发展不平衡,少数领域处在国际前沿水平,学术创新不够,相当多的论文在国际上缺乏影响。”10月11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办的2013《地学前缘》学术年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主任柴育成如是说。

  在他看来,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地学强国,要看这个国家能否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资源、环境、灾害等重大科学问题,同时要在科学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研究思路创新等方面对世界地球科学有所贡献。他认为,从发表的科学论文看,我国学者的论文大多以研究中国境内的区域性研究成果为主,研究全球性或基础性的成果较少,理论创新、技术方法创新、研究思路创新较少,特别是在重要的原创性学术思想与成果方面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如何迈向地学强国?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有哪些新成果、新认识、新发现?10余名院士专家相聚一堂,献计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在会上与代表分享了他关于“大矿、富矿的成因”的研究成果。在他看来,“有利的区域构造环境是大矿-超大矿形成和保存的平台。成矿要素(源-运-储)的良好匹配,稳定持续的成矿过程和不同成矿系统的叠加,是大规模成矿的机理。全球性重大地质事件是导致超大型矿床生成的背景与宏观诱因。”

  “当然,成大矿还需要稳定持续的成矿过程或成矿系统的叠加。”翟裕生说,矿质大量堆积需要较长时间,要求环境、要素、作用过程保持在稳定的运行状态。成矿过程常表现阶段性,每一阶段都有矿质增加,多重富集,最后才能形成大矿、富矿。两个不同时代的成矿系统在空间的重叠,能使矿化增强,矿种增多,矿量增加。

  他最后谈到,对于要找寻超大矿床,就要到矿源丰富、成矿能力强、成矿期次多、保存条件好的地区,要多与已知超大型矿床作对比,比较矿床学基于对工作区地质特征的全面认识和对成矿理论的灵活运用,逐步深入,锲而不舍。

  “我国已跻身世界深部探测大国行列。”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共同完成的《中国地球深部探测的进展与展望》报告中提到,“我国成功组织实施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多学科联合的地球深部探测计划;深部探测能力与国际同行,达到国际先进水准,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主研制的一批关键的探测仪器和装备,样机试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深部探测装备国产化奠定了基础。

  “深部探测取得了重要科学发现。”董树文表示,我们获得了青藏高原的莫霍反射界面,发现了青藏高原腹地的最薄地壳厚度,揭示了东北岩石圈双向相对俯冲的结构,首次为松辽盆地大地构造背景和演化提供了全新的深部科学依据。华北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了板块汇聚、大陆地壳增生的深部过程。

  “‘岩石探针’方法能够提供‘时间坐标’,它与地球物理探测相结合,是我们了解地球深部结构、组成及其演化过程的最有效途径。”中国科学院院士莫宣学在这次会议上作了名为《岩浆-构造-成矿》的报告。

  据他介绍,“岩石探针”可以反演壳幔的物质组成与结构,建立区域壳幔岩石学(柱状)剖面,可以反演壳幔的热结构和热状态,可以估算地壳厚度及岩石圈厚度及其空间变化,可以反演软流圈顶面埋深及起伏、软流圈的温度、压力、熔浆含量、物质状态等,可以反演壳幔的氧化-还原状态,可以反演壳幔深部流体特征,研究地幔交代作用。

  除他们之外,邓启东院士、欧阳自远院士、王学求研究员等其他院士专家也在会上交流了近些年来各自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

  记者了解到,此次学术论坛主要由《地学前缘》编辑部主办。《地学前缘》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主题性学术期刊(双月刊),主要发表国内外地学前缘成果、发展态势的学术论文,是集综述信息和前缘成果为一体的地学期刊。期刊创办20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2007年《地学前缘》影响因子达2.306,创历史最高,在地球科学类期刊中排第3名;被引用频次也达3023次,在地球科学类期刊中排第2名。2013年,该期刊被《工程索引》(EI)收录,实现了进入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之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