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工作项目进展汇报会在北京召开。项目在甲玛铜多金属矿合理勘查开发“四元”模型研究、冈底斯成矿带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和马达加斯加Maevatanana金矿成因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目前,该工作项目针对甲玛铜多金属矿从“景、场、相、床”等级体制、勘查和采选技术方法、矿山环境、矿山经济等方面的资料按不同勘查开发阶段进行了整理分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制定专家系统奠定了基础。以冈底斯成矿带为例开展了地球化学特征与浓集轨迹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数据显示特提斯成矿域具有铜、铅、锌、银、钨、钼、锡、铬、镍、钴、砷、锑、钒、稀土元素、铀、锂、钽、碲、铊、锗、铷、氧化钾和铯的高背景。1:100万国家尺度数据显示铜、钼、铅、锌、银、钨、锡、稀土元素和铀分布于冈底斯内部及雅鲁藏布江和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而铬、铁、镍、钴和钒分布于南北两侧结合带。1∶20万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大型斑岩型或夕卡岩型铜矿都有铜、钼和银区域异常组合。大型铬铁矿都有铬、镍、钴和铁区域异常组合。马达加斯加Maevatanana金矿已经完成了预查和普查阶段的勘查工作,研究工作结束了长期以来关于该金矿属于绿岩带型还是岩浆热液型的争论。该金矿产于绿岩带中的片麻岩内,主要赋存于石英脉中,受剪切带控制,成矿年龄为534 Ma,与冈瓦纳后碰撞花岗岩的成岩年龄一致(537~522 Ma),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
“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工作项目隶属“全球巨型成矿带区域构造与成矿地质背景对比研究”计划项目。该工作项目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开展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建立固体矿产资源合理勘查开发专家系统,为“立足国内”的国内整装勘查区和实践境外勘查能够取得效益提供指导。该项目设置有三个研究课题:
“固体矿产资源合理勘查开发‘四元’模型研究”课题是核心内容。该课题将运用裴荣富院士的“景、场、相、床”等级体制成矿理论,“合理域”和“双控论”模型、“风险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不同规模矿山合理开发年限”、“5R循环经济矿业可持续发展”等科学技术模拟,从地质、技术、资源经济、环境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典型矿床进行研究,提出“固体矿产资源合理勘查开发‘四元’模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发专家系统。
“全球巨型成矿带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试验研究”课题将全面跟踪了解全球地区化学填图现状,系统收集全球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数据,初步编制有数据的全球地球化学一张图,研究全球化学元素分布与巨型成矿带的关系。从地质和技术两个方面为‘四元’模型提供支撑。
“马达加斯加重点矿区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示范研究”课题一方面是固体勘查开发‘四元’模型研究在国外的典型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也是对马达加斯加重要成矿区进行找矿勘查技术示范性研究,为中国矿业公司在该地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裴荣富院士指出:全球巨型成矿带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研究工作非常重要,其中很多内容属于探索性研究,具有原始创新意义,若达到既定目标,将对找矿勘查理论和对我国整装勘查区的找矿快速突破以及实践“走出去”战略的境外风险勘查合理投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张洪涛参事强调,“固体矿产合理勘查开发‘四元’模型”专题研究虽从地质研究着手,但要落脚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于矿业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会专家对项目取得的成果予以肯定,认为研究工作扎实、方法合理,达到了预期阶段工作目标。同时,专家们也指出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建议。会议还研讨了2014年度项目续作等事宜。
中国地调局地科院资源所、地科院物化探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和中国地调局武汉中心等承担单位参加会议并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国务院参事张洪涛研究员、地调局科外部、地调局总工室和国内多位知名专家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