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科学技术

大洋热液样品微区尺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来源:青岛海地所 作者:张淑胜 发布时间:2013-03-07

近日,青岛所研究人员通过对来自西南太平洋劳盆地热液喷口区样品的分析研究,在微区尺度上对微生物成矿机理及其后期成岩蚀变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项研究以大洋协会2007年第19航次在劳盆地获得样品为对象,综合利用微区矿物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对现代热液成因Fe-Si沉积体进行研究,探讨了微区尺度上微生物成矿机理及其后期成岩蚀变。研究发现,弧后盆地与洋中脊热液区的Fe-Si沉积体一样,其成矿作用受嗜中性铁氧化菌的控制,所形成的水铁矿内部晶格由于硅原子的加入,而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通过研究者自己设计的实验证实,一直加热到约970°C,Fe-Si沉积物的Fe、Si两相矿物才能发生完全分异,这个温度比纯净的水铁矿的热稳定温度(331°C)有了数倍的提高。该研究指出,由于Fe-Si沉积体的这种热稳定性的存在,其后期成岩蚀变过程可能比人们当前认为的那样更复杂,从而为持续不衰的古代条带状Fe建造成因探索提供了现代视角上的有益思考。

据了解,现代洋底热液系统中的Fe-Si氧化物沉积体耦合了地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对于以无机化能微生物为媒介的这一沉积体形成机制的研究是打开古代类似地质体成因之谜的一把重要的钥匙。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最新一期《American Mineralogist》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