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科学技术

我国建立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艳 发布时间:2012-09-17
    9月13日,科技部在北京组织专家对国家“863”计划《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重大项目成果进行了验收。随着该项目的全面完成,显著提高了我国航空物探的勘查能力,实现了资源快速、高效、多尺度、多参数、大深度的立体探测,提高了我国能源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增强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

  据项目负责人熊盛青介绍,《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项目是我国建国以来地球物理资源勘查领域获得国家“863”计划资助金额最高的科技项目,得到了科技部和国土资源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受到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的殷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并获得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配套示范应用资助。

  国土资源部组织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等多家单位,进行了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各课题组坚持自主创新,经过近5年的科技攻关,突破了20项关键技术,取得26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自主研制、集成出全数字化航磁勘查系统、航空重力测量系统、基于直升机和固定翼不同飞行平台的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系统、航空伽马能谱测量系统、航空物探遥感综合勘查系统等9套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系统,初步实现了航磁、航电、航重、航放等核心仪器的国产化,显著地推进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技术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开发了新一代航空物探数据处理解释系统等9套航空地球物理、遥感勘查系统及配套的数据处理解释软件,为国产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方法的应用与解释提供了技术保障。开发的航磁全轴梯度、航空重力、航空伽马能谱等5套系统通过较大规模的示范应用(共28.5万平方千米),已达到或接近实用化水平,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数字式航空磁测系统和航磁全轴梯度测量系统全面投入了应用,并获得了高质量的航磁梯度数据和丰富的磁场信息。对应用示范区取得的实测航磁梯度数据进行了地质解译,圈定了一批有找矿意义的航磁及梯度异常,部分异常已得到地面验证,取得很好的地质效果。

  ——项目集成的航空重力勘查系统已经应用于国家专项工程,完成了我国南黄海海域等地区的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填补了我国海陆交互的滩涂地区的重力空白,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勘查和海洋重力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重力基础资料。

  ——项目研发的航空伽马能谱勘查系统开展了试生产性测量和放射性应急测量工作,获得了测区内岩性分布和地质构造特征。特别是在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事件后,项目组于2011年3月18日和19日,应用该系统对我国近海区域开展了三架次的航空放射性应急监测调查,全数字化航空伽马能谱仪在低能模式下所测数据与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南京和上海地区辐射剂量水平相当,证明了研发系统的准确有效与实用。

  ——项目研制的高光谱应用系统、集成的航空磁/重/遥、航空重/磁和航空磁/电/放三套综合勘查系统业已完成试验飞行,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项目研发的软件系统已在全国31个省市40多家院校、科研和生产单位推广应用,研建的大井坡试验场为航空物探仪器校准、测试、方法研究和综合应用提供了基础科学平台。

  ——通过项目的实施,显著地提高了我国航空物探勘查系统的分辨率、稳定性和探测深度,形成了强大的系统研发能力和勘查能力,使我国航空物探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资源由地表到地下的快速、高效、多尺度、大深度的立体探测,满足了国家资源和环境勘查对航空物探技术的需求,提高了我国能源与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熊盛青介绍,航空地球物理勘探具有快速、经济、精度高、不受测区条件的限制等优势。上述勘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油气资源调查、地下水勘查、环境监测等许多领域。项目研发的部分系统已在“十一五”末期率先部署到“国家地质矿产保障工程”中,成为支撑我国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和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的重要装备。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大幅度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勘查能力和效率,提升地质科学研究水平,对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项目实施过程中,累计申请各类专利51项,其中22项已获授权;申请软件著作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出版专著4部。依托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培养了168名博、硕士研究生,形成了51个优秀科研团队,建成了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显著增强了承担单位的科技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