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鹰3A”号无人机待飞。
7月12日上午11时许,成都大邑,西岭雪山日月坪。一架橘红色“小鹰3A”号无人机,随着发动机的一声怒吼,在广场跑道上加速滑行50米后,如红蜻蜓般振翅一跃飞进了群山之间。十五分钟后,“小鹰3A”号顺利返航。这标志着由成都理工大学研发的新型应急搜救无人机试飞取得圆满成功。
无人机开展搜救作业
当西岭雪山的游人们翘首观望无人机升空后的各种飞翔姿态时,一群工作人员则紧张地等待着无人机是否能用鹰一般的眼睛发现地面的搜救目标。65秒后,100米外的地面站在屏幕监控装置中锁定了一个黄色小点,工作人员兴奋地大声汇报:“搜救目标已经激活,定位完毕!”此时,屏幕上显示了被搜救者王某所在地点的画面,以及他的基本信息,如肖像、年龄、性别、住址、身份证号等。
现场专家为无人机的漂亮定位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也是国内首例借助射频技术将无人机技术与人员定位搜救相结合的远距离搜索技术。未来,该项成果有望用于户外旅游探险、野外应急人员搜救等多个领域。
据悉,该项技术缘起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西藏旅游危机预防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为支撑,以“如何开展实时监控和降低救援难度”为研究背景,历时一年多的课题攻关,利用GPS技术,通过对“人—飞机—地面站”三方数据链接,实现对目标的激活和定位。
这套搜索系统由信标、机载探测器、无人机、地面站、高分辨率相机、便携式人员定位搜救器六部分组成。课题负责人之一、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高嵩解释了无人机搜救的基本原理:“首先被困者携带的信标发出信号,无人机升空后将信标激活获得被困者ID信息,并在“8”字盘旋中等待信标定位,一旦获得信标GPS位置就会自主飞往被搜救者区域进行高精度航拍,地面站实时获得定位信息。”
这次使用的无人机是由中国航天科工系统仿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小鹰3A型,机重15千克、翼展2.6米、机长2.1米,可搭载机载搜救设备、通信设备、相机等搜救相关仪器,时速每小时100公里,其升限可达1万米,有两小时的续航时间。
探秘无人机搜索核心技术
在无人机返航后,20张航拍照片通过投影仪清晰地打在幕布上,藏身室内的王某所在坐标逐渐放大,周围的地理环境一览无余。
王某携带的信标就是无人机搜救的关键所在。这个长方形的小盒子采用的是远距离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一旦被困者激活信标后,可待机超过72小时,并与远在2~3公里外的便携式人员定位搜救器通信。即使在山洞、原始森林等相对密闭的空间,其低频信号也可通过缝隙传播最终完成搜救。
此外,安装在无人机底部的机载探测器,则像打出圆锥形追光的一枚探头,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地毯式扫描,搜索并定位被搜救者。
据项目负责人、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绪本教授介绍,与传统的人员失踪后大海捞针式搜索不同,此项技术的研发将使寻找失踪人员成为一项防范于未然的工作。外出人员只需事先携带信标,并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开启装置,搜救人员即可通过低频搜索,实现快速定位,提高搜救效率。
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从事救援工作的四川登山协会山地救援总队总队长高敏,在见证了无人机的整个试飞过程后非常感慨:“四川山川资源丰富,近年来户外特种旅游发展迅猛,但接二连三的山难和山区游客失踪事件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消耗。以前救援采取的是人海战术,为搜救一两个人,往往出动上千人员,无人机搜救技术一旦应用,将在72小时的救援黄金时间为山地救援带来光明前景。”
纳入四川省救援体系试飞结束后,测试团队向由省应
急办、省旅游局、省高山救援总队、航天三院以及成都理工大学科技处组成的专家组做了测试报告,专家组高度评价了此次试飞测试,认为该项目在旅游、山地救援,以及地质探测、动物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天下午,四川省山地救援工作委员会与成都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并给四川省山地救援总队无人机应急搜救成都理工大学支队授牌。这标志着四川省山地救援队成为全国首个拥有航空救援的队伍,成都理工大学成为全国首个参与无人机应急搜救的高校。四川省山地救援工作委员会将依托该校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低空飞行器探测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指导成都理工大学开展专业救援,并将其纳入四川省救援体系。
此外,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山地救援工作委员会、成都西岭雪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现场还签署了研用合作备忘录。西岭雪山作为成都理工大学无人机应急搜救支队训练基地,将为救援队伍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和景区搜救实地演练提供支持。
据了解,该技术目前已申请获得国家专利。据悉,该搜救系统将于年内赴西藏拉萨、纳木错等高海拔区进行进一步的试飞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