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中国自己的“玻璃地球”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2-08-01
这几年,经常听到中国顶级的地质学家盛赞“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国家专项,2011年深部专项还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因为,他们比普通人更能体会深部探测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如今,3年过去了,这一国家专项已经获得了哪些突出的成果?记者专访了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研究员。
记者:专项的实施时间为2008年10月到2012年12月,现在我们有没有开始对专项的主要成果进行梳理?
董树文:离结题还有一段距离,但从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角度归纳了以下重要进展:
——无缆自定位地震探测系统进展喜人。自主研制适用于深部探测特点的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仪器,突破了有缆地震仪采集道数和道间距限制等技术瓶颈。
——大功率地面电磁探测系统研制获得新进展,有望改变我国地矿领域高端电测仪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
——深地震反射与折射同震源同机联合采集技术获突破。深地震反射技术获得地壳精细结构图像,地震折射技术获得地壳反射速度,两者结合是地壳探测技术的一个进步。
——地下物质成分探测技术获新进展。发展了高精度地壳全元素分析技术,首次实现对地壳表层78个天然元素的高精度分析;研发了世界上首个能提供具有三维地球化学属性的应用系统
——化学地球软件,可实现全球地球化学图制作和发布;初步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地球化学基准网,涵盖地壳全部元素;纳米深穿透地球化学探测技术取得了原创性成果——发明了纳米微粒探测技术。
——移动平台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系统填补国内空白。以三维地质目标模型为中心的综合研究一体化集成分析平台,将多类勘探方法、海量数据、多种处理和解释技术融为一体,建立高效率的工作流程,实现深部数据融合与共享管理。
——地壳活动性与应力测量和监测技术日趋成熟。新研制的地应力综合监测仪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我国首台万米大陆科学钻探钻机研制下线。
深部探测更重要的发现和科学成果正在整理和总结之中,已经有一些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会改变传统的地质模型和认识,值得期待。
记者:如此丰硕的成果令人惊喜,而这一专项只是中国宏伟的“入地”计划的开端?
董树文:是的。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国家明确提出了我国要实施“地壳探测工程”。应该说,“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是“地壳探测工程”的培育性启动计划。
刚才我介绍的这些工作大都属于基础性的技术攻关,即解决关键探测技术难点与核心技术集成,从而形成对固体地球层圈立体探测技术体系。专项中,我们在不同自然景观、复杂矿集区、含油气盆地深层、重大地质灾害区等关键地带,对这些高新技术进行实验、示范,形成了若干深部探测实验基地。同时,通过专项积聚、培养优秀人才,形成若干技术体系的研究团队。所有这一切,目的就是一个:为“地壳探测工程”做好关键技术准备,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地壳探测工程》设计方案,推动国家立项。
大家都知道澳大利亚著名的“玻璃地球”计划,即在探测基础上,研制三维可视化和地质模拟等技术,使大陆表层一公里“像玻璃一样透明”。相信通过我国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拥有自己的“玻璃地球”也并不遥远。我们的目标绝不是一公里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