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毛景文介绍,该实验室2007年进入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行列,2009年加入全国固体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联盟。长期以来,实验室通过装备引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形成了以陈毓川、裴荣富、郑绵平、赵文津4位院士为核心,中青年地质学家为骨干,众多客座教授参与的4个研究团队,以及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精良的技术、方法。实验室围绕国家目标和科学前沿,以“创新、务实、开放、共享”为宗旨,以全面系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为特色,以矿床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调查评价技术作为研究方向,将成矿背景、成矿机制、成矿规律、矿床模型和评价技术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旨在解决资源调查评价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并不断开拓创新,用科研理论成果引领和支撑我国找矿勘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获得近20项国家、省部级科技奖,为向国家队冲刺奠定基础。
在中国成矿体系与区域成矿评价方面,发展完善了我国矿床学家创立的成矿系列理论,首次建立了中国成矿系列和成矿体系框架,首次系统编制出全国不同时期成矿系列图。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首次完成全国12个重要矿种的资源潜力评价;在西藏冈底斯怒江、班公湖一带发现并确立两大斑岩铜矿带,预测并探明侏罗纪雄村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和甲玛超大型斑岩—矽卡岩—角岩型铜钼矿,实现找矿重大突破。
在高温高压流体和反应动力学新领域,科研人员发明了ZrO2/Zr高温高压化学传感器,其在0—400摄氏度、400大气压下可原位测量热液流体的pH,H2,H2S和Eh值;研制了高温高压流动反应动力学实验平台和原位观测装置,并将这两种技术整合,实现了高温高压反应窗口原位直测,获得高温高压下物质的各种谱的信息和物质结构变化,填补了国际空白,解决了深部高温高压反应过程中探测关键技术设备,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中国东部隐伏矿找矿方面,创新性地提出大陆板内成矿新认识,鉴别出三期大规模成矿事件,提出三大成矿背景、三大矿床组合、三类聚矿构造,揭示了中国东部隐伏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不同比例尺地球化学数据,预测并探明了3处大型钨锡矿集区。国外科学家评述“这些成果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
在成矿模型研究方面,借鉴国际成果,结合我国金属矿床特点,完成了26组矿产110个矿床模型的编写,编著了《中国矿床模型概论》。从矿集区尺度研究提出了4个矿床组合新模型,直接用于矿集区内部系统勘查,取得很好找矿效果。
在同位素研究方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硝酸盐氮氧同位素和氧同位素非质量效应分析方法。首次在新疆吐哈地区硝酸盐中发现明显的氧同位素非质量分馏效应,证明硝酸盐是由大气光化学反应产生的,通过毛细蒸发富集成矿,提出硝酸盐成矿新模式,探明总资源量达到2.5亿吨的超大型硝酸盐矿床。
在卤水钾盐找矿方面,通过对湖北江陵凹陷第三纪卤水钾盐研究,提出大陆裂谷型小盆地成钾新模式。实施的岗钾1井在深3571米处打到高温高压高盐度的富钾卤水,每天流量可达4320立方米,同时在其他井位发现了固体钾盐矿物,为我国钾盐找矿突破提供了新的基地。
与会专家们对实验室突出的成果、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研究定位给予充分肯定,并为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实验室向更高目标冲刺出谋划策。专家建议,实验室建设过程中,要借鉴其他国家和部级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软件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打造特色学术文化。要加强人才培养,制定有利于实验室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运行机制要更具开放性、国际性和协同性,用良好运行机制和政策制度汇聚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重视和支持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人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搭建更加合理的人才梯队架构。实验室科研成果要在找矿突破中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要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研究立项,深化矿床模型研究,总结研究区域成矿规律,创新成矿理论和找矿技术方法,更好地指导找矿勘查,在找矿突破中带动学科发展。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和实验室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在合作、开放、共享、创新中,提升实验室品质和我国矿床地质科学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