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第七次南极科考副领队、首席科学家王光宇
访中国第七次南极科考副领队、首席科学家王光宇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陈惠玲
发布时间:2010-08-27
20年前,1990年10月,我国科学考察船“海洋四号”从广州出发,组队参与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这是我国地矿部门单独组队开展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行动。船上绝大部分科学考察队员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他们在南极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故事和传奇。
20年后,2010年8月7日,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副领队、“海洋四号”船首席科学家王光宇应邀登上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公益性讲坛“羊城学堂”,在广州图书馆做了题为《南极与南极科学考察》的科普讲座。在讲座中,王光宇提及新入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海洋六号”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船,将有可能成为我国新型南极科学考察船,重上南极再次成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人的梦想。
为什么要去南极?
王光宇深入浅出的精彩演讲吸引了近200位广州市民。
谈及南极,王光宇就神采飞扬。“南极区,就是南纬60°以南的大洋、冰架、岛屿和大陆,其面积约52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洋面积约3800万平方千米,陆地面积1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10,也相当于1.45倍中国大陆的面积。这是世界上最后发现的大陆,也是一片神奇的大陆。”他介绍说,“南极有六最:被喻为‘地球冰库’,储存了全世界冰雪总量的95%;位居世界各大陆平均海拔高度之最,平均海拔高度达2350米;南极又是最洁净的大陆,它是世界上至今唯一没有土著居民、没有领土归属、资源未被开发的独特地区;南极还被誉为“世界寒极”,大陆年平均气温为-25°C至-30°C,最低气温达-89.6°C,较北极年平均气温低20°C;南极大陆还被称为‘暴风故乡’,年平均风速达18~20米/秒、最大风速达100米/秒;南极大陆还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有50毫米,大陆中部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毫米~5毫米,被称之为‘白色沙漠’、‘地球旱极’。”
现已75岁的王光宇1959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参与组建我国第一个海洋物探专业,是我国海洋物探创始人之一,他是南海珠江口盆地发现者之一,担任过我国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多个航次的首席科学家。他对探索南极的奥秘怀着深厚的情感:“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人类探索世界的梦想。南极,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信息和资源,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南极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极地考察能力是综合国力的一种展现,特别是科学技术实力的表现!”
王光宇介绍,自1984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已成功完成了26次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建立了3个科学考察站,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的正式成员国。
“海洋四号”南极成果显著
“1990年10月25日,‘海洋四号’从广州出发,与从青岛出发的‘极地号’共同组成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谈起那次远征,白发鹤颜的王光宇记忆犹新。“这次远征首次开展了南极南大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考察,‘海洋四号’上92名科学考察队员中绝大部分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研人员。”
王光宇退休前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1984年开始,积极开拓我国大洋地质调查工作,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和女科学家金庆民分别上书地矿部领导,力主地矿部门利用调查船参与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建议得到原地矿部领导的高度重视,3天后即获得批准。1990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四号”船加入我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长达半年的科学考察活动中,王光宇作为首席科学家带领队员们在西南极开展了大规模海陆综合科学考察活动。
王光宇介绍说,“‘海洋四号’船从广州出发,经斐济、塔西堤、瓦尔帕莱索、乌斯怀亚,于1991年元旦抵达南极洲。我们利用2个月的时间,在南极半岛附近完成了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以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为主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完成了南极半岛北部及南设得兰群岛若干岛屿中新生代火山作用及其矿产前景的调查研究;同时,还完成了穿越太平洋的综合地学科学考察,以及南太平洋海盆北部海区多金属结核(壳)的调查,取得了重要的科学考察成果。”
南极远征历程传奇
“海洋四号”南极之旅充满传奇。王光宇说:“我永远忘不了1991年2月3日那天,‘海洋四号’遭遇了12级以上暴风雪袭击,差点船毁人亡。当天,气象预报是个难得的好天,我们在海上进行大型重力取样,中午时分,发现情况不对,赶紧下令回收取样器,但暴风雪来得太快了,我们赶到最近的港湾时,抛下的锚已经抓不住海底,暴雪密集地飞击在驾驶台瞭望窗,根本无法看清前方的情况,只能依靠雷达观察情况,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船长滕征光下令开足马力,最终顶住风浪。两天过去了,2月5日,大雪将全船覆盖,南极晴空万里。”王光宇展示了雪后初晴科考队员们扫雪的照片。
“在南极,收集淡水也是一件困难的事。”王光宇说,“1991年春节前一天,由于气温太低,船上淡水机失灵,淡水所剩无几,为了大家都能洗个澡过年,‘海洋四号’在既没有码头又没有泊位的波特湾抛锚,准备引岸上冰山融化的雪水。300多米的缆绳一直连接到岸边,为了将水管绑在缆绳上,两艘救生艇折腾了五六个小时,因为天色太暗,上岸取水的同志一不留神,还被趴在地上的海豹绊了个大跟头。”南极趣闻引来听众阵阵笑声。
对南极科考的期待
讲座的最后,王光宇特意展示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新入列的“海洋六号”调查船的航行照片。据他介绍,“海洋六号”船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动力定位、全回转舵桨、艏侧推等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集地震、地质调查等多项调查功能为一体,固定配置有深海水下机器人“海狮号”、静力触探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高分辨率地震系统、超长地质取样设备等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全海洋范围调查技术与装备。
据了解,今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专门组织专家对“海洋六号”船极地航行能力进行评估,认为“海洋六号”具备在极地浮冰区航行等能力,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我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贡献力量。
王光宇期待,“海洋六号”成为我国新型的南极调查船,在未来远赴南极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