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奥陶纪地层中发现陨石化石痕迹
来源:宜昌地调中心
发布时间:2007-12-13
对地史时期地外事件的研究,即陨石化石的研究,是近年来全球地学研究中的新亮点。自2005年以来,宜昌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研究室专家与瑞典、丹麦和美国等国地层古生物和天文地质学方面的专家进行合作,开展了该方面的研究。目前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项研究是继宜昌黄花场全球中/下奥陶统界线“金钉子”剖面确立后,在进一步研究全球中/下奥陶统界线精确划分与对比的同时,探索与揭示4.7亿年曾经发生的小行星碰撞事件在地球上留下的证据(即所留下的陨石化石),以及此次碰撞对地球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通过2年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在瑞典和我国牯牛潭组剖面的相当地层中均存在4.7亿年前所形成的陨石化石和地外鉻铁矿纪录,证明在此期间曾发生过一次规模巨大的小行星碰撞事件。这次小行星碰撞事件,加速了中奥陶系时期生物的多样性变化,对整个古生代时期生物的多样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为进一步深化此项研究,今年10月,宜昌地调中心地层古生物专家与瑞典、丹麦和美国从事天体地质和地层古生物的专家一起,再次对宜昌普溪河剖面牯牛潭组进行了补充采样,同时测量了湖南慈利茅草铺奥陶系牯牛潭组剖面。目前,样品的分析研究正在瑞典龙德大学天文地质实验室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