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国际合作

中外专家聚焦旱区地下水开发利用

共同推动旱区水文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党学亚 发布时间:2016-07-21
  7月13~15日,旱区地下水循环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召开。中外专家围绕制约破解旱区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下水循环与演化这一基础性关键问题展开技术方法研讨。

  会议借助中国地质调查局《柴达木盆地巴音河—塔塔凌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部署的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同位素国际合作研究任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组织国土资源部地下水与生态——陕西榆林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以及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个部省级科学研究平台主办。来自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士伯尼尔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专家学者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长安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的专家,以及青海省水工环调查专业单位代表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柴达木盆地是西北内陆典型的干旱盆地和青藏高原上最大的盆地,干旱少雨,与澳大利亚大自流水盆地气候特征相似。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家规划建设的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如何协调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制约决策的关键问题,查清地下水的循环演化则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基础。

  2010年以来,聚焦水资源与环境关键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1∶5万水文地质调查计划,在盆地平原区的水资源强烈需求区、环境问题突出区安排部署了调查工作。通过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柴达木项目组5年多的调查研究,先后在柴达木盆地的主要经济布局区圈定了20余处富水地段和前景水源地,对格尔木河等典型流域地下水的循环演化、地下水与植被生态的关系、地下水位上升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中央公益性项目支撑引导、地方政府跟进投入开展地下水水源地勘查评价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良好态势。

  西安地调中心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调查成果在国际上形成的影响力和建立的良好国际联系,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4年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签署了地下水合作研究协议,联合国际技术力量开展大型盆地地下水对比研究、技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并将具体工作融入柴达木盆地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同步开展,以期推动旱区水文地质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

  研讨会期间,中外专家围绕水文地质理论、调查实践中关键数据获取的测试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了精彩报告,特别展示了氦、氩、氪等惰性气体同位素结合氢、氧、碳、氯、溴同位素在研究地下水循环演化的新技术,为提高我国西北干旱盆地水文地质及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水平提供了难得的技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