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国际合作

岩溶所科研人员赴越南北部开展岩溶地质考察

来源:地科院岩溶所 作者:张连凯 发布时间:2015-07-02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组成的科研小组,在越南地质矿产资源研究所Nguyen Dai Trung等研究人员的带领下,对越南北部岩溶区进行了为期10天的岩溶地质联合考察。考察内容包括越北岩溶区岩溶形态发育、红土发育规律、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等。地科院岩溶所张连凯副研究员参加了考察。

越南岩溶区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区内碳酸盐岩主要产于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地层,其中以中三叠统占优。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该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21℃,岩溶作用强烈。其岩溶地貌主要以溶蚀高原、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塔(锥)状石山为主,此外还分布溶痕、溶沟、石牙等小型溶蚀地貌。峰林平原、孤丘平原、岩溶石柱等发育规模较小。

受强烈的岩溶作用影响,越北岩溶区高原面上岩溶土壤发育。相比中国南方云贵高原的岩溶土壤,其元素淋失强烈,富铁铝作用明显,红色土壤及铁质壳发育,并分布有一定数量的铝土矿资源。野外调查表明,碳酸盐岩上覆红土最高可达5米以上。岩—土界面存在2—5厘米的岩粉层,是岩石强烈风化的直接证据。

在越北岩溶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非常突出。由于快速的人口增长,特别是山区人口增长,对岩溶区的环境产生巨大压力。人们在大坡度的斜坡上、山顶上及岩溶洼地、漏斗和谷底中耕作,砍伐森林,破坏自然植被,由此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和石漠化问题。中方科研人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得到了越方人员的认可。

通过此次考察,对越北岩溶区地质环境有了初步认识,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增强了互信,明确了今后合作开展研究的方向,为下一步项目组进行中越岩溶地质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