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编图:开启国际合作新模式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耿树方 刘 平
发布时间:2014-09-23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负责的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韩国合作编制1:250万“北—中—东亚地质图系”项目,从2002年至今已经开展了12年。2013年,五国又共同签订了2013~2020年的合作编图继续合作协议。12年来,五国在编图的基础上,创造出“平等共享”的国际合作模式。
2001年7月,以时任院长张彦英为团长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带去了由各研究所提出的12项拟与俄方合作的意向书。其中,地质所提出的合作编制1:250万“北—中—东亚地质图系”方案受到俄罗斯全俄地质研究所的欢迎,双方当即签订了合作协议。俄方提出:俄中之间有蒙古和哈萨斯坦,俄中合作编图需要邀请蒙、哈两国参加。后来,蒙、哈两国同意参加合作。
2002年10月8~11日,中、俄、蒙、哈编图项目第一次工作会议(韩国2003年参加合作)在北京召开。会议签订了协议书,并明确确定:项目各参加国一律平等,均为轮值主席国,由轮值主席国负责主持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国承担的项目经费由各国自行负责,项目的全部资料各参加国互相共用,取得的全部成果各参加国统一共享。
2006年,张彦英院长退休,董树文副院长接任本项目负责人。董树文对本项目国际合作的新模式进行了总结,即“二十字方针”:协调计划,分工实施,资金共助,资料共用,成果共享,简称为“平等、共助、共享”。
2003~2007年,五国合作首先编制了1:250万“北—中—东亚地质图系”中间部位的“亚洲中部及邻区地质图系”,编图面积约2500万平方千米,包括同比例尺的地理图、地质图、大地构造图、非能源矿产(固体矿产)成矿规律图和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成矿规律图。2007年12月,五国合作项目第六次工作会议在中国召开。与会的五国地矿部门领导对新编地质图系给予了高度评价: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表示,在约2500万平方千米如此大的区域内,编制1:25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非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和石油、天然气、煤能源矿产成矿规律图等系列图件,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属首次,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五国科学家为此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明确表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全力支持五国科学家开展第二阶段的合作研究。
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署署长列多夫斯基说,这个项目已经成为俄中两国合作 的关键项目,不仅解决了各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地质问题,而且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了一支高水平跨国研究国际地学前沿问题的团队,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性项目。
哈萨克斯坦自然资源研究所所长费多连科认为,这次合作编图使哈萨克斯坦与周边各国的地质构造衔接在一起了,深化了哈萨克斯坦地质和成矿规律的认识。中国编的统一地理图,比我们自己编的还详细、好用!
韩国地质及矿产资源研究院五国合作项目负责人金福哲说,这次合作非常成功。我们参加过许多跨国地学合作研究,都以大国为主,而这个合作体现了真正的公平。韩国的国土面积比较小,但是分享到了与大国同样的成果资料,我们是受益最多的国家。
在第一阶段合作的基础上,与会五国共同签订了第二阶段(2008~2012年)的合作协议。
2012年,五国合作完成了西起乌拉尔—里海、东至日本海(未含日本列岛),北起北冰洋岸边、南至海南岛,编图面积共约3300万平方千米(含第一阶段约2500万平方千米)的1:250万“北—中—东亚地质图系”,包括同比例的4种专业图——地质图、大地构造图、非能源矿产(固体矿产)成矿规律图和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成矿规律图。2012年8月,在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上,4张专业图受到高度赞扬。
十多年来,五国地质学家形成了团结互助、深厚友谊的国际合作优秀群体。2013年9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合作工作会议上,五国又共同签订了2013~2020年的合作协议。这种不断续签合作协议的模式,被人们称为“国际合作新模式的情结效应”。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耿树方 刘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