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国际合作

学习MIT的管理效率与方式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贺日政 发布时间:2014-09-23

 
叶思源(后排左四)团队与外国专家一起在辽河三角洲考察。

  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受麻省理工学院(MIT)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主任Robert Van der Hilst 教授的邀请和资助,我有幸在MIT工作了一段时间。期间,对MIT的高效管理感受颇深。

  一是人员精干,分工明确。MIT的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现有正式人员,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在内,有450~500人左右,若包括流动与国际访问人员,大约700人左右。如此庞大的科研队伍,却仅有9名正式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始终保持在稳定、有序、连贯、高效中。

  二是秘书常任制。系主任配置两名常务秘书,项目经费宽裕的教授也会拥有自己的私人秘书。一般来说,一个主干学科拥有一到两名秘书。秘书人员职位较为稳定,保证了整个科研后勤井然有序。更为重要的是,秘书还有一个重要身份,那就是项目财务管理。在项目执行阶段中,他们会严格地执行项目精细预算。

  三是工作日程常规化。美国大学、政府主导的科研机构和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都有自己的固定工作日程,使得政府、大学和参与其中的每个人员都方便规划自己的未来一年甚至长期的工作安排,也使得国内外学术交流较为方便,各种安排都有序进行。

  四是教授责任制。在MIT(应该在全美)中,教授地位较高,教学是他们首要任务。如在青藏高原研究中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Clark Burchfel教授也会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参与学术研究的则是其团队中的青年科学家们、博士后和博士生们,他们掌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国家的科研体系与其反差最大。事实证明,学术创新的主体在中青年阶段,正是人生发展跨越的主要阶段,中青年有着超强的精力和科研欲望,保证了学术创新的可能性。

  五是学术交流定期化。在MIT,每周二上午是科学家、博士后和研究生们的学术交流,中午则是教授、研究科学家和博士后本人或其邀请的外校科学家做报告。而周四下午则是系邀请的国际知名教授来做报告。这种固定的学术交流,使得学术研究领域始终保持着开放与激情,不会发生停滞不前。

  六是薪资透明化。薪资透明保证了每个个体有着稳定的生活,或者说是生活可期。这保证了参与学术研究的个体有着持续的精力,也使得创新主体的中青年科学家不会为了生计而奔波,可以全神贯注于科学研究。

  七是考核公开化。MIT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主任任期五年,中期(两年后)考核和任期考核则是两个最大的关口。中期考核采取学校和系邀请在国际上知名科学家来综合评估,任期考核则是学校董事会独立聘请国际上知名的科学家、管理学家等参与评估。教授们考核则由系主任主持会议进行考核,主要以文章质量为主。研究科学家和博士后则由自己的老板来决定其是否继续雇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贺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