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滨海湿地世界前沿新技术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姚长新
发布时间:2014-09-23
“自2002年我承担的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与国际专家开始合作以来,迄今已超过10年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国际合作提升了在滨海湿地方面的综合研究能力,为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起国际合作的感受,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叶思源如是说。
2002年,青岛所启动了第一个生态地球化学项目——《青岛胶州湾及其沿海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当时,项目负责人叶思源却陷入了重重困惑——项目组几乎找遍了当时国内外的所有相关文献,但从书本到实践还出现了很多问题。
项目组通过多方努力,联系到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爱德华·劳斯教授。劳斯教授指导项目组利用同站位多介质取样的方法,开展污染物质在水生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的探索。随着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劳斯教授带来了分级提取技术和无氧分样技术研究沉积物中痕量金属,引进了化学热力学计算软件。项目组在他的帮助下,建立了生态地球化学专业实验室。目前,青岛所已获得珠江三角洲海岸带、福建、浙江、江苏、河北及辽宁等海岸带多项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的项目资助。
2008年,叶思源受劳斯教授邀请,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进行了为期13个月的学习访问。在那里她认识了10多位国外湿地领域的专家,并成立了湿地国际顾问委员会(IAC)。
2011年,IAC成员丹麦奥胡斯大学Hans Brix教授敏锐地洞察到了滨海湿地调查中固碳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协助青岛所申请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探测与评价》。他带领团队与项目组一起赴盘锦,在辽河三角洲开展了二氧化碳通量的在线监测活动,弥补了青岛所在湿地气体监测方面的短板。
随着研究的深入,叶思源认识到滨海湿地有机碳加积过程机理研究与高精度的土壤加积速率资料密不可分。为此,IAC成员美国国家湿地中心Ken Krauss向项目组推荐了标杆水平高程监测系统,并帮助在辽河三角洲建立了4个该监测系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与研究空白。
与国际专家的合作使叶思源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她的团队也日渐成熟。青岛所的滨海湿地研究紧跟国际前沿,有了质的飞越。2012年9月,青岛所成功获批建设中国地质调查局湿地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