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32届国际地理大会(IGC)在德国科隆大学举行,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人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国大陆有100多位地理学者参加了这次大会。岩溶所曹建华研究员、黄芬、卢茜助理研究员等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成员参加了此次盛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Down to Earth”,共举行了400多场次的学术报告与研讨会。
代表团成员主要参加了“karst”“Global change and globalisation”和“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与 “climatology”等几个专题。在专题分会场上,代表团成员与参会学者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介绍了中国岩溶地貌与生态环境研究成果与经验,岩溶系统环境变化与可持续性、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特别是在岩溶专题上,与来自匈牙利、斯洛伐克、德国、印度尼西亚及俄罗斯等国家的岩溶学者就岩溶石漠化问题、岩溶水资源及环境保护等国际岩溶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会后,代表团成员在德国Martin Trappe教授的带领下,考察了Iserlohn岩溶地区的Dechenhohle洞及德国洞穴博物馆,了解了德国洞穴开发历史及研究动态;考察了Hemer地区中欧唯一一片石上森林的保护及当地水资源利用及保护状况。
通过此次大会,代表团成员取得了几点认识及成果:
1.气候变化对农业、自然生态系统、植被、水资源匮乏与利用、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等成为国际地理学主要研究热点;从全球的尺度,跨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气候变化对环境、人类生活及经济等的影响成为需求,而岩溶研究相对薄弱。
2.在会上介绍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与岩溶所的概况,发放了中心近3年年报和2012年IGCP598项目Newsletter等材料,发出了IGCP598项目国际邀请;与匈牙利、俄罗斯、斯洛伐克及德国岩溶学者建立了联系,为打造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科学信息交流平台奠定了基础。
3.通过与岩溶专业委员会主席、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Elena Trofimova教授和德国Catholic University of Eichstaett-Ingolstadt大学Martin Trappe教授就中国在岩溶领域的重要性及中俄、中德合作等问题进行交流,加强了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与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岩溶专业委员会联系沟通,扩大了中国岩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大会开幕式
代表团与各国学者代表合影
考察Iserlohn岩溶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