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了以李廷栋院士、肖序常院士等国内知名学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地质力学所王宗秀研究员负责的地质调查项目“境内外天山成矿带的构造演化与成矿背景对比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成果报告被评定为优秀级。
项目组通过国际合作,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了境内外天山地区的地质资料,配合野外地质调查,开展境内外天山成矿带构造单元划分、构造演化与成矿背景的对比研究,进行境内外天山成矿带成矿构造背景共性与差异性对比,依据现今天山(境内)成矿地质信息的系统采集及综合分析,揭示我国天山成矿带成矿信息,取得了重要新进展和新认识:
以板块构造为指导思想,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划分出2个一级单元、6个二级单元、25个三级单元,21个四级单元和一条板块缝合带,对本区构造格架提出了新认识。
系统阐述了各个单元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及岩相建造等特征,认为南天山北缘板块缝合带是陆陆碰撞带。
提出北天山构造区先后经历了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次较明显的洋盆扩张与闭合,早古生代的洋盆开、合为自西向东发展,洋盆的最终闭合为280~300百万年左右。南侧的南天山构造区经历了晚古生代造山作用,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洋盆最终闭合,完成了南北陆块的对接和碰撞。
从热年代学角度系统论述了境内外天山隆升和剥蚀程度的不均衡性,提出了境内天山不同单元的找矿方向,认为境内西南天山具有较好的找矿潜力。
专家组认为,成果报告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依据充分,观点明确,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其成矿潜力分析与找矿方向预测对境内天山今后的矿产勘查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